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初中集体备课卡(年级八年级下学科语文) 第六单元(文言文及古诗词)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如:朝孰修私书诚方善间句式:孰……与……此所谓· 2、领会课文高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的相关知识 3、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一一引导思考问题一一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邹忌的进谏和齐威王的纳谏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以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 怀 学习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宾主前置的特点,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3、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和理解邹忌治国思想的进步意义 学习难点 1、对某些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特点的理解 2、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及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执教人 修改方案 、复习:史书的分类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了解 挖照中书体例的差是了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时间的长了通变于一个代的为)(线记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二、导入新课 古人有句话:伴君如伴……,许多贤臣志士,为了国家百姓利益 而冒死进谏,结果弄得丢官失命,如比干、司马迁……,如果遇上明 君,那似乎要好一点,但也要有点说话的艺术。《战国策》上有一个关 于劝谏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 谏的
- 1 - 长山初中 集体备课卡(年级 八年级 下 学科 语文 ) 第六单元(文言文及古诗词)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如:朝 孰 修 私 书 诚方 善 间 句式:孰……与…… 此所谓…… 2、领会课文高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的相关知识 3、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引导思考问题——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邹忌的进谏和齐威王的纳谏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以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 怀。 学习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宾主前置的特点,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3、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和理解邹忌治国思想的进步意义。 学习难点 1、对某些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特点的理解 2、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及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史书的分类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 《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二、导入新课 古人有句话:伴君如伴…… ,许多贤臣志士,为了国家百姓利益 而冒死进谏,结果弄得丢官失命,如比干、司马迁……,如果遇上明 君,那似乎要好一点,但也要有点说话的艺术。《战国策》上有一个关 于劝谏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这位臣子是如何进 谏的。 了解 按照史书体例的差异 按照记载时间的长短
板书课题,解题 看课下注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解,理解 纳:采纳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四、师范读课文,正音 跌(yi)丽谏(jan)间(jian)期(j)年市朝(chao 识记字音 朝(zhao)服衣冠 五、学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读后结合注释,口头说说文意 2、指名逐段译成现代汉语,师点拨关键词。 形貌:相貌 看注释,口 塾:谁 弗:不 美(我):认为……美 孰视之:仔细。 余公不若君之美(美丽) 宫妇:嫔妃,王后 作业:熟记注解中的词语含义。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修改方案 1、学习第一段: 1)邹忌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 2)邹忌如何对待这些评价?表现邹忌的什么性格? 齐读,讨论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3)邹忌从这件事上悟出了什么? 人易受蒙蔽 4)归纳这一段的意思。 一一邹忌和妻、妾、客的评价 2、学习第二段,师范读: 讨论,归纳 1)邹忌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宫妇偏、群臣畏、四海求 2)邹忌的讽刺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A、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 象的比喻之中,让人心悦诚服(比喻论证) B、语言上,排比句营造了步步理逼之气势,一环扣一环,给人无辨驳 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3)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学习第三、四段
- 2 - 三、板书课题,解题。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纳:采纳。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四、师范读课文,正音 昳.(yì)丽 谏(jiàn) 间(jiàn) 期.(jī)年 市朝.(cháo) 朝(zhāo)服衣冠 五、学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读后结合注释,口头说说文意。 2、指名逐段译成现代汉语,师点拨关键词。 形貌:相貌 塾:谁 弗:不 美(我):认为……美 孰.视之:仔细。 徐公不若君之美.(美丽) 宫妇:嫔妃,王后。 作业:熟记注解中的词语含义。 看课下注 解,理解 识记字音 字形。 看注释,口 译。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习第一段: 1)邹忌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 2)邹忌如何对待这些评价?表现邹忌的什么性格?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3)邹忌从这件事上悟出了什么? ——人易受蒙蔽 4)归纳这一段的意思。 ——邹忌和妻、妾、客的评价 2、学习第二段,师范读: 1)邹忌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宫妇偏、群臣畏、四海求 2)邹忌的讽刺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A、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 象的比喻之中,让人心悦诚服(比喻论证) B、语言上,排比句营造了步步理逼之气势,一环扣一环,给人无辨驳 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3)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 4、学习第三、四段。 齐读,讨论 讨论,归纳
1)找出表现齐王纳谏的句子 指名朗读 群臣吏民……受下赏(三赏) 讨论 2)齐威王接受邹忌的直言规劝后,收到了哪些效果?(三变) 归纳 3)分别说说两段的段意。 4)说说这两段与刻画邹忌有什么关系? 讨论,回答 (侧面)描写,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善于进谏。 6、小结写作特色 ①结构层次别致 ②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相结合 ③语言简练生动 作业 课后二题练习册 8、板书 邹忌 讽 齐王纳谏 妻(私) 宫嫔(私 措施:三赏 邹妾(畏)类比群臣(畏)上蔽甚 战胜于朝廷 客(求) 四境(求) 效果:三变 教学反思: 本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给学生理清议论部分的论点,论证方法 21、细柳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借助注解,掌握部分实词虚词的含义信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ε 2、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4、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指导问题推想、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3、指导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周亚夫在皇帝面前依然恪守军律的表现,体会这种真正的将军形象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特点的理解。了解《史记》的有关的知识
- 3 - 1)找出表现齐王纳谏的句子 ——群臣吏民……受下赏(三赏) 2)齐威王接受邹忌的直言规劝后,收到了哪些效果?(三变) 3)分别说说两段的段意。 4)说说这两段与刻画邹忌有什么关系? ——(侧面)描写,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善于进谏。 6、小结写作特色 ①结构层次别致。 ②刻画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相结合。 ③语言简练生动。 7、作业: 课后二题 练习册 8、板书: 邹忌 讽 齐王纳谏 妻(私) 宫嫔(私) 措施:三赏 邹忌 妾(畏) 类比 群臣(畏)上蔽甚 战胜于朝廷 客(求) 四境(求) 效果:三变 指名朗读, 讨论 归纳 讨论,回答 教学反思: 本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要给学生理清议论部分的论点,论证方法。 21、细柳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借助注解,掌握部分实词虚词的含义信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4、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指导问题推想、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3、指导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周亚夫在皇帝面前依然恪守军律的表现,体会这种真正的将军形象。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特点的理解。了解《史记》的有关的知识
2、认识周亚夫这种严明军纪的进步意义 学习难点: 1、对某些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特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怎样正确地认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执教人 学生活动修改方案 导入新课 、介绍标题、释题。 三、初读课文,正音 查字典、识 彀诏都尉揖胄曩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教师点拨, 读、听,注 指名疏通文意 意节奏 大:举乃以:于是任用为将军:作为将军 结合注释 以备胡:用来防备匈奴 翻译课文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 2)结合注释,指名几个学生疏通句子 读,读准字 3)点拨重点字词 音、节奏 自:亲自 结合注释翻 已而之:不久到 被:同披 天子为动:天子被感动 两名同学串 锐:使……锋利 使使:派使者。 改容:改变神情 齐读三段 3、学习第三段 邪:同那 结合课下注 其将:那些将士 释翻译 四、齐读课文 学生口译 五、作业:P167第三题 同桌互相纠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执教人 修改方案
- 4 - 2、认识周亚夫这种严明军纪的进步意义。 学习难点: 1、对某些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特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怎样正确地认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标题、释题 。 三、初读课文,正音 彀 诏 都尉 揖 胄 曩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教师点拨, 指名疏通文意 大:举 乃以:于是任用 为将军:作为将军 以备胡:用来防备匈奴。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 。 2)结合注释,指名几个学生疏通句子 3)点拨重点字词 自:亲自 已而之:不久到 被:同披 天子为动:天子被感动。 锐:使……锋利。 使使:派使者。 改容:改变神情。 3、学习第三段 邪:同那 其将:那些将士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P167 第三题 查字典、识 记 读、听,注 意节奏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读,读准字 音、节奏 结合注释翻 译 两名同学串 译 齐读三段一 遍 结合课下注 释翻译。 学生口译, 同桌互相纠 正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文学常识、字词,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讨论:在什 1、齐读第一段: 么情况下戍 这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边?这样写 战戍边。这样,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性格特点提供有何作用? 了宽阔的舞台。 2、学习第二段: 小组读 1)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讨论,勾 军纪严明、时刻备战状态、对天子也以军礼对待 2)课文题目是细柳,为什么要写到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周亚夫治军严明。 3、学习第三段,这一段是文帝对周亚夫的赞溢之词,其中用了什么讨论,交流 方法?有何作用? 4、讨论:你认为同亚夫、文帝各是什么样的人? 5、讨论:本文刻画周亚夫形象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比 四、作业:练习册 五、板书:细柳营 对比 霸上、棘门 细柳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 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 若儿戏 真将军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反思: 突出强调文中的对比衬托的用法。 学生总体理解不难。 22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自己疏通文意 2、学习两则短文写作的特色
- 5 - 一、复习文学常识、字词,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1、齐读第一段: 这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 战戍边。这样,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性格特点提供 了宽阔的舞台。 2、学习第二段: 1)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军纪严明、时刻备战状态、对天子也以军礼对待 2)课文题目是细柳,为什么要写到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形成对比,从侧面展现周亚夫治军严明。 3、学习第三段,这一段是文帝对周亚夫的赞溢之词,其中用了什么 方法?有何作用? 4、讨论:你认为同亚夫、文帝各是什么样的人? 5、讨论:本文刻画周亚夫形象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对比 四、作业:练习册 五、板书:细柳营 对比 霸上、棘门———————细柳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 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 若儿戏 真将军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讨论:在什 么情况下戍 边?这样写 有何作用? 小组读 讨论,勾画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突出强调文中的对比衬托的用法。 学生总体理解不难。 22.古文二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自己疏通文意。 2、学习两则短文写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