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温州市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参加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你的最佳 水平。答卷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满分150分(含书写分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填上学校、姓名、试场号、准考证 号。请勿遗漏 3.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答题时,请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 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祝你成功!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轻轻yin(1)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 田园风光之中。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 jiang_(2)举目tiαo_(3)_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 光jin.(4)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飞鸟的飞翔是轻的,而飞鸟的翅膀是重的,鸟用自己的翅膀铸就了飞翔的快 乐;农人收获时的心情是(1)的,劳作时的脚步是(2)的,农人用沉 重的脚步换来了心里的轻松;太阳的声音是(3)的,是阳性的,把庄稼 碾得越来越厚,月亮的声音是 的,是阴性的,把那些阳性的喘息渐渐抚 平 重B.轻 3.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3)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名句是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4分) 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 的情感,更 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琦君芳香醇美的春酒里品尝到(1)的 滋味;在朱自清掬你入口的“女儿绿”中感受到他对梅雨潭水。(②)的感情 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_(③3)的心情;在鲁滨孙流落 荒岛历尽艰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4)的精神· 5.自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 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汉语中涉及自然景物的成语很多,比如“春色满园”、“山重水复”、“风 起云涌”,请你再写出两个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成语(不能抄用试卷中出现的成语) (2分)
浙江省 200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温州市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参加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你的最佳 水平。答卷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满分 150 分(含书写分 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填上学校、姓名、试场号、准考证 号。请勿遗漏。 3.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答题时,请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 圆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祝你成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 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轻轻 yín (1) 诵着“永嘉四灵”的诗歌,我们仿佛进入江南水乡美丽的 田园风光之 中。徐照的《舟上》所描绘的是:坐在一叶轻舟上的诗人停下船 jiǎng (2 )举目 tiào (3) 望,江畔坐落着四五户人家,在朦胧的清晨中,晓 光 jìn (4) 润着月色,逐渐发亮的晨光里,一片雾气弥漫在山色之间。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4 分) 飞鸟的飞翔是轻的,而飞鸟的翅膀是重的,鸟用自己的翅膀铸就了飞翔的快 乐;农人收 获时的心情是 (1) 的,劳作时的脚步是 (2) 的,农人用沉 重的脚步换来了心里的轻 松;太阳的声音是 (3) 的,是阳性的,把庄稼 碾得越来越厚,月亮的声音是 (4) 的,是阴性的,把那些阳性的喘息渐渐抚 平。 A.重 B.轻 3.古诗文名句默写。(8 分) (1) ▲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醉翁之意不在酒,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3)乱花渐欲迷人眼,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自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名句是 ▲ , ▲ 。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4 分) 阅读一篇优秀之作,如同与一个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 的情感,更 是他的心灵寄托和生命渴望:我们在琦君芳香醇美的春酒里品尝到 (1) 的 滋味;在朱自清掬你入口的“女儿绿”中感受到他对梅雨潭水。(2) 的感情; 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 (3)的心情;在鲁滨孙流落 荒岛历尽艰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 (4) 的精神…… 5.自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 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汉语中涉及自然景物的成语很多,比如“春色满园”、“山重水复”、“风 起云涌”,请你再写出两个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成语(不能抄用试卷中出现的成语)。 (2 分)
(2)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2分)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 (3)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风声、雨声、虫唱、鸟鸣……请选择其中一种或几 种声音加以描写(不能抄录试卷中出现的句子,50字左右)。(4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3分) 拥有爱的源泉 (1)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夺在的, 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索取和获得—一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长的教导……曾经 有一股清泉,润泽心田;曾经有一阵和风,唤酲希望;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你 困苦时,把手伸向了你。这份帮助,也许是送来千金,也许只是投来一个默默的 眼神,但都足以让我们心生温暖,度过难关。感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心田里 发芽。在心的指引下,我们感恩。 (2)感恩重在_▲_。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也许在心灵接受到爱的讯息时只 产生谢意 那么,何不把它化为行动 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伸手,都行。感恩于亲 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他们以行动感恩,青史留美名。一万次的空想都不及一次行动,再大的谢意也比 不上实质性的帮助。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唯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 丽的。 (3)感恩重在▲。真诚甘泉淌心间,诚意火把暖两人。帮助的人已伸出 真诚的手,受助的人若衷心感应,快乐和幸福会同时飞向两个人。他真心报答, 坦然而快乐;我接受回报,幸福而满足。感恩的心是真诚的。感恩就像天上的繁 星,彼此真诚地照耀着,温暖着,默默守望,相映成辉。 (4)感恩要善于选择时机和方式。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盲目 的感恩也许会在你想为别人遮阳时,却遮住了他的视线。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 好,雪中送炭更重要。雨中送伞,夜行送光,将感恩的心化为柔和的雨丝,在他 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滋润他。将感恩的心化为准确的晴雨表,然后高举那把伞, 在炎炎夏日里为他阻隔如火骄阳。 (5)感恩要永远感怀于心。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一时兴起的“感恩”只是一种负担,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 因时间而淡忘恩情的。感思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愚忠”,却要像他那样将恩情铭 记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记着,曾经有一个人帮我爱我,让我感激涕零。当 日子在指尖慢慢滑落时,依然感怀于心。 (6)爱是纯的,心是诚的,感恩是真实的,感动是永恒的,感恩的心便是充 实而幸福的。感恩的心是一条悠远的小溪,滋润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让爱和 温情在你我心间流淌。 (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6.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7.阅读(2)(3)两段,根据你的理解,分别在这两段话第一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 的词语。(4分) 8.阅读第(2)段,将下列材料补充完整。(3分)
(2)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2 分)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 ▲ 。 (3)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风声、雨声、虫唱、鸟鸣……请选择其中一种或几 种声音加以描写(不能抄录试卷中出现的句子,50 字左右)。(4 分) 二、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13 分) 拥有爱的源泉 (1)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 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索取和获得——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长的教导……曾经 有一股清泉,润泽心田;曾经有一阵和风,唤醒希望;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你 困苦时,把手伸向了你。这份帮助,也许是送来千金,也许只是投来一个默默的 眼神,但都足以让我们心生温暖,度过难关。感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心田里 发芽。在心的指引下,我们感恩。 (2)感恩重在 ▲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也许在心灵接受到爱的讯息时只 产生谢意, 那么,何不把它化为行动——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伸手,都行。感恩于亲 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 。 他们以行动感恩,青史留美名。一万次的空想都不及一次行动,再大的谢意也比 不上实质性的帮助。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唯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 丽的。 (3)感恩重在 ▲ 。真诚甘泉淌心间,诚意火把暖两人。帮助的人已伸出 真诚的手,受助的人若衷心感应,快乐和幸福会同时飞向两个人。他真心报答, 坦然而快乐;我接受回报,幸福而满足。感恩的心是真诚的。感恩就像天上的繁 星,彼此真诚地照耀着,温暖着,默默守望,相映成辉。 (4)感恩要善于选择时机和方式。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盲目 的感恩也许会在你想为别人遮阳时,却遮住了他的视线。要明白,锦上添花当然 好,雪中送炭更重要。雨中送伞,夜行送光,将感恩的心化为柔和的雨丝,在他 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滋润他。将感恩的心化为准确的晴雨表,然后高举那把伞, 在炎炎夏日里为他阻隔如火骄阳。 (5)感恩要永远感怀于心。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一时兴起的“感恩”只是一种负担,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 因时间而淡忘恩情的。感恩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愚忠”,却要像他那样将恩情铭 记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记着,曾经有一个人帮我爱我,让我感激涕零。当 日子在指尖慢慢滑落时,依然感怀于心。 (6)爱是纯的,心是诚的,感恩是真实的,感动是永恒的,感恩的心便是充 实而幸福的。感恩的心是一条悠远的小溪,滋润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让爱和 温情在你我心间流淌。 (7)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拥有了爱的源泉。 6.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 分) 7.阅读(2)(3)两段,根据你的理解,分别在这两段话第一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 的词语。(4 分) 8.阅读第(2)段,将下列材料补充完整。(3 分)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9.第(4)段中引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什么作用?(3分) (二)(18分) 乡村的泥土 (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 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 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 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 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 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 村的毎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毎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 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 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 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 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 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 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 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 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 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 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 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 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 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 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 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 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 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 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 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 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0.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分 11.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 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分) 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感恩于亲人,田世国为母捐肾;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倾力相助;感恩于人民, ▲ 。 9.第(4)段中引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什么作用?(3 分) (二)(18 分) 乡村的泥土 (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 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 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 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 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 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 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 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 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 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 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 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 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 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 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 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 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 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 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 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 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 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 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 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 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 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 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0.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 分) 11.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 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 分) 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 茬了 13.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4分) 14.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古诗文阅读(26分) (一)(4分)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棡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 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 (二)(12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E:“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三)(10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 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 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 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資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 茬了。 13.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4 分) 14.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 分) 三、古诗文阅读(26 分) (一)(4 分)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 分) 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 分) (二)(12 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 El:“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又何间焉 ▲ (2)公将鼓之 ▲ (3)遂逐齐师 ▲ (4)望其旗靡 ▲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 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分) (三)(10 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 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 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 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 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四、写作(6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茹下:1.爱惜:珍~丨~寸阴丨~墨如金。 2.可惜;惋惜:痛~。3.吝惜;舍不得:~别丨~力丨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 【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参考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 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市卷) 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书写(5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说明:1.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 2.3分或3分以下的评分应严格控制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1)吟(2)桨(3)眺(4)浸 2.(1)B(2)A(3)A(4)B 3.(1)温故而知新(2)在乎山水之间也(③)浅草才能没马蹄(4)感 时花溅泪 (5)病树前头万木春(6)将军白发征夫泪(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 4.(1)乡愁思乡(2)挚爱喜爱(3)闲适悠闲(4)顽强开拓 5.(1)示例:春花秋月柳暗花明水光山色风平浪静
(1)朕少好.弓矢 ▲ (2)皆.非良材 ▲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4)数.延见 ▲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3 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 分) 四、写作(60 分) 24.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茹下:1.爱惜:珍~︱~寸阴︱~墨如金。 2.可惜;惋惜:痛~。3.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 【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参考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 600 字(写成诗歌不少于 20 行);③文中不得 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浙江省 200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市卷) 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书写(5 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说明:1.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 2.3 分或 3 分以下的评分应严格控制。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 分) 1.(1)吟 (2)桨 (3)眺 (4)浸 2.(1)B (2)A (3)A (4)B 3.(1)温故而知新 (2)在乎山水之间也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感 时花溅泪 (5)病树前头万木春 (6)将军白发征夫泪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 4.(1)乡愁思乡 (2)挚爱喜爱 (3)闲适悠闲 (4)顽强开拓 5.(1)示例: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水光山色 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