《格律诗八首》教学设计 伊通二十一中学赵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八首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 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 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 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 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 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一一王维的《使至塞上》 、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 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 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 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 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 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 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格律诗八首》教学设计 伊通二十一中学 赵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八首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 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 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 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 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 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 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 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 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 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 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 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 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 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 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 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 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五、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 名句。 六、本诗练习: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 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⑤《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 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 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 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 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五、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 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 名句。 六、本诗练习: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 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⑤《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 《登高》 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 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 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 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 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 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 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 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 涌上心头 二、整体把握:这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 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 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 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 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三、诵读指导(略) 四、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讨: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
⑥《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 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 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 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 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 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 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 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 涌上心头…… 二、整体把握:这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 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 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同时应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 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 图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三、诵读指导 (略)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讨: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
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 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 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 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 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一一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一一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③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 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 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 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②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 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 ③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尾联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②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 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 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 “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 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 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③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 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 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 岁去世为止,11 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②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 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 ③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②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③“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 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 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 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 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 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 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 情感抒发的内涵一一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 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品文品人]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你对杜甫其诗其人有何评价?(学生可以畅所欲 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展示古人评价) 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山高人为峰高山仰止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 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一一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一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一一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一一忧愤苦闷 《无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并尽量能在课堂上背诵。 2、理解诗的艺术特色
③“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 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 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 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 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 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 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 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赏析小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 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品文品人]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你对杜甫其诗其人有何评价?(学生可以畅所欲 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展示古人评价)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山高人为峰 高山仰止 [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 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无题》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并尽量能在课堂上背诵。 2、理解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