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量长短。如: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度”与“絜”互训。) ②推测,估计。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2.非本义是违背事理。 (1)动词 ①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 ②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分明 23.复本义是返回 (1)动词 ①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②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通“覆”,动词。 ①遮盖,掩蔽。如: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②翻过来。如:樊哙复其盾于地。(《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又”“再”“更”“还”“重新”等。如:能复 饮乎?(《鸿门宴》) 24.负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如成语“负隅顽抗”。又如:负其强。(《廉颇蔺相如 列传》) 有多个动词引申义: (1)承担。如成语“忍辱负重”。又如:宁许以负其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背(着)。如成语“负荆请罪”。又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 (3)背弃,违背。如成语“忘恩负义”。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此义与现代汉语同。如;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过 秦论》) 25.盖本义是用芦苇或茅草编织成的覆盖物。用作动词: ①遮盖,掩盖。如成语“欲盖弥彰”。 ②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1)副词。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 如: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可译为“(大概 是)因为”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6.故本义是原因、缘故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即“什么原因”) ②朋友,交情。如成语“非亲非故”,又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故人具鸡黍。(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即“朋友”。) (2)形容词。与“新”相对,意为“旧”。如: A.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即“旧例”。) B.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即“旧地”。) C.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
①量长短。如: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度”与“絜”互训。) ②推测,估计。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2.非本义是违背事理。 (1)动词 ①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 ②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分明”。 23.复本义是返回。 (1)动词 ①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②恢复。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2)形容词,意为“繁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3)通“覆”,动词。 ①遮盖,掩蔽。如: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②翻过来。如:樊哙复其盾于地。(《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持续,可译为“又”“再”“更”“还”“重新”等。如:能复 饮乎?(《鸿门宴》) 24.负本义是依仗、靠着,动词。如成语“负隅顽抗”。又如:负其强。(《廉颇蔺相如 列传》) 有多个动词引申义: (1)承担。如成语“忍辱负重”。又如:宁许以负其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背(着)。如成语“负荆请罪”。又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赤壁之战》) (3)背弃,违背。如成语“忘恩负义”。如: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4)与“胜”相对,意为“失败”,此义与现代汉语同。如;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过 秦论》) 25.盖本义是用芦苇或茅草编织成的覆盖物。用作动词: ①遮盖,掩盖。如成语“欲盖弥彰”。 ②胜过,超过。如:英才盖世。(《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1)副词。用在句首,表下边的话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大概”“推想”的意思。 如: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的意思。可译为“(大概 是)因为”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26.故本义是原因、缘故。 (1)名词 ①原因,缘故。如:何故而至此?(《屈原列传》,“何故”即“什么原因”) ②朋友,交情。如成语“非亲非故”,又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故人具鸡黍。(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即“朋友”。) (2)形容词。与“新”相对,意为“旧”。如: A.而从六国灭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即“旧例”。) B.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即“旧地”。) C.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
附虚词用法 (1)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副词。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二是 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 为“故意”“特意”“特地”等意思。如 A.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仍旧。)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仍旧。) D.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27.顾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 (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 (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狼》) (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 (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 “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 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8.固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 轂函之固。(《过秦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 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 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 29.归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 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1)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复音词“是故”“以故”来表 达。如: A.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副词。有三种情况,一是表原先就是那样,可译为“本来”“原来”“从前”。二是 表情况和原先一样,可译为“仍旧”“仍然”。三是表有意这样去做,用在动词的前面,可译 为“故意”“特意”“特地”等意思。如: A.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仍旧。) C.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仍旧。) D.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27.顾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 (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 (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狼》) (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 (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 “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 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8.固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又如:秦孝公据 殽函之固。(《过秦论》) (1)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2)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如成语“固执己见”。又如:秦数败赵军,赵军 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有几种情况: (1)表本来如此或理应如此,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如: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本来。) B.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2)表态度坚决,可译为“一定”“坚决”等。如: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追根寻底,可译为“究竟”等。如: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4)用作连词。同“故”,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 29.归本义是女子出嫁。用作动词: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 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归附,归属。如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聚集,汇集。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30.国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 (1)国都,京城。如 A.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 (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 31.过本义是走过。 (1)动词 ①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 ③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32.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 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 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 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 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轂之战》) 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归附,归属。如: 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聚集,汇集。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30.国本义是国家。用作名词: (1)国都,京城。如: A.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B.国破山河在……(《望岳》) (2)泛指“地方”“地域”。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 31.过本义是走过。 (1)动词 ①经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超过。如成语“过犹不及” ③拜访,探望。如: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④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用作名词。意为“过错”“过失”。如: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32.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 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 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 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 ③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 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 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 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恨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 法?(《察今》) (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 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意为“凭什么”。) 35.患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 6.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 后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一一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 后面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氵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 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 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37.疾本义是一般的病。 (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吴兵法》) (2)用作形容词 ①快。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②猛烈。如成语“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③大,强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8.及本义是追赶(上)。用作动词 (1)追赶。如:及诸河……(《殺之战》) (2)比得上。如 A.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吴兵法》,“不及”即“比不上”。) (3)到,到达。如:及城里,亦然。(《李愬雪夜入蔡州》)
33.恨本义是怨恨。 (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4.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 义: (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 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 法?(《察今》) (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 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意为“凭什么”。) 35.患本义是担忧、忧虑。 (1)动词。意为“担忧”“忧虑”。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意为“忧患”“灾祸”。如成语“防患于未然”,又如: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B.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危害”。) 36.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 后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 后面。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 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 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 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37.疾本义是一般的病。 (1)动词,意为“痛恨”“痛心”。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2)通“嫉”,意为“嫉妒”“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吴兵法》) (2)用作形容词 ①快。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②猛烈。如成语“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③大,强大。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8.及本义是追赶(上)。用作动词: (1)追赶。如:及诸河……(《殽之战》) (2)比得上。如: A.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史记•孙吴兵法》,“不及”即“比不上”。) (3)到,到达。如:及城里,亦然。(《李愬雪夜入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