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确认不稳健,甚至冇在虚假收入,也可能意味着内外勾结。从近几年的上市司的年报 看,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为企业·定范围内 操纵利润留下空间。 沈振宇、王金圣、薛爽(2004)研究了坏账准备准则变化前后上市公司利用坏账 准备利润操纵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我国当期转型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更容易 利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所赋予的职业判断的空间来操纵利润,而针对规则导向会计准 则规定本身而言,公司难于利用其来操纵利淮 上述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系列实证研究,虽然致地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 值准备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但没有专门针对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的研究 2006年2月15日,新准则颁布以后,再次掀起研究资产减值准备的热潮 沈锦文(2007会计界对资产定义的目前比较流的观点是未来经济利益观。按照 这种观点当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吋,允许减值恢复也是非常合理 的事情。但是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杨亚萍、郭阳生(2006)提出禁止资产转回既体现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又 有利于杜绝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该项规定的实施会 在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能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造 成企业净资产的虚减,从而违背可靠性原则。同时此规定依然给上市公司留下了盈余 管理的空间。我们分析不难发现,有些资产减值损失依然是可以转回的,即新准则对 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并不适于全部的资 欧阳小明、乐长征(2007)指出资产组的划分是资产减值准则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性因素之·。但在实务中,资产组的划分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资产组 主观随意性较强,容易诱发盈氽管理行为。二是划分标准模糊,资产组的划分标准涉 及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主体对同项资产的处理方 式的不同,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难度高,按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即使 是上市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准确划分资产组,更不要说般企业的会计人员。 新准则颁布之后研究主要表现:a对禁止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通过理论推导与 实证研究得出禁止资产减值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杜绝盈余管理的。b,对资产组等引 入的研究,“资产组”概念的提出在定程度上简化了资产减值计量工作,但资产组 的正确、操作性强的划分问题任重而道远。 沈振宇,王金圣,薛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悖论团财经研究,2004.6:77-85 阿沈锦文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闭财税纵横,2007.4:169-170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研究方法 卜文采用规范法分析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规范法对于资产减值的理论进 行阐述,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4-2008年资产减 值计提与转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13.2研究内容 结合上述方法,本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及 对其评价,最后介绍了全文结构安排 第2部分“资产减值理论基础”,介绍了资产减值的涵义及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分别从“决策有用观”和“谨慎性原则”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3部分,论述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讨论了 确认的标准及计量属性的种类和计量标准的选择,并介绍了资产减值记录的方法和披 露的要求 第4部分,实证硏究,对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与转回情况, 重点分析我国钢铁行业是否冇在盈余管理现象,若存在,对其盈余手段做进步研究 第5部分,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论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 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资产减值理论基础 先进的理论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是这种理论对实践 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大抵事物的产生都有定理论基础,资产减值也 不例外。 21资产减值的概念 “资产诫值”一词,亦叫资产减损,指的是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 生改变而导致资产的使用价值下降,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 般情况下,这种减值是偶然的、非预期的。对于资产减值的概念各国定义不同,具体 如下: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了通过使 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出现以上情况,则说明 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应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英国《FRSI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对资产减值的定义是项固定资产或商誉 的可收回金额发生减少,降到其账面价值以下。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中规定:减值损失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的 金额。其中,资产的账面价值指资产负债表内确认的资产的金额减去相关累计摊销额 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可以看出其未对减值直接进行定义,而是对减值损失作 了界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中指出:“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 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或商誉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引起的价值减少。”资产减值 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由以上可以看出,尽管国际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和我国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现 象的描述有些不同,但实质却是样的,即资产发生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 其账面价值。 2,2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为“决策有用观”和“谨慎性原则”。在“决策有用观” 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主要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资 产的价值而不是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资产的账面数字,这样,投资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 有用的外部力量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企业规避风险的内在动力,促使资产 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广泛应用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21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理论起点: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 容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学术界主 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 者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 验证性,也就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S。而着重于未来的、非历史成计量属性,由于不能代表管理当局的决策,又往往 是其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如果用它来评价受托责任,也许并不公正。资产减值会计就 是种非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由于难以做到十分精确可靠,因此在“受托责任观”下, 资产减值信息显得没有必要。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要求会计信息充分披露,也就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决策有用观决定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冇在,因为如果不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就必然影响 到决策的作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广泛存在,企业资产 减值成为大量、经常的事实,而资产减值会计也正是试图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 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而企业价值正是财务报告使用 者作决策吋所使用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此外,从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也 可以看到,披露资产减值信息正是决策有用观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由于信息使用者 希望获得与冇货价值更为相关的信息,因此导致冇货减值规范的出现,产生了“成小 与市价孰低法”并逐渐推广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中,形成了水久 性减值的确认标准。到了90年代企业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及金融业的危机时,企业、 投资者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更加关注,出于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负责,企业应遵循谨慎 性原则、中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客观存在的 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按照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确认和披露。这样应收款项坏账准备 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可能性减 值的确认标准。由永久性标准到可能性标准,承认了企业经营面临着不确定性,由坚 持信息的可靠性转向信息的相关性,对于揭示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满足决 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个 新的阶段。显而易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促进了 资产减值会计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葛家澎,刘峰.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81 B IASC IAS2 Inventories, 1993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2.2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关键:谨慎性原则 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关键是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 是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面临着竞争和风险,有在着很大的不确 定性。因此,反映在会计处理上,就需要对于收入、费用或损失的确认持谨慎态度 凡可能的损失或负债,应充分予以估计,而可能的(预期的)收入或利得,般不予以 估计,必须十分谨慎的予以估计。从会计的发展历史角度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 稳健主义的应用与风险观的考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产的市场价值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中,在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 响,企业界普遍冇在着髙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而谨慎性则要求会计报告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尽可能全面地报告可能发生的有关风 险损失,而资产减值的信息自然是风险损失信息的部分。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 生的风险损失,资产减值会计要求对资产计价采用孰低法,这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降 低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企业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形成了资产减值的 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资产减值准备就是谨慎性原则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中对资产计价 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