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基础部分的载荷作用并不影响附属部分, 2.而附属部分的载荷作用则必传至基础部分,将附属部分 的支座反力,反其方向加于基础的载荷。 3.所以应计算附属部分,再计算基础部分。 上图多跨梁:5个支座反力,2个铰,每增加一个铰,就增加一个静力 平衡方程,即铰的任一边所有外力对铰的力矩之和为零
说明: 1.基础部分的载荷作用并不影响附属部分, 2.而附属部分的载荷作用则必传至基础部分,将附属部分 的支座反力,反其方向加于基础的载荷。 3.所以应计算附属部分,再计算基础部分。 上图多跨梁:5个支座反力,2个铰,每增加一个铰,就增加一个静力 平衡方程,即铰的任一边所有外力对铰的力矩之和为零
例: m 梁AB、CD分别由支杆固定于基础 AB与基础构成几何不变体(基础) CD与基础同样构成几何不变体(基础) BC依靠AB、CD基础部分方能承载,并保持平衡,(附属部分)
例: 梁AB、CD分别由支杆固定于基础, AB与基础构成几何不变体(基础) BC依靠AB、CD基础部分方能承载,并保持平衡,(附属部分)。 CD与基础同样构成几何不变体(基础)
例: 段基础部分,两段附属部分。 铰的任一端所有外力 4个铰点 4个>M=0 对铰的力矩为0。 支座反力共7个(待求), X=0 3个整体平衡方程 ∑∑∑ Y=0 M=0
三段基础部分, 两段附属部分。 支座反力共7个(待求), 例: 4个铰点 4个 M = 0 铰的任一端所有外力 对铰的力矩为 0。 3个整体平衡方程 X = 0 Y = 0 M = 0
象 7个未知力,7个方程静定多跨梁 计算方法:·先计算附属部分,再计算基础部分。 附属部分支座反力,反其方向,加在基础部分, 为基础部分的载荷 即,多跨梁可折成单跨梁分别计算
7个未知力,7个方程 静定多跨梁 计算方法: • 先计算附属部分,再计算基础部分。 • 附属部分支座反力,反其方向,加在基础部分, 为基础部分的载荷。 即,多跨梁可折成单跨梁分别计算
g=40kN/m 20kN 例 3 AILIILB S D 120kN 40kN/m 先作出层次图IIII D
例: 先作出层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