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会计及其发展简史 会计的定义 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 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论是会计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会计定义 关于会计定义的其他观点 管理工具论:会计是一种反映贺监督经济活动的方法、工具或提供经济信息 的一种规则与方法。 管理活动论:会计被视为“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通过收集、 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 利弊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艺术论。 会计发展简史 (一)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关于会计活动的记载 巴比伦:认为在商业与公共管理领域应该设置专门的记录官。 古埃及:会计实践活动忠初步出现了现在的“内部控制制度”思想。 希腊:公元前630年左右,铸币出现并逐步应用于账簿记录中,“货币计 量”思想的萌芽。 欧洲庄园:委托一代理关系。管家向庄园主呈交“述职报告”。其意义在于:孕 育了现代会计中定期提供财务报告的思路,为审计出现提供了契机。 中国: 四柱清册: 管+新收=开除+实在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期初余额+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 (二)近代会计阶段 1.早期的意大利复式簿记
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专门阐述了复式簿 记原理,标志着传统会计的最终形成 2.工业革命后的会计 计提折旧 区别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 成本计算 财务报表审计 19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被誉为会计史上第 二个里程碑。 (三)现代会计阶段 1.会计准则出现 1939年,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会计研究公报”出现,标 志着进入现代会计阶段。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 20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泰罗制”的逐步应用,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 展。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史上的第三个里程 碑 3.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出现 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方法( normative accounting metho d)占主导地位,目的是为了“探索会计应该是什么”。之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 positive accounting method)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会计研究方法共 领风骚的地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探索会计是什么”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确 定会计核算对象、选择会计方法、搜集会计数据的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表明会计信息系统所加工的数据 和提供的信息应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 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 (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3)实行独立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假设揭示了以下三点含义 (一)要求严格区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的利益界限,并严格区分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界限。 (二)在进行会计核算是应明确立场。 (三)明确会计所要处理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范围。与本企业经济利益有关的交 易或事项才予以确认和计量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它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 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也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 级核算单位。因此,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冇在明显的反证,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经营下 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此假设的理由是 (一)为其他会计原则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企业不同状态下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 同的首尾相接的期间。其目的是据以结算盈亏,按时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 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期间分为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 货币计量单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有外币收支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应当 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币值稳定: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包含着币值稳定的假设,但实际上 货币本身的价值是可能变动的。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 或前后波动能够被抵销时,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这些波动因素,仍认为币值是 稳定的。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物价变动会计准 则)来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 缺陷:无法反映不能用货币计量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 如经营战略、技术开发能力、企业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 第三节会计目标与职能 会计目标 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具体讲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 供决策有用信息。包含三方面内容 1.谁需要会计信息?(W0)—会计信息使用者 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WHAT)—一会计信息包括的内容 3.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HOw)—产生和提供信息的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 1.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税务、统计等 2.投资者和债权人。 3.与企业相关的其他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等。 4.企业内部管理当局 (二)会计信息需求这需要什么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对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共同关注 1.关于某一时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关于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信息。 3.关于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量的信息。 因此,财务会计提供通用会计信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表达 (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利用会计特有的程序 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2.采用会计专门的方法: 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复式记账、会计 报表 关注: 会计目标是动态的: 早期的会计信息提供主要是基于一种契约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计信息的提供在于评估企业管理当局 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复杂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目标又增加了“提供 决策有用信 2.确定我国会计目标的思路 (1)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国家对会计信 息的需求应该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2)会计目标是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主观要求,因此,会计目标的确 定在一定阶段上带有一定的假设性,本身可以归类为一项基本会计假设。会计目 标的确定也强烈地依冇于客观会计环境,环境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目标作相应 的修改。会计目标并非一成不变 (3)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会计人员的素质还停留在一个 较低的水平上,投资者的专业知识仍十分有限,大多投资者仍处于一种投资上的 盲从状态;国有企业处境还十分艰难,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会计信 息失真现象也屡禁不止。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况,我国的会计目标似乎应该定位于 第一个层次即主要提供有助于所有者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