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13.事物的正确案不止个3课时 1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15、短文两篇2课时16、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了吗3课时第四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周 2课时 1、陈涉世家3课时22、唐睢不辱使命3课时23、隆中对2课时 15课时 第周 24、出师表2课时词五首3课时第六单元复习2课时 第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综合复习 10课时 第周 200808.14补课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 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岀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 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
第 周 — 第 周 15 课时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 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 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课时 15、短文两篇 2 课时 16、中国人失掉了自 信力了吗 3 课时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2 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 课时 第 周___ 第 周 15 课时 21、陈涉世家 3 课时 22、唐睢不辱使命 3 课时 23、隆中对 2 课时 24、出师表 2 课时 词五首 3 课时 第六单元复习 2 课时 第 周 第 周 10 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 课时 综合复习 2008.08.14 补课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 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 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
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 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 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 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 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 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日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 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 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 意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 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 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 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 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 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 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 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 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 意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 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 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四、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 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 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 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四、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 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等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 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 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 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 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 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 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 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 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 1、沁园春 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 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 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 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 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