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了解律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实临机制等 2.掌握律师的职业责任以及违反责任的追究机制 授课方式 讲授 第十一章:公证员职业道德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节公证品职业首德概 第二节 公证员职业道 德的内容 第三节公证员职业责 第四节公证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 教学要求: 1.了解公证员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实施机制等: 2 掌握公证员的职业责任以及违反责任的追究机制 课方式: 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开卷考试,课程成绩由平日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组 成。其中平日成绩为百分制,占总成绩的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为百分制,占 总成绩的70%:具体如下: (1)平时成绩:实行百分制,一般为3-5次,每次成绩汇总后除以次数计 算平均成绩,折合后占总成绩的30%。具体形式为出勤考核、作业考核(案例分 析与计算) ,课兰 讨论考核等 (2)期末考核:实行百分制,开卷考试,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 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题目分值分配以具体试卷内容为准)。试卷成绩折合 后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本森.法律职业道德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新清.法律职业道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孙玲.法律职业道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蔺妍 审核人:郭 跃 课程负责人:蔺妍 6
6 教学要求: 1.了解律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实施机制等; 2.掌握律师的职业责任以及违反责任的追究机制。 授课方式: 讲授 第十一章:公证员职业道德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证员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 公证员职业道德的内容 第三节 公证员职业责任 第四节 公证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 教学要求: 1.了解公证员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实施机制等; 2.掌握公证员的职业责任以及违反责任的追究机制。 授课方式: 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开卷考试,课程成绩由平日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组 成。其中平日成绩为百分制,占总成绩的 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为百分制,占 总成绩的 70%;具体如下: (1)平时成绩:实行百分制,一般为 3-5 次,每次成绩汇总后除以次数计 算平均成绩,折合后占总成绩的 30%。具体形式为出勤考核、作业考核(案例分 析与计算)、课堂讨论考核等。 (2)期末考核:实行百分制,开卷考试,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 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题目分值分配以具体试卷内容为准)。试卷成绩折合 后占总成绩的 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本森.法律职业道德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新清.法律职业道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孙玲.法律职业道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撰写人:蔺 妍 审核人:郭 跃 课程负责人:蔺 妍
哲学思维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ilosophy Thought Method 总学时:16 讲授学时:16 学分:1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学 握科学认识中的各种思维方法,从而确立科学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性 思维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 科学观察方法与技巧 ·、观察方法 二、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三、观察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培养和提高科学视察能力 第一节实验方法与技巧 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法的特点 三、实验方法的作用 四、关于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教学要求: 解观察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明确观察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学 握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的各种技巧。 2.了解实验方法的基本内涵:明确实验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如何把握机 遇的各项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比较和类比方法与技巧 一、比较方法及其作用 二、类比方法的结构与公式 三、类比方法的种类及其推理技巧 四、类比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节归纳与演绎方法与技巧 一、归纳方法 二、科学归纳方法及其种类 三、归纳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7 《哲学思维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Philosophy Thought Method 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16 学分:1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 握科学认识中的各种思维方法,从而确立科学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性 思维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观察方法与技巧 一、观察方法 二、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三、观察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培养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 第二节 实验方法与技巧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法的特点 三、实验方法的作用 四、关于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教学要求: 1.了解观察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明确观察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掌 握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的各种技巧。 2.了解实验方法的基本内涵;明确实验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如何把握机 遇的各项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和类比方法与技巧 一、比较方法及其作用 二、类比方法的结构与公式 三、类比方法的种类及其推理技巧 四、类比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二节 归纳与演绎方法与技巧 一、归纳方法 二、科学归纳方法及其种类 三、归纳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演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三节分析与综合方法与技巧 分析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分析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三、综合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四、综合方法的作用及其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内涵与作用,同时能够掌握与应用各种类比法的 推理技巧, 明确类比的局限性 2.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科学内涵,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各自的局限性: 掌握与运用各种科学归纳法。 3.了解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及其创建的客观基础,同时明确分析与综合的 辩证关系:掌握如何科学地运用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第三 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数学方法的种类 自然事物分类与四类数学模型 四、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系统科学方法与技巧 、系统科学方法及其作用 二、系统的功能模拟方法 黑箱方法 四、控制论方法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与技巧 一、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障碍分析 四、创造技法及其应用 技巧 教学要求: 1.了解与掌握数学方法的特点和种类;掌握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 型。 2.了解系统科学方法的实质与作用:同时了解并明确系统方法的各种具体应 用方法。 .了解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与实质, 了解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表 现:明确创造技法的基本应用要求和规定;掌握智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与规则。 授课方式:讲授4学时,思维技法训练2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王 四、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 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考核中要注重过
8 四、演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三节 分析与综合方法与技巧 一、分析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二、分析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三、综合方法及其创立的客观基础 四、综合方法的作用及其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比较法和类比法的内涵与作用,同时能够掌握与应用各种类比法的 推理技巧,明确类比的局限性。 2.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科学内涵,理解归纳法和演绎法各自的局限性; 掌握与运用各种科学归纳法。 3.了解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及其创建的客观基础,同时明确分析与综合的 辩证关系;掌握如何科学地运用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章 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学方法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二、数学方法的种类 三、自然事物分类与四类数学模型 四、提炼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 系统科学方法与技巧 一、系统科学方法及其作用 二、系统的功能模拟方法 三、黑箱方法 四、控制论方法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与技巧 一、创造与创造力 二、创造性思维方法 三、创造性思维障碍分析 四、创造技法及其应用技巧 教学要求: 1.了解与掌握数学方法的特点和种类;掌握如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 型。 2.了解系统科学方法的实质与作用;同时了解并明确系统方法的各种具体应 用方法。 3.了解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与实质,了解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表 现;明确创造技法的基本应用要求和规定;掌握智力激励法的具体步骤与规则。 授课方式: 讲授 4 学时, 思维技法训练 2 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其中,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 60%。考核中要注重过
程考核,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纪录。 (1)平时成绩:考核具体形式为作业与测试考核,同时兼顾课堂讨论、出 勤等因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期末考核:考核具体形式为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栾玉广等著.科技创新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2)主要参考书: 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卢明森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撰写人:陈润杰 审核人:杨晓宁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9 程考核,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考试成绩按五级分制纪录。 (1)平时成绩:考核具体形式为作业与测试考核,同时兼顾课堂讨论、出 勤等因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2)期末考核:考核具体形式为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 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栾玉广等著.科技创新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年 5 月. (2)主要参考书: 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 卢明森主编.创新思维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7 月. 撰写人:陈润杰 审核人:杨晓宁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基础写作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ourse of Composition B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非人文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文体写作、新闻文 体写作和论说文体写作。 本课程倡 导理论 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 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6学时) 即代写作概术及写作基础迎诊 求 解写 能力在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写作方 法的重要性 了解并掌握写作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文学文体写作 (8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散文:散文文体分析:.散文的取材与炼意:散文的文笔: 经典散文文本分析。第 二节小说 小说 女体分析:小说的想象与虚样 小说的 物塑造:经典 说文本分析。第三节诗歌:诗歌文体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经 典诗歌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并把握三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进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实用文体写作 (10学时) 教学内容: 沪消 与通讯。第二节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选材调查报 告的写法:经典调查报告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上述三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自身特长与兴趣出 发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 论说文体写作 (8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评论:评论的文体分析:评论的写法与技巧:经典评论文 本分析。第二节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文体分析:学术论文的选题:学术论文的 资料搜集与使用:学术论文的运思方法:经典学术论文文本分析。 数学要求:堂据上术两种论说文体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自身特长与兴趣出 发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平时作业、期末文章写作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 分配比例如下:
10 《基础写作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ourse of Composition B 总学时: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2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法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非人文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文体写作、新闻文 体写作和论说文体写作。 本课程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 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写作概述及写作基础理论。 教学要求:理解写作能力在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写作方 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写作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文学文体写作 (8 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散文:散文文体分析;.散文的取材与炼意;散文的文笔; 经典散文文本分析。第二节小说:小说文体分析;小说的想象与虚构;小说的人 物塑造;经典小说文本分析。第三节诗歌:诗歌文体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经 典诗歌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并把握三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第三章:实用文体写作 (10 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消息与通讯。第二节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选材;调查报 告的写法;经典调查报告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上述三种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自身特长与兴趣出 发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论说文体写作 (8 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评论:评论的文体分析;评论的写法与技巧;经典评论文 本分析。第二节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文体分析;学术论文的选题;学术论文的 资料搜集与使用;学术论文的运思方法;经典学术论文文本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上述两种论说文体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自身特长与兴趣出 发完成一篇习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写作实践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平时作业、期末文章写作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 分配比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