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法律方法的利弊分析 会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3.使用法律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3在社会体育管理中如何进行标准化管理? 4.经济方法的作用 5.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6.经济方法的选择 7.社会体育管理计划 8.社会体育管理计划的制订 9.行政方法及其作用 10.体育行政方法的优缺点 11.使用行政方法的要求 12.中国体育社团现状 13.社团在社会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14.对体育社团的管理 15.社会体育标准化管理的条件 16.实现社会体育管理的标准化 第十章社会体育机构 自学内容:体育行政机构 10.1体育行政机构 课堂作业: 10.2社会体育社会团体 1.中国长官社会体育行政机构有哪些?他们各 10.3社会体育企业 自的职责是什么? 知识点: 2.什么是社团?中国现行的社会体育社团有哪 1.国家体有总局 些种类? 2.各级人民政府 3.什么是社会体育企业?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3.地方体育局 课外作业: 4.街道办事处 完成本章小结 5.群众组织中的社会体育机构 6.体育社团概述 7.社会体育社团分类 8.社会体育企业概述 9.社会体育企业与体育市场 10.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的意义 11.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 12.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过程 13.社会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要求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对应教学目 讲授 实验 习题课小计 标 1 绪论 1 目标1、目 2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2 3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3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2 以及地位与功能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 2. 法律方法的利弊分析 3. 使用法律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4. 经济方法的作用 5. 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6. 经济方法的选择 7. 社会体育管理计划 8. 社会体育管理计划的制订 9. 行政方法及其作用 10. 体育行政方法的优缺点 11. 使用行政方法的要求 12. 中国体育社团现状 13. 社团在社会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14. 对体育社团的管理 15. 社会体育标准化管理的条件 16. 实现社会体育管理的标准化 会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3.在社会体育管理中如何进行标准化管理? 第十章 社会体育机构 10.1 体育行政机构 10.2 社会体育社会团体 10.3 社会体育企业 知识点: 1. 国家体育总局 2. 各级人民政府 3. 地方体育局 4. 街道办事处 5. 群众组织中的社会体育机构 6. 体育社团概述 7. 社会体育社团分类 8. 社会体育企业概述 9. 社会体育企业与体育市场 10. 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的意义 11. 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 12. 社会体育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过程 13. 社会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要求 自学内容:体育行政机构 课堂作业: 1. 中国长官社会体育行政机构有哪些?他们各 自的职责是什么? 2. 什么是社团?中国现行的社会体育社团有哪 些种类? 3. 什么是社会体育企业?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课外作业: 完成本章小结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 讲授 实验 习题课 小计 标 1 绪论 1 目标 1、目 标 2 2 第一章 社会体育概述 2 3 第二章 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3 4 第三章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以及地位与功能 2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3 1 4 6 第五章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2 7 第六章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内容与 U 1 4 方法 8 第七章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指导 2 9 第八章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4 10 第九章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 3 1 4 11 第十章社会体育机构 2 12 复习 2 合计 32 2 六、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 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理论讲授法。系统讲授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运用媒体法。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媒体教学。 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4.作业反馈法。通过布置适当作业,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15%,其他5%)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O%;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课内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八、推荐教材和散学参考书 教材:《社会体育导论》,卢元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参考书:《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参考书:《群众体育学》,编写组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参考书:《体育管理学》,孙汉超,秦椿林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撰写人:李宇 审核人:张帆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张象 2018年9月28日 8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5 第四章 社会体育参与 3 1 4 6 第五章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2 7 第六章 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内容与 方法 3 1 4 8 第七章 社会体育活动的分类指导 2 9 第八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4 10 第九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 3 1 4 11 第十章 社会体育机构 2 12 复习 2 合 计 32 1 2 六、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 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理论讲授法。系统讲授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运用媒体法。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媒体教学。 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4.作业反馈法。通过布置适当作业,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考核形式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验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 3.成绩评定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30%;(其中考勤占 10%,作业占 15%,其他 5%) 期中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0%; 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50%; 课内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社会体育导论》,卢元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2 版。 参考书:《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参考书:《群众体育学》,编写组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第 1 版。 参考书:《体育管理学》,孙汉超,秦椿林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年第 1 版。 撰写人:李宇 审核人:张帆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张象 2018 年 9 月 28 日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3452140 课程名称:健身理论与指导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体育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适用专业(方向):社会体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高校身健美课程 也逐渐在发生着改变,学生的选修人数、对健身理论与指导的诉求越来越得到同学们的认可。通 过对本课的学习,进而了解健美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人体基本构造及与运动有关的生理知识: 了解人体健美的标准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器械的实践练习,发展肌肉增长体力,改 善体型体态;学会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简单有效的训练计划;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本课程健身理 论与指导任务主要为了解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身体主要肌肉的锻炼方法:背部肌 肉、胸部肌肉、颈部肌肉、肩部肌肉、上臂肌肉、前臂肌肉、腹部肌肉、腰部肌肉、下肢肌肉群 等。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健身理论与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设计能力、锻炼能力和教学能力, 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当今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 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综合性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与理论全面发展 的人才目标。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具备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其学习和教学规律,具 备高水平的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及课堂管理能力。 2教学目标2。具备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初级教学现象和教 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2教学目标3。具备一定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应用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去指导社会健身理论与 指导训练、培训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4教学目标4。结合体育教学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性能力,培 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健身理论与指导导师。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2、3、4、5、8、9、11。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9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 2、《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3452140 课程名称:健身理论与指导 课程学分:2.0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验(实践)学时: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体育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3 建议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适用专业(方向):社会体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高校身健美课程 也逐渐在发生着改变,学生的选修人数、对健身理论与指导的诉求越来越得到同学们的认可。通 过对本课的学习,进而了解健美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人体基本构造及与运动有关的生理知识; 了解人体健美的标准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器械的实践练习,发展肌肉增长体力,改 善体型体态;学会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简单有效的训练计划;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本课程健身理 论与指导任务主要为了解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身体主要肌肉的锻炼方法:背部肌 肉、胸部肌肉、颈部肌肉、肩部肌肉、上臂肌肉、前臂肌肉、腹部肌肉、腰部肌肉、下肢肌肉群 等。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健身理论与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设计能力、锻炼能力和教学能力, 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当今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 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综合性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与理论全面发展 的人才目标。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具备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其学习和教学规律,具 备高水平的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及课堂管理能力。 2.教学目标 2。具备扎实的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初级教学现象和教 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2.教学目标 3。具备一定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应用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去指导社会健身理论与 指导训练、培训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4.教学目标 4。结合体育教学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性能力,培 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健身理论与指导导师。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1、2、3、4、5、8、9、11。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指标点1.1: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理解健身理论与指导这门课程知识 体系基本思想和课程的重要性。 (2)指标点1.2: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设计,具备课前准备的能力。 (3)指标点2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章节的学习,能够应用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健身理论 与指导的指导操作能力。 (4)指标点3.1:能够学习和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能够指导学生校内或校外教育实习、见 习以及课堂内实践的能力。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 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 期。 (5)指标点4.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系的掌握,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 能力。 (6)指标点5.1。针对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具备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资源、健身理论与指导器械和教育信息技术工具。 (7)指标点8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德育、教学主体、导师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体 系,培养学生成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8)指标点92。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 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有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对学生进行教有和引导。 (9)指标点11.1。教学中通过社会问题、教学案例和想象,教学学生学会反思、分析、辨证的 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健身理论与指导 任课教师:余启政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 1.1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知 与课程重要性。 识、基本原理,理解健身理论与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的理论和技术练习,讲 指导这门课程知识体系基本思想 解健身理论与指导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等。 和课程的重要性。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的问题、现象, 1.1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健 健身理论与指导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安排以及课前的准备工 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现 作能力。 象,进行教学安排、教学设计, 达成途径: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计划与设计、课堂教学 具备课前准备的能力。 等知识的传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 2.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章 力。 节的学习,能够应用方法和手段 达成途径: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研究、章节讲授,学生 提高学生健身理论与指导的指导 能发现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的研究内容,具备一定的教学 操作能力。 研究方法与手段。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10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1)指标点 1.1: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理解健身理论与指导这门课程知识 体系基本思想和课程的重要性。 (2)指标点 1.2: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设计,具备课前准备的能力。 (3)指标点 2.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章节的学习,能够应用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健身理论 与指导的指导操作能力。 (4)指标点 3.1:能够学习和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能够指导学生校内或校外教育实习、见 习以及课堂内实践的能力。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 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 期。 (5)指标点 4.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系的掌握,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 能力。 (6)指标点 5.1。针对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具备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资源、健身理论与指导器械和教育信息技术工具。 (7)指标点 8.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德育、教学主体、导师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体 系,培养学生成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8)指标点 9.2。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 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9)指标点 11.1。教学中通过社会问题、教学案例和想象,教学学生学会反思、分析、辨证的 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健身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健身理论与指导 任课教师:余启政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1 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基本知 识、基本原理,理解健身理论与 指导这门课程知识体系基本思想 和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系的基本认识 与课程重要性。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健身理论与指导的理论和技术练习,讲 解健身理论与指导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等。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1: 1.1 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健 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现 象,进行教学安排、教学设计, 具备课前准备的能力。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的问题、现象, 健身理论与指导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安排以及课前的准备工 作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计划与设计、课堂教学 等知识的传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2: 2.1 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理论章 节的学习,能够应用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健身理论与指导的指导 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 力。 达成途径: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研究、章节讲授,学生 能发现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的研究内容,具备一定的教学 研究方法与手段。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 3.1能够学习和掌握健身理论与 能力,提升一定的教学水平。 指导知识,能够指导学生校内或 达成途径: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 校外教育实习、见习以及课堂内 过程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结合上课体验和观察,融合贯通。 实践的能力。找出自身状况与社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 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 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 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 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实践教学技能 4.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组织与管理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其他课 系的掌握,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 程准备活动教学或实习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5: 教学目标:学生能分析上课教学内容,开发和选用恰当教学 5.1针对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方法、工具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对象,具备开发、选择与使 达成途径: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知识的讲授。 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资源、健身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理论与指导器械和教育信息技术 工具。 毕业要求8: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师德、德育、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处 8.1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 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 德育、教学主体、导师地位和作 达成途径: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德有、教学主体、教师职业等 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 知识讲授,达成教学目标。 成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 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毕业要求9: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92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 达成途径:通过小集体、小组方式,制作课程教学设计、说 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 课方案的制作,达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教育和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作业、课外作业。 育和引导。 毕业要求1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11.1教学中通过社会问题、教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教学环境知识讲授, 学案例和想象,教学学生学会反 达成教学目标。 思、分析、辨证的思维方式,培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作业、课外作业。 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学生分析 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 自学内容: 11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1 毕业要求 3: 3.1 能够学习和掌握健身理论与 指导知识,能够指导学生校内或 校外教育实习、见习以及课堂内 实践的能力。找出自身状况与社 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 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 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 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 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 能力,提升一定的教学水平。 达成途径: 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 过程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结合上课体验和观察,融合贯通。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4.1 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知识体 系的掌握,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 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实践教学技能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组织与管理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其他课 程准备活动教学或实习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5: 5.1 针对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和 教学对象,具备开发、选择与使 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资源、健身 理论与指导器械和教育信息技术 工具。 教学目标:学生能分析上课教学内容,开发和选用恰当教学 方法、工具等方面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知识的讲授。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8: 8.1 通过健身理论与指导教学中 德育、教学主体、导师地位和作 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 成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 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 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 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师德、德育、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处 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 达成途径: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主体、教师职业等 知识讲授,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课外作业和考试。 毕业要求 9: 9.2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 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 教育和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 育和引导。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达成途径:通过小集体、小组方式,制作课程教学设计、说 课方案的制作,达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作业、课外作业。 毕业要求 11: 11.1 教学中通过社会问题、教 学案例和想象,教学学生学会反 思、分析、辨证的思维方式,培 养学生终生学习意识,学生分析 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教学环境知识讲授, 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作业、课外作业。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 自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