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仙桃市 江汉油田 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亲爱的同学,本次考试为你展示语文才华提供了舞台,请你潇洒走一回 全卷共分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将第1页和第7页密封线 内的项目按要求填写清楚;答案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题相应的位置上 ((四五总分总分人复分人 得分 得分评卷人 、识字与写字(共5分) 1.卷面书写。(3分。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3分: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得2分:卷面 较整洁,书写较认真,得1分:乱涂乱画的,不给卷面分。) 2.给加点字注音和依拼音填字。(2分)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 )装 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 qian )绿野大地 纪伯伦《雨之歌》 得分评卷人 二、积累与运用(共18分) 3.请按要求默写。(7分) (1)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2)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 样,拥有“ 的心态。 (5)9月,武汉市将迎来“2007年女足世界杯”的盛大赛事,为了表示对各国运动员的热 情欢迎,又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 来作为欢迎标语 (6)“思乡”是唐诗中极为鲜明的主题之一,请你从初中课本中举一联为例(本试卷中出现 的诗句除外):“ 4.句子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2分)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 笑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5.2007年5月31日是以“创建无烟环境”为主题 的第20个“世界无烟日”。据武汉市一项调查显示:烟 妈,抽潮 的,我看起 来比实獻
Page 1 2/12/2021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语 文 试 题 亲爱的同学,本次考试为你展示语文才华提供了舞台,请你潇洒走一回! 全卷共分五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请将第 1 页和第 7 页密封线 内的项目按要求填写清楚;答案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题相应的位置上。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总分人 复分人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识字与写字(共 5 分) 1.卷面书写。(3 分。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 3 分;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得 2 分;卷面 较整洁,书写较认真,得 1 分;乱涂乱画的,不给卷面分。) 2.给加点字注音和依拼音填字。(2 分)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 )装 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 qiàn( )绿野大地。 ——纪伯伦《雨之歌》 二、积累与运用(共 18 分) 3.请按要求默写。(7 分) (1)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2)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 样,拥有“ , ”的心态。 (5)9 月,武汉市将迎来“2007 年女足世界杯”的盛大赛事,为了表示对各国运动员的热 情欢迎,又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 , ”来作为欢迎标语。 (6)“思乡”是唐诗中极为鲜明的主题之一,请你从初中课本中举一联为例(本试卷中出现 的诗句除外):“ , 。” 4.句子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2 分)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 笑; ,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5.2007 年 5 月 31 日是以“创建无烟环境”为主题 的第 20 个“世界无烟日”。据武汉市一项调查显示:烟 潜江市 仙桃市 江 汉 油 田 200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卷
民中女性比例高达3%~4%,且呈上升趋势:35%的青 少年接触过烟草。右边这幅漫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 现实问题。请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说话题。(2分) (1)揣摩妈妈的话,其言外之意是 (2)听了妈妈的话后,女儿禁不住说道 6.古诗赏析。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3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7.短文修改。(4分) ①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②笔者在会上获悉,中国的生物 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限制。 ③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 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备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④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 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⑤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 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1)第④句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 改为 (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找出来改正 改为 (1分) (3)第⑤句存在语法上的毛病,请在下面原句上修改。(2分) 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得分评卷人 、阅读与探究(共4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 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文公伐原③,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③出日:“原不过 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日:“得原而失信③,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 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 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2/12/2021
Page 2 2/12/2021 得 分 评卷人 民中女性比例高达 3%~4%,且呈上升趋势;35% 的青 少年接触过烟草。右边这幅漫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 现实问题。请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说话题。(2 分) (1)揣摩妈妈的话,其言外之意是: (2)听了妈妈的话后,女儿禁不住说道: 6.古诗赏析。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3 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的一个字是“ ”。(1 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7.短文修改。(4 分) ①5 月 22 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②笔者在会上获悉,中国的生物 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限制。 ③截至 2006 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2395 个,约占陆地国土面 积的 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备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④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 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 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⑤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 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1)第④句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 改为 (1 分)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找出来改正。 改为 (1 分) (3)第⑤句存在语法上的毛病,请在下面原句上修改。(2 分) 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三、阅读与探究(共 40 分)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 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 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 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 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 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 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得分评卷人 (二)风筝中的科学 窦光宇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 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d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d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 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岀像古筝 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 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 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 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 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 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 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 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 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干度电的成 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干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 后者的三十分之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 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 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杄那么粗。假如风筝所 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 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 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 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 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 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 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 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 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 意大利开发的风筝电站 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 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 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 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 2/12/2021
Page 3 2/12/2021 10.翻译句子。(2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 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 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 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二)风筝中的科学 窦光宇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 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 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 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 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 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 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 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 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 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 6 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 700 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 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 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 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 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 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 5 英尺的滑翔机。1894 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 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 本仅有 1.5 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 43 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 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 50 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 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 筝的绳索约有 6000 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 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 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 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 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 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 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 2000 米的高空。一个直径 1000 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 250 兆 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 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 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 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 100 米或者 200 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 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 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 得 分 评卷人
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12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2.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分) 13.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2分) 14.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 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15.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 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 的除外,文字要简洁)。(4分) 得分评卷人 (三)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 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 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 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 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 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線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 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 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 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 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 在皮肤上爬动。接 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 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 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 的工友们一定在干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过命。 Page 4 2/12/2021
Page 4 2/12/2021 得 分 评卷人 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12 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 年第 1 期,有删改) 12.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 分) 13.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2 分) 14.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 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4 分) 15.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 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 的除外,文字要简洁)。(4 分) (三)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 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 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 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 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 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 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 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 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 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 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 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 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 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 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分)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 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 如何“相濡以沫”的?(4分)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 果。(2 20.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 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得分评人」四、综合性学习(共7分) 某校组织“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比赛活动,活动即将开始。 主持人: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 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我校组织的“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活 动就从这里开始!请你参与下面的闯关活动 21.第一关:寓言故事我来连。请你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与所给寓意对号入座(只填代 号,备选项有多余)。(3分) 备选项:A《两只口袋》B.《农夫和蛇》C.《蚯蚓和狐狸》D.《狐狸和葡萄》 E.《蚂蚁和蝉》F《狼和小羊》 寓意:讽刺好逸恶劳的,如 ):讽刺找借口自我辩解的,如( ):讽刺 只说别人的坏话而看不见自己缺点的,如( 22.第二关:寓言故事我来讲。请讲述《伊索寓言》中有关贪得无厌的一个故事(只写故事 概要)。(2分) 23.第三关:阅读体会我来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伊索寓言》这部名著的?读了这部名 著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分) 我的方法 2/12/2021
Page 5 2/12/2021 得 分 评卷人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 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 年第 10 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 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 分)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 空限 2~4 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 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 如何“相濡以沫”的?(4 分)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分) 20.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 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 分) 四、综合性学习(共 7 分) 某校组织“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比赛活动,活动即将开始。 主持人: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 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我校组织的“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活 动就从这里开始!请你参与下面的闯关活动。 21.第一关:寓言故事我来连。请你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与所给寓意对号入座(只填代 号,备选项有多余)。(3 分) 备选项:A.《两只口袋》 B.《农夫和蛇》 C.《蚯蚓和狐狸》 D. 《狐狸和葡萄》 E.《蚂蚁和蝉》 F.《狼和小羊》 寓意:讽刺好逸恶劳的,如( );讽刺找借口自我辩解的,如( );讽刺 只说别人的坏话而看不见自己缺点的,如( )。 22.第二关:寓言故事我来讲。请讲述《伊索寓言》中有关贪得无厌的一个故事(只写故事 概要)。(2 分) 23.第三关:阅读体会我来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伊索寓言》这部名著的?读了这部名 著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 分) 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