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市场需求扩张 203年消费品市场走势及2004年展望 2003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的累积效应进一步释放,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作用下,我省消费品市 场一直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期间虽受“非典”影响増幅有一定下降,但 累计零售额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市场升温迹象明显。 、2003年消费品市场基本走势 2003年,我省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购销两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17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 国前列。消费市场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 1、消费需求呈V字型走势。今年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我省消费品市场 波动较大,呈现出明显起落的发展过程,一季度延续上年的增长格局,高开高走, 各月增幅在15%以上高位增长;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市场较为低迷,增速大 幅减缓,回落至10%以下,最低的5月份仅增长8.8%;三季度快速恢复,稳步回 升,增幅又回到13%以上;四季度市场趋于平稳,进入正常増长阶段,各月增幅 分别为13.8%、12.7%和14.6%。 2、城市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农村市场缓慢增长。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重心正由“吃、穿”向“住、行、用”倾斜,消 费能力在不断升级中。在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省城市消费品市场表现 相对活跃,全年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5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增幅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福州、厦门两大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9% 和15.%%,占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53.6%;县级市场实现消费品 零售额218.33亿元,增长11.8%;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4.58亿元,增长
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市场需求扩张 —2003 年消费品市场走势及 2004 年展望 2003 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方针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的累积效应进一步释放,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作用下,我省消费品市 场一直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期间虽受“非典”影响增幅有一定下降,但 累计零售额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市场升温迹象明显。 一、2003 年消费品市场基本走势 2003 年,我省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购销两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1740.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增幅提高 2.3 个百分点,增速居全 国前列。消费市场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 1、消费需求呈 V 字型走势。今年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我省消费品市场 波动较大,呈现出明显起落的发展过程,一季度延续上年的增长格局,高开高走, 各月增幅在 15%以上高位增长;二季度受“非典”影响,市场较为低迷,增速大 幅减缓,回落至 10%以下,最低的 5 月份仅增长 8.8%;三季度快速恢复,稳步回 升,增幅又回到 12%以上;四季度市场趋于平稳,进入正常增长阶段,各月增幅 分别为 13.8%、12.7%和 14.6%。 2、城市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农村市场缓慢增长。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重心正由“吃、穿”向“住、行、用”倾斜,消 费能力在不断升级中。在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省城市消费品市场表现 相对活跃,全年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057.5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8%, 增幅提高 3.3 个百分点,其中福州、厦门两大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19.9% 和 15.9%,占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 53.6%;县级市场实现消费品 零售额 218.33 亿元,增长 11.8%;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464.58 亿元,增长
5.2%。县级和县以下市场增幅分别比城市市场低5.0和11.6个百分点,城乡消 费差距仍在扩大。 3、规模效应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大型企业依然是带动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 的龙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的规模 效应日益显现。2003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23.07亿元,比上年 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由于国内外著名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麦德龙 国美、永乐等的大举进入,增幅强劲,全年实现零售额295.40亿元,比上年增 长39.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3.8%提高到17.0%,限 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总额1127.67亿元,增长7.9%:餐饮业由于“非 典”影响,增速趋缓,全年实现零售额211.22亿元,仅增长6.6%,其中:限额 以上餐饮业受厦门国际旅游节、漳州花博会以及福州全国煤炭订货交易会的成功 举办的拉动,快速增长,增幅达30.4%,限额以下餐饮业增长3.3%;其他行业实 现零售额106.16亿元,增长22.9%。 4、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升级明显加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 费理念更新加快,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最为明显的是,住房与汽车 两大消费热点的形成。一是城镇居民用于购买房屋方面的支出大量增加和农村居 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建材、装饰装潢、家电等大宗商品的销售,全年限额 以上商贸企业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 分别比上年增长1.2倍、1.1倍和49.2%;二是家用汽车在新品不断推出和价格 持续下降的双重刺激下,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全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汽车零售 5.86万辆,增长23.3%,实现零售额73.91亿元,增长90.7%;三是通讯消费热 度不减,手机价格和服务资费的下调,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昔日作为财富 与身份象征的手机也已成为寻常百姓必备的通讯工具,全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移 动电话零售13.42万部,增长3.5倍。这几大热点商品成为今年市场旺销的主流
5.2%。县级和县以下市场增幅分别比城市市场低 5.0 和 11.6 个百分点,城乡消 费差距仍在扩大。 3、规模效应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大型企业依然是带动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 的龙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的规模 效应日益显现。2003 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 1423.07 亿元,比上年 增长 13.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由于国内外著名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麦德龙、 国美、永乐等的大举进入,增幅强劲,全年实现零售额 295.40 亿元,比上年增 长 39.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13.8%提高到 17.0%,限 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总额 1127.67 亿元,增长 7.9%;餐饮业由于“非 典”影响,增速趋缓,全年实现零售额 211.22 亿元,仅增长 6.6%,其中:限额 以上餐饮业受厦门国际旅游节、漳州花博会以及福州全国煤炭订货交易会的成功 举办的拉动,快速增长,增幅达 30.4%,限额以下餐饮业增长 3.3%;其他行业实 现零售额 106.16 亿元,增长 22.9%。 4、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升级明显加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 费理念更新加快,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最为明显的是,住房与汽车 两大消费热点的形成。一是城镇居民用于购买房屋方面的支出大量增加和农村居 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建材、装饰装潢、家电等大宗商品的销售,全年限额 以上商贸企业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 分别比上年增长 1.2 倍、1.1 倍和 49.2%;二是家用汽车在新品不断推出和价格 持续下降的双重刺激下,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全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汽车零售 5.86 万辆,增长 23.3%,实现零售额 73.91 亿元,增长 90.7%;三是通讯消费热 度不减,手机价格和服务资费的下调,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昔日作为财富 与身份象征的手机也已成为寻常百姓必备的通讯工具,全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移 动电话零售 13.42 万部,增长 3.5 倍。这几大热点商品成为今年市场旺销的主流
其销售额以几十个百分点甚至成倍的速度增长,支持了今年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市 场的持续向好,成为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生力军。 5、商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2003年我省商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主要 经济指标趋好。1-11月,全省2037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 1257.00亿元,利润总额2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和15.5%。零 售企业经济效益好于批发企业,1-11月,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80.20 亿元,利润总额1.93亿元,分别增长53.3%和94.2%。不同零售业态经济效益差 异明显,除超级市场仍然亏损外,百货商店、其他零售业和专业(专卖)商店均 有不同程度盈利,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2倍、73.8%和64.4%;批发企业实现商 品销售收入1076.80亿元,利润总额22.01亿元,分别增长14.9%和11.6% 二、消费品市场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生产制约变 成消费制约、市场制约,消费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 l、收入因素。由于收入制约或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良,导致居民收入未能 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将对消费市场增长有所抑制。同时就业困难,使 得职工收入受到影响,全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54元,比上年增 长9.0%,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非典”疫情和历史性罕见旱灾,影响了农 民收入的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34.00元,增长5.5%,增幅虽有所提高 但多年来持续低速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从而延缓了农村市场的需求增长。 2、农村市场消费。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消费増长的长期问题,2003 年县以下农村市场增长5.2%,增幅比城市市场和县级市场分别低11.6和6.6个 百分点。农村市场启动乏力,主要是由于农民消费水平低,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农民收入增幅有所 提髙,但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没有较大好转,粮食、烟叶等播种面积 产量下降;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卖难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就业空间缩 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造成非农收入减少,农民增收渠道依然狭窄
其销售额以几十个百分点甚至成倍的速度增长,支持了今年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市 场的持续向好,成为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生力军。 5、商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2003 年我省商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主要 经济指标趋好。1—11 月,全省 2037 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 1257.00 亿元,利润总额 23.93 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19.2%和 15.5%。零 售企业经济效益好于批发企业,1—11 月,零售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 180.20 亿元,利润总额 1.93 亿元,分别增长 53.3%和 94.2%。不同零售业态经济效益差 异明显,除超级市场仍然亏损外,百货商店、其他零售业和专业(专卖)商店均 有不同程度盈利,利润总额分别增长 2.2 倍、73.8%和 64.4%;批发企业实现商 品销售收入 1076.80 亿元,利润总额 22.01 亿元,分别增长 14.9%和 11.6%。 二、消费品市场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生产制约变 成消费制约、市场制约,消费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 1、收入因素。由于收入制约或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良,导致居民收入未能 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将对消费市场增长有所抑制。同时就业困难,使 得职工收入受到影响,全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999.54 元,比上年增 长 9.0%,增幅回落 1.5 个百分点。 “非典”疫情和历史性罕见旱灾,影响了农 民收入的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734.00 元,增长 5.5%,增幅虽有所提高, 但多年来持续低速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从而延缓了农村市场的需求增长。 2、农村市场消费。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影响消费增长的长期问题,2003 年县以下农村市场增长 5.2%,增幅比城市市场和县级市场分别低 11.6 和 6.6 个 百分点。农村市场启动乏力,主要是由于农民消费水平低,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2003 年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农民收入增幅有所 提高,但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没有较大好转,粮食、烟叶等播种面积、 产量下降;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卖难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就业空间缩 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造成非农收入减少,农民增收渠道依然狭窄
此外,农村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过高,商品价髙质次、 品种稀少、假冒伪劣严重等,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农 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普及率还远低于城镇,城 乡用电同网不同价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导致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买得起用不起 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3、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虽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但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 得农副产品中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过量使 用抗生素或违禁使用添加剂、激素,造成食品中有害残留增加时有发生;食品加 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以及制售有害食品的不 法行为屡禁不止等等。目前,食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 题。同时,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消费者现象仍然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 民消费。此外,国内商业领域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而国内流通业现代化 程度还比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入W0后市场竞争的需要。 此外,在新的消费政策不断出台中,一些不合理的消费政策仍然存在,使 得一些有消费能力、愿意消费的居民,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居民消费。而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信心和消费技能 也影响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三、204年消费品市场展望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百姓信心,为消费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尽管内需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未动摇市场向好的基本态势,预计2004 年消费仍将延续今年的趋势,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1、宏观经济形势向好。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和罕见的高温干旱等灾害, 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正确应对,夺取了防治非典和抗旱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快车道上,初步统计,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41.73亿元
此外,农村商业流通组织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流通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 品种稀少、假冒伪劣严重等,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农 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普及率还远低于城镇,城 乡用电同网不同价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导致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买得起用不起, 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3、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虽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但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 得农副产品中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过量使 用抗生素或违禁使用添加剂、激素,造成食品中有害残留增加时有发生;食品加 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以及制售有害食品的不 法行为屡禁不止等等。目前,食品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 题。同时,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消费者现象仍然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 民消费。此外,国内商业领域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而国内流通业现代化 程度还比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入 WTO 后市场竞争的需要。 此外,在新的消费政策不断出台中,一些不合理的消费政策仍然存在,使 得一些有消费能力、愿意消费的居民,难以消费或不敢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居民消费。而现阶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信心和消费技能 也影响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三、2004 年消费品市场展望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百姓信心,为消费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尽管内需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未动摇市场向好的基本态势,预计 2004 年消费仍将延续今年的趋势,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1、宏观经济形势向好。2003 年,面对非典疫情和罕见的高温干旱等灾害, 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正确应对,夺取了防治非典和抗旱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快车道上,初步统计,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241.73 亿元
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经济仍将延续203年 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不断增强,给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有利的商 机,2004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2、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回升,对耐用消费的购买热升 温。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2003年二季度触底回升之后,三季度继续保持了 小幅攀升的走势,从6月份的88.6点回升到9月份的93.1点。受“非典”影响 较重的贸易业、餐饮业已逐渐走出了非典的阴影,实现了正常增长。同时商家让 利措施频频亮相,有关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使消费者 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热情提升。2004年居民消费信心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进 一步扩大消费。 3、城镇消费仍将持续増长。城镇消费一直是消费増长的主力,现阶段要保 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千方百计鼓励和保护城 市居民的购买力。2003年下半年公务员加薪,不仅提高了公务员的收入,而且 还会对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由于加工资的都是中低收 入阶层,他们的收入消费弹性系数远高于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增加,以及明年国 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都将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4、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消费增长。2003年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 且呈现小幅上升态势,其中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这主要 是受2003年上半年全国粮食减产,国际大米价格趋涨,以及国内外市场大豆短 缺,油脂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将从两方面直接促进消费 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居民对农副产品的消费刚性较强,价格涨跌对消费的实物 量影响不大,但将促进消费品价值量的増加,推动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増长:另 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极大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
比上年增长 11.5%,增幅提高 1.0 个百分点。2004 年全省经济仍将延续 2003 年 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不断增强,给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有利的商 机,2004 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2、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回升,对耐用消费的购买热升 温。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 2003 年二季度触底回升之后,三季度继续保持了 小幅攀升的走势,从 6 月份的 88.6 点回升到 9 月份的 93.1 点。受“非典”影响 较重的贸易业、餐饮业已逐渐走出了非典的阴影,实现了正常增长。同时商家让 利措施频频亮相,有关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使消费者 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热情提升。2004 年居民消费信心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进 一步扩大消费。 3、城镇消费仍将持续增长。城镇消费一直是消费增长的主力,现阶段要保 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千方百计鼓励和保护城 市居民的购买力。2003 年下半年公务员加薪,不仅提高了公务员的收入,而且 还会对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由于加工资的都是中低收 入阶层,他们的收入消费弹性系数远高于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增加,以及明年国 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都将在很大程度上 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4、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消费增长。2003 年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 且呈现小幅上升态势,其中食品价格特别是粮食、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这主要 是受 2003 年上半年全国粮食减产,国际大米价格趋涨,以及国内外市场大豆短 缺,油脂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将从两方面直接促进消费 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居民对农副产品的消费刚性较强,价格涨跌对消费的实物 量影响不大,但将促进消费品价值量的增加,推动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另 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极大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利于启动农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