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 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 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 2019.02.28青岛农业大学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 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 中国农业博物馆 2019.02.28 青岛农业大学 徐旺生
二十四节气进入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 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 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 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进入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 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 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 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瞬正 春分 秋分 的 小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读: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 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我们解读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选择农耕作为生产与生活方 式后,为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供养人口数量较多目标下的精耕细作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不误解农时
一、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读: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 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我们解读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选择农耕作为生产与生活方 式后,为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供养人口数量较多目标下的精耕细作 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不误解农时
二、二十四节气产生的简要过程 (-)对太阳的观察(人类的共性) )可能出现商代的测定日至(中国人的智慧) 三)西周的两至与两分,据研究,“日中”、“日永”、 “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据 竺可桢先生推定,这是约公元前1世纪)殷周之际的天象 (四)春秋中期四立形成,战国概念具备,《逸周书时则训》 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排列。 (五)汉代<淮南子>记载的顺序与今天一致,《天文训》中 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排列已大体固定
二、二十四节气产生的简要过程 (一)对太阳的观察(人类的共性) (二)可能出现商代的测定日至(中国人的智慧) (三)西周的两至与两分,据研究,“日中”、“日永”、 “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据 竺可桢先生推定,这是约公元前11世纪)殷周之际的天象。 (四)春秋中期四立形成,战国概念具备,《逸周书·时则训》 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排列。 (五)汉代<淮南子>记载的顺序与今天一致,《 天文训》中 二十四节气名称和排列已大体固定
三、三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我们通 过简单的检索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独 特的知识体系只有中国有,只有中国 这种文化体系才能产生,它是中华文 明和谐模式的产物,其他文明体系没 有产生这种文化现象。因为中国具备 生的四个必要条件。它们分别是 1、客观基础,四季分明;2;农耕理 念的要求;3、天文学知识具备;4 统社会的需要而推行
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我们通 过简单的检索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独 特的知识体系只有中国有,只有中国 这种文化体系才能产生,它是中华文 明和谐模式的产物,其他文明体系没 有产生这种文化现象。因为中国具备 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它们分别是: 1、客观基础,四季分明;2;农耕理 念的要求;3、天文学知识具备;4、 一统社会的需要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