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荷尽己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削弱(xue)粳米(jing)碑帖(tie)箪食壶浆(sh) B.孱弱(chan)豢养(hun)纤细(xion)佶屈聱牙(jie) C.皈依(gu)犒劳(kdo)编辑(j1)扑朔迷离(shuo) D.韶光(sho)披靡(mi)嬗变(shωn)煊赫一时(xuan)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 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我 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 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顾问王留柱介绍,河南被掳往日本的劳工有4100多人,现在仍在世的不 足100多人。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 团队协作技能。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从而感 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
- 6 - (7)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 (8)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三、 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削.弱(xuē) 粳.米(jīng)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皈.依(guī) 犒.劳(kào) 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 D.韶.光(sháo) 披靡.(mǐ) 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 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 200 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 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我 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 ....的世代农民的 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 ....的境地。 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 A.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顾问王留柱介绍,河南被掳往日本的劳工有 4100 多人,现在仍在世的不 足 100 多人。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 团队协作技能。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从而感 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
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14.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0个字。(5分) (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 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 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 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 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40 15.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使得语义得到充分体现。(4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 电视观察世界 四、作文(70分)(做在作文纸上) 16.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乙、选考题(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 7 - 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14.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 40 个字。(5 分) (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 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 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 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 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答: 40 15.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使得语义得到充分体现。(4 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 电视观察世界; , ; , ; 四、作文(70 分)(做在作文纸上) 16.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 800 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乙、选考题(18 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 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 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 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 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 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 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 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 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 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 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 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 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 ‘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 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 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 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 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 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
- 8 -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 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 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 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 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 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 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 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 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 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 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 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 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 ‘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 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 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 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 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 ‘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