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只蓝蜻蜒。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 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奧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 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 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 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 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 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 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努力工作。 (选自《我的精神家园》) ll、结合全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家园”有什么特点?(4分) 1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 谱。(3分) (2)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3分) 4、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鲜明的特点:①形象而深刻,②幽默而冷峻。请在这两个特点中 任选一个,结合文中具体的例子,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大约需要1年多的时间”不合原文语意。原文明确指出:“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 道,共约8~9天,在轨运行寿命超过1年”。)2、D(该项为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宗旨 不属于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3、B(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不仅仅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还有其他部门参加,只不过该研究院是主体研究单位。)4、D(A项推理条件不充 分。星箭分离后,卫星只是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只是绕月飞箭成功的第一步,还谈不上圆
- 16 - 了一只蓝蜻蜒。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 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 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 —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 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 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 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 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 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努力工作。 (选自《我的精神家园》) 11、结合全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家园”有什么特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 谱。(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鲜明的特点:①形象而深刻,②幽默而冷峻。请在这两个特点中 任选一个,结合文中具体的例子,简要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大约需要 1 年多的时间”不合原文语意。原文明确指出:“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 道,共约 8~9 天,在轨运行寿命超过 1 年”。)2、D(该项为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宗旨, 不属于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3、B(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不仅仅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 间技术研究院,还有其他部门参加,只不过该研究院是主体研究单位。)4、D(A 项推理条件不充 分。星箭分离后,卫星只是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只是绕月飞箭成功的第一步,还谈不上圆
满。B项曲解原文语意。原文说“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 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显然,原文是 指“月球车计划”修改后应用到火星探测领域中。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目前 的每秒十几千米的飞行速度影响“嫦娥一号”卫星变轨。)5、B(预,牵连,关涉)6、C(A嗜学/ 组织社团;B治学成就/能文章;D嗜学/对入社者的态度)7、A(“所受的遭遇都是一样不幸” 不能拘成“当时人称他们为‘娄关二张’”的原因)8、(1)张溥、张采是盟主。倡导组建‘复社 扰乱天下。(2)因为犯事被罢免官职,怀疑是张溥捣的鬼,恨极了。(3)皇帝点头同意,于是下诏征 集张溥生前写的书,而且黄道周也恢复了官职。9、(1)曲词中“偷”“迤逗”等词,用拟人化的手 法,微妙地传达出杜丽娘含情脉脉的娇羞神态。(2)皂罗袍]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 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10、(1)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 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2分)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穆, 极富层次感。(2分)(2)①衬托渲染。以小衬大(以古衬夸/以景衬情),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 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澎湃,突出风雨中的海天浩茫、旷荡无涯的景 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4分)②情景交融。上片描写大海 雄浑壮阔、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景中含情:而下片发思古之幽情,展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 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情中有景。(4分)③联想。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词人联想起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 诗,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4分)ll、①远离尘世喧嚣,纯洁美好;②神 奇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③能启迪人的智慧/能让人获得启迪: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 慰藉和享受。12、(1)受人威逼、强迫地从事人文事业无异于死记硬背索然寡味的精神教条,毫无 情趣。(2)这是作者心目中“精神家园”的形象写照。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充满着神奇 而美好、宁静而纯洁的人文世界。13.(1)写少年时偷书的情节,①说明当时“政治气候紧张”, 人文思想被政治钳制而得不到弘扬。②点明作者在构建“精神家园”初期对人文经典作品的追慕 和渴求。(2)叙写《变形记》的故事,①说明人文经典作品中充满哲理,使作者幼小的心灵得到启 迪、慰藉和满足:②呼应第一段不惜被父亲揍而偷书看的情节。14、(略选例要准确,赏析应指 明运用表现其特点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7
- 17 - 满。B 项曲解原文语意。原文说“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 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显然,原文是 指“月球车计划”修改后应用到火星探测领域中。C 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目前 的每秒十几千米的飞行速度影响“嫦娥一号”卫星变轨。)5、B(预,牵连,关涉)6、C(A 嗜学/ 组织社团;B 治学成就/能文章;D 嗜学/对入社者的态度)7、A(“所受的遭遇都是一样不幸” 不能拘成“当时人称他们为‘娄关二张’”的原因)8、(1)张溥、张采是盟主。倡导组建‘复社’, 扰乱天下。(2)因为犯事被罢免官职,怀疑是张溥捣的鬼,恨极了。(3)皇帝点头同意,于是下诏征 集张溥生前写的书,而且黄道周也恢复了官职。9、(1)曲词中“偷”“迤逗”等词,用拟人化的手 法,微妙地传达出杜丽娘含情脉脉的娇羞神态。(2)[皂罗袍]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 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10、(1)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 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2 分)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穆, 极富层次感。(2 分)(2)①衬托渲染。以小衬大(以古衬夸/以景衬情),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 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澎湃,突出风雨中的海天浩茫、旷荡无涯的景 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4 分)②情景交融。上片描写大海 雄浑壮阔、惊心动魄的自然景观,景中含情;而下片发思古之幽情,展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 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情中有景。(4 分)③联想。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词人联想起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 诗,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4 分)11、①远离尘世喧嚣,纯洁美好;②神 奇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③能启迪人的智慧/能让人获得启迪;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 慰藉和享受。12、(1)受人威逼、强迫地从事人文事业无异于死记硬背索然寡味的精神教条,毫无 情趣。(2)这是作者心目中“精神家园”的形象写照。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充满着神奇 而美好、宁静而纯洁的人文世界。13.(1)写少年时偷书的情节,①说明当时“政治气候紧张”, 人文思想被政治钳制而得不到弘扬。②点明作者在构建“精神家园”初期对人文经典作品的追慕 和渴求。(2)叙写《变形记》的故事,①说明人文经典作品中充满哲理,使作者幼小的心灵得到启 迪、慰藉和满足;②呼应第一段不惜被父亲揍而偷书看的情节。14、(略)选例要准确,赏析应指 明运用表现其特点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阅读模拟特供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6分,每小题4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殊方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这决定了它的现存面貌。在中国长期的 古代社会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然而进 入近代以来的一百数十年间,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 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的。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 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 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 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质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 转变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 脚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 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国人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 无法挽救中华文明的颓势。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不得不选择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用彻底破除旧 有制度体系、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手段来引导自身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而民主与科 学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旗帜。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 成功也有挫折。五四新文化运动荡涤旧文化,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解放后移风易 俗破除封建迷信,新时期以来倡文明树新风,道道波涌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 大幅度更新。然而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破坏,也使优秀的传统文明质 过多流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致使许多传统断绝。 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 前期还只是造成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 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 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 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 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却又是消灭这些符号的罪魁祸首一一—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教训中逐渐 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己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 18
- 18 - 中考语文阅读模拟特供题三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6 分,每小题 4 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殊方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这决定了它的现存面貌。在中国长期的 古代社会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然而进 入近代以来的一百数十年间,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 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的。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 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 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 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质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 转变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 脚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 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国人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 无法挽救中华文明的颓势。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不得不选择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用彻底破除旧 有制度体系、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手段来引导自身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而民主与科 学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旗帜。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 成功也有挫折。五四新文化运动荡涤旧文化,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解放后移风易 俗破除封建迷信,新时期以来倡文明树新风,道道波涌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 大幅度更新。然而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破坏,也使优秀的传统文明质 过多流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致使许多传统断绝。 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 前期还只是造成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 20 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 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 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 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 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却又是消灭这些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教训中逐渐 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早在 50 多年前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
中国解放以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加上“左”的干扰和扭曲 长期以来步履维艰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 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 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 取代,七彩的世界就会统一为灰色,人类文明就会陷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 面,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廖奔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的特殊方式”的阐述,正确的一项 是( A.彻底改变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的状况,以新的方式出现 B.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被动的开始现代改革。 C.遵循现代文明的法则,颠覆所有的传统文明。 D.像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一样采纳、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的方式 2.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发生彻底改变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候,要从精神层面挽救 中华文明的颓势 B.要以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出现,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挽救民族危亡。 C.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的剧烈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成功与挫折的经验 D.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 神得到大幅更新 3.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O A.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质的流失和断绝 B.只是造成中国文化杂糅、还未能阻断传统的时间是百年来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 的入主时期。 C.人类文明发展出现的一种悖论是:社会现代化进程既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步伐又在无 形中消灭了传统文明的文化符号。 D.联合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奏是中国解放后形成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 念并付诸行动
- 19 - 中国解放以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加上“左”的干扰和扭曲, 长期以来步履维艰。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 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 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 取代,七彩的世界就会统一为灰色,人类文明就会陷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 面,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 年第 3 期廖奔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的特殊方式”的阐述,正确的一项 是() A.彻底改变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的状况,以新的方式出现。 B.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被动的开始现代改革。 C.遵循现代文明的法则,颠覆所有的传统文明。 D.像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一样采纳、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的方式。 2.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发生彻底改变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候,要从精神层面挽救 中华文明的颓势。 B.要以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出现,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挽救民族危亡。 C.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的剧烈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成功与挫折的经验。 D.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 神得到大幅更新。 3.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质的流失和断绝。 B.只是造成中国文化杂糅、还未能阻断传统的时间是百年来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 的入主时期。 C.人类文明发展出现的一种悖论是:社会现代化进程既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步伐又在无 形中消灭了传统文明的文化符号。 D.联合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奏是中国解放后形成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 念并付诸行动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 成了最后的融冰 B.如果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那么由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 族审美理想将遭到淡化与稀释,因此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与发展人类文眀。 C.日本早在50多年前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 动,才促使我国开始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D.我们只有保存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作为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担负起了更大的历史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共36分,选择题每题4分) 答洪驹父书 (宋)黄庭坚 驹父外甥教授: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 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 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 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 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 为我雪耻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 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 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 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 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审在官不废讲学审:审查 B.然索学之索:探求 C.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数:多次
- 20 -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 成了最后的融冰。 B.如果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那么由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 族审美理想将遭到淡化与稀释,因此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与发展人类文明。 C.日本早在 50 多年前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 动,才促使我国开始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D.我们只有保存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作为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担负起了更大的历史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共 36 分,选择题每题 4 分) 答洪驹父书 (宋)黄庭坚 驹父外甥教授: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 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 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 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 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 为我雪耻。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 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 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 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 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在官不废讲学审:审查 B.然索学之索:探求 C.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数: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