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二章一段曲式例19的整体结构意图在某些方面大致类似于例18,但具体的技术处理不尽相同。在平稳并近似于呆滞的节奏衬托下,旋律骨干音与和声的各个声部一开始就直线半音下行级进,其目的是在第12小节形成半终止,第一乐句在此结束。这样,乐曲初始就呈现出压抑、感伤的情调。第二乐句前半也具有重复性。但在第16小节至第18小节,音乐稍有变化,旋律与和声直接造成一个小高潮,试图冲破这种郁闷的气氛。然而,由于音乐向下滑行的整体线条惯性强大,乐曲又下降,回到原来的音调,经过阻碍终止扩充和短暂的休止,最后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以上两例充分说明,乐段虽然是最小规模的曲式单位,但由于它是相对独立的结构,其旋律的移动、和声的进行、高潮的处理以及整个音乐的起伏发展都会体现出作曲家的相对完整的艺术构思。二、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乐句的差异,无论是结构的独立性、连贯性或乐思陈述的完整性等,乐段所显示出的功能都要优于、大于或多于乐句。曲式的结构总是显示出存在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这些差异(如乐段与乐句之间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又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不断重复。曲式分析就是要通过划分细部结构,明确其内部性质,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最后确定整体的结构性质。根据这一原则,乐段可分出乐句,而乐句又可能进一步细分出乐节或乐汇。1.乐句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半终止或全终止)(见例15、16、17、18、19)。2.乐节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断,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乐节一般含两个以上的节奏重音,旋律音调不够完整,由于它是在乐句的内部由旋律和节奏组合而成的较为清晰的片断,故其结构能够与乐句划分开:例20东北民歌《摇篮曲》第一乐句F乐节乐节必二风儿静,树叶遮窗模有,儿明,月第二乐句I乐节乐节2##4好比那琴弦儿声哪儿叫铮铮
二、乐段的内部结构19上例的两个乐句,各有两个等长的乐节,它们将乐句一分为二。乐节的构成,均符合上述条件。例21河北绥德民歌《正月里是新年》第一乐句乐节乐节年头村天,月里是新正第二乐句乐节乐节少年,会啊与老拜圆家 家团第三乐句乐节乐节穿贫富衣哪都把那A论不例21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前两个乐句具有重复性,第三乐句使用了新的材料,与前两个乐句形成对比。三个乐句各自都可以划分出乐节。一般说来,乐节的和声也具有一定内容,但规模较小的乐节不必像乐句那样,在旋律的尾音上出现明确、完整、稳定的和声终止式(乐句的最后一个乐节除外)。例22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开始部分第一乐句乐节Andantecantabile第二乐句乐节乐节乐节1
20第二章一段曲式显然,乐段的第二乐句以重复第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由于在第二乐句中(第8小节)引入了平行大调的离调,使乐句的整个长度得到相应扩展,而乐节也增多一个。我们看到,乐节的和声处理的确不必像乐句那样要有明确、完整、稳定的终止式,因为这种终止式往往造成时断时续的效果,而难以保证在乐句内部产生一气呵成的连贯性。3.乐汇乐节内若能再细分,则可以划分出乐汇。乐汇是由两个以上的乐音结合成的音组,它往往环绕一个主要重音运动,其节奏、音型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特点:例23陕北民歌第一乐句第二乐句乐节乐节乐节乐节乐汇乐汇乐汇乐汇综上所述,在乐段这个完整曲式的最小规模的结构中,构成曲式的各种成分,从乐汇至乐段,形成了各个不同的级别:两个以上的乐汇构成乐节;两个以上的乐节构成乐句;两个以上的乐句构成乐段:《喜送公粮》(二胡独奏)顾式祥、孟津津例24乐句乐节乐节乐汇乐汇乐汇乐汇乐句乐节乐节我们可以用以下图式说明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乐段乐句乐句乐节乐节乐汇乐汇若干乐音
二、乐段的内部结构21这样,乐段中的各级成分犹如各种各样的结构“零部件”,它们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被“装配”在乐段这部小型的曲式“运转机器”之中然而,曲式不等于某种固定的模子,它是作曲家的乐思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逻辑关系的最后结果。所以,乐段的样式多种多样,乐段内部的结构关系千变万化。有的乐段就只包含一个乐句:例25贝多芬《32首变奏曲》主题Allegretto中有的乐句则不必划分乐节:例26柴科夫斯基《天鹅湖》Moderato4.动机的意义动机作为音乐主题的核心材料,由音调、节奏及和声三方面的要素组成,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它起着深化主题和统一全曲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发展有时以音调为主、有时强调节奏的特点、有时保持和声的风格,而更多的时候则是三个要素共同起作用。动机与乐汇一样,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尤其是小节强拍的强音,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1小节或不超过2小节的长度内运动,便形成动机的规模。但并不是所有的乐汇都能成为动机,只有乐汇在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才称为动机。因此,动机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
22第二章一段曲式例27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Allegro con briof815+上例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一乐句(带引子),其动机为由前4个音组成的节奏音型,包含三个弱起的八分音符和一个强拍的一分音符。该动机首先在引子中陈述和模进(第1一5小节),随后,采取重复、模进、变化模进以及呼应的手法加以发展,强调这种节奏音型的特点,从而使得整个乐句既富于一定的变化,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乐汇与动机虽然规模相当,但乐汇是乐段中最低等级的结构成分,而动机则不同,它或是作为乐曲的主题核心,贯穿全曲;或是作为引申发展的种子材料;或是作为某种主导的特征音调,在乐曲的不同部位反复出现(包括变形),起着不同的结构作用(参见例19、34等)。三、一段式的分类一段式的分类,涉及了一系列结构、美学的基本原则问题。可列举如下若干方面:①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依据。从单一乐句,到若干乐句的并列联合,都可以构成乐段。概而言之,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二分性方整乐段为最典型的结构。②以乐段内部各乐句之间主题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作为依据。从一句一段、两句重复的乐段(称“平行乐段”)、非重复的乐段(称“对比乐段”),到三句呈“呈示一对比一再现”关系的“三部性”乐段、四句呈“起承转合”关系的乐段以及多句并列联合乐段等,其结构样式变化多端。③以乐段外部的结构形态作为依据。用小节数作为计算单位。各乐句以几何级数呈等长的比例关系者,为方整性乐段,反之为非方整性乐段。非方整性乐段大多伴随着结构的扩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