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一一引导思考问题一一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两则短文后能学习祖逖的勤奋、意志,能认识学习大有所益。 学习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两则短文后能学习祖逖的勤奋、意志,能认识学习大有所益。 学习难点 1、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学习两则短文写作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执教人 学生活动修改方案 、导入新课 、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了解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 读课文,结 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合注释疏通 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文意 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 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板书课题 学习《孙权劝学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听读,勾画 (1)认读,读通课文,正音 齐读 岂qi 涉猎she 孰shu 遂 邪ye 更geng 结合课下注 (2)疏通课文 释翻译课文 (3)补充注释 以军务:因为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别了三日,就当用新眼光去看 待问题。 2、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复述,归纳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 一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 6
- 6 -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引导思考问题——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两则短文后能学习祖逖的勤奋、意志,能认识学习大有所益。 学习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两则短文后能学习祖逖的勤奋、意志,能认识学习大有所益。 学习难点 1、把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 学习两则短文写作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 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 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 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板书课题 二、学习《孙权劝学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认读,读通课文,正音 卿 qīng 岂 qǐ 涉猎 shè 孰 shú 遂 suì 邪 yé 更 gēng (2)疏通课文 (3)补充注释 以军务:因为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别了三日,就当用新眼光去看 待问题。 2、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 了解 读课文,结 合注释疏通 文意 听读,勾画 齐读 结合课下注 释翻译课文 复述,归纳
现的 3、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讨论,交流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 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4、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 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谈感想 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5、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 而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一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 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 一结友(惊赞) 主备人教案 学生活动 执教人 教师活动 修改方案 、学习〈祖逖北伐〉 1、学生初读课文,正音: 祖逖(ti)狄(d)蹴(ca)骁(xi00)廪(1n)|读课文,读准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师点拨,注意以下词语 诚:假如 结合课下注 鱼肉:残害。 释翻译课文 觉:醒 望见响应:听到消息就来响应的。 击楫:拍打着般桨
- 7 - 现的 3、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 3 个人物;3 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 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4、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 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5、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 而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讨论,交流 谈感想 第二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习〈祖逖北伐〉 1、学生初读课文,正音: 祖逖(tì) 狄(dí) 蹴(cù) 骁(xiāo) 廪(lǐn)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师点拨,注意以下词语 诚:假如 鱼肉:残害。 觉:醒 望见响应:听到消息就来响应的。 击楫:拍打着般桨。 读课文,读准 字音 结合课下注 释翻译课文
中流:江的中心。 3、祖逖率领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 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课后作业题) 思考,交流 (祖逖的言行):少有大志:进谏忠言:倾其家资等等 4、小结:祖逖少有大志,成年后不怕困难,在司马睿不支持情况下,交流 自己招募雨后,打造兵器,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收复了大片的失 地,没违背他的誓言。同学们,在成功的路上,你可曾有相似的经 历呢? 5、作业:课后第四题。 教学反思: 祖逖北伐”一则,学生在课文的翻译上有难度,理解时不够全面,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此方面的问 23、公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一—引导思考问题一一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教师活动 执教人 学生活动修改方案 板书课题,介绍墨子,公输 、个人自读课文,解决字音 郢(ying)舆(yu)犀(x)兕(si)糜(mi) 鼋(yuan)鼍(tu6)雉(zhi)鲋(f)梓(zi) 楩(pian)牒(die)圉(y)诎(qu) 公输盘(ban)禽滑(gu)厘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指名疏通句 四、指名朗读文段,指名疏通文意,师点拨。 五、讨论分析: 1、墨子为了阻止这场战争同合输、楚王作了几回较量? 思考,讨论
- 8 - 中流:江的中心。 3、祖逖率领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结合课文谈谈, 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课后作业题) ——(祖逖的言行):少有大志;进谏忠言;倾其家资等等 4、小结:祖逖少有大志,成年后不怕困难,在司马睿不支持情况下, 自己招募雨后,打造兵器,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收复了大片的失 地,没违背他的誓言。同学们,在成功的路上,你可曾有相似的经 历呢? 5、作业:课后第四题 。 思考,交流 交流 教学反思: “祖逖北伐”一则,学生在课文的翻译上有难度,理解时不够全面,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此方面的问 题。 23、公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词义、活用、句式——引导思考问题——阅读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板书课题,介绍墨子,公输 二、个人自读课文,解决字音 郢(yǐng) 舆(yú) 犀(xī) 兕(sì) 糜(mí) 鼋(yuán) 鼍(tuó) 雉(zhì) 鲋(fù) 梓(zǐ) 楩(pián) 牒(dié) 圉(yù) 诎(qū) 公输盘(bān) 禽滑(gǔ)厘 三、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四、指名朗读文段,指名疏通文意,师点拨。 五、讨论分析: 1、墨子为了阻止这场战争同合输、楚王作了几回较量? 读,记 指名疏 通句 子 思考,讨论
2、墨子怎样劝说公输的? 理解 (激将法。要求用金买他为自己杀人,引他说出“吾义固不杀 人”然后再与之评论。 3、墨子怎样劝说楚王的? -用了类比推理。先用一个人设喻,引诱楚王说出“必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王欲攻宋与此人情况作比较,得出实为一类,使楚王不得 不屈服 4、面对还不罢休的楚王,墨子采取了什么行动? (攻防对垒演习) 六、作业:课后第三题 板书 完成作业 起因:楚将攻宋 劝公输盘(迂回战术、激将法) 劝楚王类比推理(有窍疾) 经过:攻防对垒演习。 事先安排好守宋之人、械 结果:无攻宋矣 教学反思: 本文虽短小,但有个别句子学生翻译有难度,但文章趣味浓厚。 教学时可以把儒家、法家、道家的内容合起来讲,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有更深的了 24、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休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能改写《十五从军征》 过程与方法 预习,让学生大致记下其中的难点—一进入讲解 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学习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 9 - 2、墨子怎样劝说公输的? ——(激将法。要求用金买他为自己杀人,引他说出“吾义固不杀 人”然后再与之评论。 3、墨子怎样劝说楚王的? ——用了类比推理。先用一个人设喻,引诱楚王说出“必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王欲攻宋与此人情况作比较,得出实为一类,使楚王不得 不屈服。 4、面对还不罢休的楚王,墨子采取了什么行动? ——(攻防对垒演习) 六、作业:课后第三题 。 板书: 起因: 楚将攻宋 劝公输盘(迂回战术、激将法) 劝楚王 类比推理(有窍疾) 经过: 攻防对垒演习。 事先安排好守宋之人、械 结果: 无攻宋矣 理解 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本文虽短小,但有个别句子学生翻译有难度,但文章趣味浓厚。 教学时可以把儒家、法家、道家的内容合起来讲,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有更深的了解。 24、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休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能改写《十五从军征》。 过程与方法 预习,让学生大致记下其中的难点——进入讲解 方法:点拨法,串讲 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学习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方案 学习〈采薇〉 1)板书课题,简介有关〈诗经〉的知识 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一一春秋中/解 期的诗歌 B、是由孔子收集整理成的。最初叫〈诗〉,后来同〈礼〉〈书〉并 入〈四书〉〈五经〉,并列为儒家经典。因而又叫做〈诗经 C、结构: 风:国风,来自民间。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 雅:文人雅士所作。多反映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 颂:周王室在祭祀或进行大的庆典时所吟唱的。一般是对先祖、或对 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总共305篇,所以也被叫做〈诗三百〉 2)范读正音 雨雪载 听读,识记 3)学生个人朗读 朗读 4)赏析 a.这首诗描绘些什么景致? 体会,理解 杨柳依依:抒发戍卒当初入征时对家乡的依恋、难舍之情。 雨雪霏霏:用阴沉的天气渲染戍卒学生悲伤的心情。 行道迟迟:归途艰难。 b.前三句表现手法: 一一借景抒情 C.最后两句用的什么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5)小结此诗 写戍卒回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主要是借景物 来抒发这种悲哀。 6)试背诵这首诗 朗读,背诵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介绍〈乐府诗集 2)范读正音 冢(zh6ng)累累狗窦(dou)雉(zhi) 听读,记忆 葵(kui) 羹(geng)贻(y1) 3)齐读
- 10 -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教案 执教人 修改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习〈采薇〉 1)板书课题,简介有关〈诗经〉的知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 期的诗歌。 B、是由孔子收集整理成的。最初叫〈诗〉,后来同〈礼〉〈书〉并 入〈四书〉〈五经〉,并列为儒家经典。因而又叫做〈诗经〉 C、结构: 风:国风,来自民间。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 雅:文人雅士所作。多反映上层贵族阶级的生活。 颂:周王室在祭祀或进行大的庆典时所吟唱的。一般是对先祖、或对 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总共 305 篇,所以也被叫做〈诗三百〉 2)范读 正音 雨雪 载 3)学生个人朗读 4)赏析 a.这首诗描绘些什么景致? 杨柳依依:抒发戍卒当初入征时对家乡的依恋、难舍之情。 雨雪霏霏:用 阴沉的天气渲染戍卒学生悲伤的心情。 行道迟迟:归途艰难。 b.前三句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c.最后两句用的什么抒情方式? —— 直抒胸臆 5)小结此诗 ——写戍卒回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主要是借景物 来抒发这种悲哀。 6)试背诵这首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介绍〈乐府诗集〉 2)范读 正音 冢(zhǒng)累累 狗窦(dòu) 雉(zhì): 葵(kuí) 羹(gēng) 贻(yí) 3)齐读 了解 听读,识记 朗读 体会,理解 朗读,背诵 听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