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人张敬夫仼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 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 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 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 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 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 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 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 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 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 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 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 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 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 风光景物 暮暮、 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 供后世君子观看。】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崦(yain)霭: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 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反:反对,违背 答案D、类推,反顾。【D反‘类推,反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 的把握。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 此句翻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3分) 译文 答案: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书”从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书 信”的意思。另外句中还有两个“之”字是相同的,都是结构助词“的”。“胜” 在此处是“佳处”的含义。“予”是“我”的意思。这些实词和虚词都是较为常 见的。】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3分) 译文 答案: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 学校门外挡着高墙而感到不快,于是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 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 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 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 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 那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 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 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 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 地形,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 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 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 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 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 供后世君子观看。】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yǎn)霭: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 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 反:反对,违背 答案:D、类推,反顾。【D 反‘类推,反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 的把握。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 此句翻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书”从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书 信”的意思。另外句中还有两个“之”字是相同的,都是结构助词“的”。“胜” 在此处是“佳处”的含义。“予”是“我”的意思。这些实词和虚词都是较为常 见的。】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
暮、一年四季的变化。【这句话是倒装句的一种:定语后置句。因此翻译时,需 对调顺序,这是重要得分点。“无以”固定用法,翻译为“没有……可以用来。”】 5、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 分) 答 答案:(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 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 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 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另外本题共4分,根 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答案为两点。】 山东东营 (二)(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 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 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 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 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 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 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ing): 而有力。⑥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ll,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ll.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
暮、一年四季的变化。【这句话是倒装句的一种:定语后置句。因此翻译时,需 对调顺序,这是重要得分点。“无以”固定用法,翻译为“没有……可以用来。”】 5、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 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 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 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另外本题共 4 分,根 据文章内容,可以确定答案为两点。】 山东东营 (二)(8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 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 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 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 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 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 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 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 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 分) 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
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 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 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 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 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 卓识) 评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5·山东德州市)[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璧,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蟀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C中的“腰”和例句中的“夜”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D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中的多义词的理解。A项中加点的两个“是”分别为: 表判断;这,代词。B项中两个加点的“与”字分别为: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项中 两个加点的“间”分别为:交错:参与。D项中两个加点的“从”都是动词,“跟从”之意 【答案】D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 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 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 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 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 卓识)。 评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2015·山东德州市)[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C 中的“腰”和例句中的“夜”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D 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中的多义词的理解。A 项中加点的两个“是”分别为: 表判断;这,代词。B 项中两个加点的“与”字分别为: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 项中 两个加点的“间”分别为:交错;参与。D 项中两个加点的“从”都是动词,“跟从”之意。 【答案】D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