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试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 A.袅娜镶边姽垣义愤填膺 B.斑驳训鸽凋零婆娑起舞 C.淅沥桑葚明月铛窈窕淑女 D.蒲苇玳瑁鸳鸯夜槌而出 提示:B项“训鸽”的“训”应为“驯”。C项中“铛”应为“珰”,D项中“槌”应为“缒”。 谷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 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 体现。 (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 表:实在让人咋舌 (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 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法制 勘误 心酸 B.法制 刊误 辛酸 C.法治 勘误 辛酸 D.法治 刊误 心酸 提示:“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性质:“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 家。“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 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 谷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 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 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一一联想集团收购了I豳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 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 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 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 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答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 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 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 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
模块综合测试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选出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 ) A.袅娜 镶边 垝垣 义愤填膺 B.斑驳 训鸽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沥 桑葚 明月 铛窈窕淑女 D.蒲苇 玳瑁 鸳鸯 夜槌而出 提示:B 项“训鸽”的“训”应为“驯”。C 项中“铛”应为“珰”,D 项中“槌”应为“缒”。 答案:A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_______________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 体现。 (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_____________表;实在让人咋舌。 (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_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法制 勘误 心酸 B.法制 刊误 辛酸 C.法治 勘误 辛酸 D.法治 刊误 心酸 提示:“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性质;“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 家。“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 “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 ....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 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 的君主相提并论 ....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 IBM 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 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 ....的精神深深打 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提示:A 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 项中“轩然 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 D 项 中“好为人师”指喜欢 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 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 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 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
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 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C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 等 谷案: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坦普尔一号彗星 坦普尔一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 日发现的。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 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轨道周期5.74年 根据欧洲航天局xM- Newton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 射线源。这些数据是通过该太空望远镜上EPIC的X射线照相仪在7月4日对彗星的深度撞 击过程进行观测时所获取的 正如原先观测其他彗星时科学家所猜测的一样,坦普尔一号彗星确实发出了X射线,不 过强度很微弱。目前还不能肯定太空望远镜是否已经获得光谱数据,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数据 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要证实这一点,还需对望远镜发回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目前解释彗星为什么会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 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产生X射线,这种理论过去在对几颗彗星进 行观测时已经得到验证:另一种理论认为观测到的X射线只是太阳光照射到彗发中的尘埃时 所产生的散射,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彗星岀现大爆发时,就像在196年对海尔一波普彗星 进行观测时所看到的一样。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 虽然不需要对这些微弱的X射线进行分析,不过即使是观测从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如 坦普尔一号彗星上发出的X射线,对于一架X射线天文望远镜来说也是足够复杂的。事实上 M-一 Newton太空望远镜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X射线源。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制定 专门的计划,并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 正在运动的彗星发出的光子被位置相对固定的XM- Newton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科学家 根据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变换,每一个光 子就好像来自固定在天空中的一个虚拟的彗星。按照这种方法,科学家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 运动的物体,接着通过宇宙背景射线对观测的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9期) 5.下面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特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坦普尔一号彗星是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其轨道周期为5.74年。 B.坦普尔一号彗星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C.坦普尔一号彗星是冰石混合体,冰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 D.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直径约6.5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3-4克之间变化 提示:在文章第一段中有“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的说法,而C项却说成“冰 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只有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了解彗星发出X射线的机理。 B.目前解释彗星发出X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而这两种机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 C.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对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发出的X射线进行观察是足够复杂的。 D.可根据正在运动的彗星所发出的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
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提示:A 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 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 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 C 项 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 等。 答案:D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坦普尔一号彗星 坦普尔一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科学家坦普尔在 1867 年 4 月 3 日发现的。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直径约 6.5 公里,密度在 每立方厘米 3—4 克之间变化。轨道周期 5.74 年。 根据欧洲航天局 XMM-Newton 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 X 射线源。这些数据是通过该太空望远镜上 EPIC 的 X 射线照相仪在 7 月 4 日对彗星的深度撞 击过程进行观测时所获取的。 正如原先观测其他彗星时科学家所猜测的一样,坦普尔一号彗星确实发出了 X 射线,不 过强度很微弱。目前还不能肯定太空望远镜是否已经获得光谱数据,因为只有获得这种数据 才能了解彗星发出 X 射线的机理。要证实这一点,还需对望远镜发回的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 目前解释彗星为什么会发出 X 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 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产生 X 射线,这种理论过去在对几颗彗星进 行观测时已经得到验证;另一种理论认为观测到的 X 射线只是太阳光照射到彗发中的尘埃时 所产生的散射,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彗星出现大爆发时,就像在 1996 年对海尔-波普彗星 进行观测时所看到的一样。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 虽然不需要对这些微弱的 X 射线进行分析,不过即使是观测从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如 坦普尔一号彗星上发出的 X 射线,对于一架 X 射线天文望远镜来说也是足够复杂的。事实上 XMM-Newton 太空望远镜最适合观测天空中“固定”的 X 射线源。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制定 专门的计划,并采用特殊的处理技术。 正在运动的彗星发出的光子被位置相对固定的 XMM-Newton 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科学家 根据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变换,每一个光 子就好像来自固定在天空中的一个虚拟的彗星。按照这种方法,科学家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 运动的物体,接着通过宇宙背景射线对观测的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选自《科学之友》2005 年第 9 期) 5.下面关于“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特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坦普尔一号彗星是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其轨道周期为 5.74 年。 B.坦普尔一号彗星是科学家坦普尔在 1867 年 4 月 3 日发现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C.坦普尔一号彗星是冰石混合体,冰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 D.坦普尔一号彗星的直径约 6.5 公里,密度在每立方厘米 3—4 克之间变化。 提示:在文章第一段中有“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的说法,而 C 项却说成“冰 在内,石在外,冰壳中混合着石核”,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只有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才能了解彗星发出 X 射线的机理。 B.目前解释彗星发出 X 射线的问题存在两种理论,而这两种机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 C.X 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对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目标发出的 X 射线进行观察是足够复杂的。 D.可根据正在运动的彗星所发出的每一个光子被捕捉的时间和方向来推断彗星的距离
提示:选文第四段中有“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一句,而B项却说“而这两种机 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犯了用必然代替或然的错误。 答案: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实上来看,ⅪM- Newton太空望远镜比一般X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好,最适合观测天空 中“固定”的X射线源 B.只有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的过程中,我们才可通过MM一 Newton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坦普 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X射线源。 C.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从而产生X射线的 理论已经在过去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得到验证。 D.科学家在研究时,当通过数学方法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变换后,就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 的物体,接着还需要对宇宙背景射线产生的观测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提示:原文第二段只说是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过程”观察获得,但并未说一定必须在这 种情况下获得,B项说得太绝对了,改变了原文判断的性质。 答案:B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 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 定益州,芝为郫邱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 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 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 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 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 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盖世之英,诸葛 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 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大子之内侍, 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 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遺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 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 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援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 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 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 善相:擅长辅佐 B.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迁:升官 C.权果狐疑,不时见芝 不时:没有及时。 D.于时人少所敬贵 贵:推崇。 提示:A项,“善相”,擅长相面 谷案:A
提示:选文第四段中有“当然两种机理都存在也是可能的”一句,而 B 项却说“而这两种机 理都存在是不可能的”,犯了用必然代替或然的错误。 答案:B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实上来看,XMM-Newton 太空望远镜比一般 X 射线天文望远镜要好,最适合观测天空 中“固定”的 X 射线源。 B.只有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的过程中,我们才可通过 XMM-Newton 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坦普 尔一号彗星是一个微弱的 X 射线源。 C.认为是彗星彗发中的中子和太阳风携带的电离粒子之间发生电荷交换从而产生 X 射线的 理论已经在过去对几颗彗星进行观测时得到验证。 D.科学家在研究时,当通过数学方法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变换后,就可将彗星当作一个不运动 的物体,接着还需要对宇宙背景射线产生的观测影响进行数据处理。 提示:原文第二段只说是在“对彗星进行深度撞击过程”观察获得,但并未说一定必须在这 种情况下获得,B 项说得太绝对了,改变了原文判断的性质。 答案:B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 谓芝曰:“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 定益州,芝为郫邱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 治绩,入为尚书。先主薨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 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 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 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 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盖世之英,诸葛 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 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大子之内侍, 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 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 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 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援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 款,乃当尔邪!”权与亮书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 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 善相:擅长辅佐。 B.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迁:升官。 C.权果狐疑,不时..见芝 不时:没有及时。 D.于时人少所敬贵. 贵:推崇。 提示:A 项,“善相”,擅长相面。 答案:A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性刚简”的一组是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②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③蜀必 顺流见可而进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⑤身之衣食资仰于官⑥于时人少所敬 贵,唯器异姜维云 A.①② B.①⑥ C.②④ D.⑤⑥ 提示:①句是说向诸葛亮直言进谏;②句是客套话:③④两句是激烈的外交措辞;⑤句是表 明清廉;⑥句是说处人率直。 谷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年轻时能跟随和依附明达之士,虽一直担任很低微的职务,但是,他大器晚成,年过 七十的时候,位至大将军,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评 B.邓芝善于言辞,与刘备一番谈话,深得赏识:后来,他受命出使东吴,在与孙权的交谈中, 能抓住问题要害,陈述吴蜀连和之利,打消了孙权的狐疑, C.邓芝为官清廉,妻子儿女不免受饿挨冻,为将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刚正率 直,与当时一般官僚的关系并不融洽。 D.作者把对邓芝的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观的描述中,重点突出了邓芝的政治才能,而对 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只作了概括的说明 提示:A项原文“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仅是相命人张裕的说法 答案:A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2)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3)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答案:(1)先主(刘备)到郫地出巡,跟他交谈,很惊异,提升他为郫地县令,后升为广汉 太守 (2)假如天下很稳定了,两位君主共同治理,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3)(邓芝)性情刚正率直,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与一般官僚关系不和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 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芝“性刚简”的—组是 ①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②大王盖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③蜀必 顺流见可而进④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 ⑤身之衣食资仰于官 ⑥于时人少所敬 贵,唯器异姜维云 A.①② B.①⑥ C.②④ D.⑤⑥ 提示:①句是说向诸葛亮直言进谏;②句是客套话;③④两句是激烈的外交措辞;⑤句是表 明清廉;⑥句是说处人率直。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芝年轻时能跟随和依附明达之士,虽一直担任很低微的职务,但是,他大器晚成,年过 七十的时候,位至大将军,并且被封侯,深得朝野的好评。 B.邓芝善于言辞,与刘备一番谈话,深得赏识;后来,他受命出使东吴,在与孙权的交谈中, 能抓住问题要害,陈述吴蜀连和之利,打消了孙权的狐疑。 C.邓芝为官清廉,妻子儿女不免受饿挨冻,为将赏罚分明,体恤士卒;但他由于性格刚正率 直,与当时一般官僚的关系并不融洽。 D.作者把对邓芝的为人、才干的肯定寓于客观的描述中,重点突出了邓芝的政治才能,而对 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为人处事方面的特点只作了概括的说明。 提示:A 项原文“君年过七十,位至大将军,封侯”仅是相命人张裕的说法。 答案:A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 (2)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3)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答案:(1)先主(刘备)到郫地出巡,跟他交谈,很惊异,提升他为郫地县令,后升为广汉 太守。 (2)假如天下很稳定了,两位君主共同治理,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3)(邓芝)性情刚正率直,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与一般官僚关系不和。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 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 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 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1)提示:可将两诗中的“望”加以对照,从“望”字的位置、作用,“望”什么,为何“望”, 怎样“望”等内容去考虑,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 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提示:两诗都有“青山”,它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可以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基本内 涵,然后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这个意象,结合全诗内容来看这个意象所体现的诗人 的情感 参考答粲: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 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题。)(6分) (1)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2)对酒当歌, ?譬如朝露, (3)越国以鄙远, (4)亦余心之所善兮, 谷案:(1)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2)人生几何去日苦多(3)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4)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多事芭蕉 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 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 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 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一一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 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 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 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 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 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 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 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 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 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 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 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 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 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 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可将两诗中的“望”加以对照,从“望”字的位置、作用,“望”什么,为何“望”, 怎样“望”等内容去考虑,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 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提示:两诗都有“青山”,它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可以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基本内 涵,然后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这个意象,结合全诗内容来看这个意象所体现的诗人 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 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题。)(6 分) (1)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磐石无转移。 (2)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_?譬如朝露,_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2)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3)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 以陪邻(4)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 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 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 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 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 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 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 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 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 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 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 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 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 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 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 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