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六法 (主讲:湖北省襄樊四中华元林 高考备考是一件光荣任务,是一场紧张战斗,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重大而现 实的科研课题。我参加教育工作37年,其中有20年参加或者领导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下 面,结合我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几年高考的基本走向,谈谈高三语文备考的六点体会和建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只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才能发展,一个国家是这样,一所学校是这样,一个学校的某 一个学科还是这样。高三语文备考首先就要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1.复习备考—一对外开放 襄樊四中是湖北首批示范性高中和对外开放的学校。长期以来,我校与北京四中、北京 人大附中、深圳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等全国高中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91年,由我校 发起形成了湖北省著名的八校教学协作形式——湖北省高中八大名校的高三联考。(华师附 中、黄冈高中、荆州中学、孝感高中、鄂南高中、黄石二中、襄樊四中和襄樊五中)每学年 上学期期末和春季的三月份两次联考,四次教学联谊活动,作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携手 共进。这种形式已经坚持了15年,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八校联考为依托,语文组先后邀请省内外著名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他们立 足点的高度、视野的广度和信息的密度,让老师增长见识,让学生开阔视野,让备考推出新 招。我校每届高三的语文备课组,也要走出去,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形式的重要学术交流 活动。这样,使高三语文组的备考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与外界实现了高层次的联网、高质量 的同步。 2.复习备考一一对内搞活 要在内部搞活,就必须打破门户之见。语文教学,见仁见智的空间很大,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同心,才能协力。因此,我们每个高三老师都要认识到:只有组合好的石头才可以成为 坚固的城堡:只有组合好的音符才可以成为动听的音乐:只有组合好的激情才可以成为优秀 的诗篇:只有组合好的色彩才可以成为美丽的图画。正所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 台,一起垮台。 基于这种认识,襄樊四中语文组始终坚持“三个一”: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学生语文 能力),坚持一条原则(创新),全组捏成一个拳头(团结)。 20多年来,教师之间实行教学开放,互相听课,互请讲课。全组通力合作,教师之间 教学能力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工作互助,在各教研组中,教学形式是最活跃的,高 考成绩也是最突出的。为了集中全组智能,突出学校特色,语文组通力编写了高考备考复习 资料——《卧龙智能丛书》、《高中语文能力训练》等重要教学用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语文 教学和高三备考工作 多年备考实践使我们感到,举办专题讲座是提高高三语文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高三语 文备课组要求作到“三有”:每人有专题,每周有讲座,每讲有实效。全组充分利用学校的 网”设备(计算机校园网、有线低音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整合全组的智力资源,使 每一位教师体现特点、发挥特长、张显特色,形成教学质量的特优,最后达到复习备考的特 效 要作到这些,必须抓好集体备课活动。自80年代初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有半天时间 不排课,集中进行备课,语文组每次集体备课,也要作到“三有”有专题内容,有中心主
1 高三语文备考六法 (主讲:湖北省襄樊四中 华元林) 高考备考是一件光荣任务,是一场紧张战斗,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重大而现 实的科研课题。我参加教育工作 37 年,其中有 20 年参加或者领导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下 面,结合我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几年高考的基本走向,谈谈高三语文备考的六点体会和建 议。 一、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只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才能发展,一个国家是这样,一所学校是这样,一个学校的某 一个学科还是这样。高三语文备考首先就要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1.复习备考——对外开放 襄樊四中是湖北首批示范性高中和对外开放的学校。长期以来,我校与北京四中、北京 人大附中、深圳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等全国高中名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91 年,由我校 发起形成了湖北省著名的八校教学协作形式——湖北省高中八大名校的高三联考。(华师附 中、黄冈高中、荆州中学、孝感高中、鄂南高中、黄石二中、襄樊四中和襄樊五中)每学年 上学期期末和春季的三月份两次联考,四次教学联谊活动,作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携手 共进。这种形式已经坚持了 15 年,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八校联考为依托,语文组先后邀请省内外著名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他们立 足点的高度、视野的广度和信息的密度,让老师增长见识,让学生开阔视野,让备考推出新 招。我校每届高三的语文备课组,也要走出去,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形式的重要学术交流 活动。这样,使高三语文组的备考指导思想和实施步骤与外界实现了高层次的联网、高质量 的同步。 2.复习备考——对内搞活: 要在内部搞活,就必须打破门户之见。语文教学,见仁见智的空间很大,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同心,才能协力。因此,我们每个高三老师都要认识到:只有组合好的石头才可以成为 坚固的城堡;只有组合好的音符才可以成为动听的音乐;只有组合好的激情才可以成为优秀 的诗篇;只有组合好的色彩才可以成为美丽的图画。正所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 台,一起垮台。 基于这种认识,襄樊四中语文组始终坚持“三个一”:即围绕一个目标(提高学生语文 能力),坚持一条原则(创新),全组捏成一个拳头(团结)。 20 多年来,教师之间实行教学开放,互相听课,互请讲课。全组通力合作,教师之间 教学能力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工作互助,在各教研组中,教学形式是最活跃的,高 考成绩也是最突出的。为了集中全组智能,突出学校特色,语文组通力编写了高考备考复习 资料——《卧龙智能丛书》、《高中语文能力训练》等重要教学用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语文 教学和高三备考工作。 多年备考实践使我们感到,举办专题讲座是提高高三语文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高三语 文备课组要求作到“三有”:每人有专题,每周有讲座,每讲有实效。全组充分利用学校的 “三网”设备(计算机校园网、有线低音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整合全组的智力资源,使 每一位教师体现特点、发挥特长、张显特色,形成教学质量的特优,最后达到复习备考的特 效。 要作到这些,必须抓好集体备课活动。自 80 年代初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有半天时间 不排课,集中进行备课,语文组每次集体备课,也要作到“三有”:有专题内容,有中心主
讲人,有问题讨论。这些,都是在备课组计划中实现安排就绪的。 这种整合集体智能的做法,能把教学和硏究结合起来,把高三备考与培养教师、宣传教 师结合起来,能使高三备考工作做到“三进三出”:“三进”:学生学业得到进取、教师的业 务得到进修、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进步。“三出”:通过高三备考,出高考成绩,出教研成果 出优秀教师 3.复习备考一一制度保证 为了使“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在制度上有保证,我校还制订了《学生评教制》、《 帮一的导师制》、《高考质量评估奖励制》(特别注重“对号率”,注重均衡和谐发展,明确反 对单科独进)、《教研组长责任制》、另外,将每次语文备考讲座列入课时固定津贴,将优秀 的专题讲座作为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有了得力的制度保证,有了优化的资源组 合,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高考的辉煌战果。 二、前思后想,左顾右盼 所谓思前想后,就是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恢复高考28年,尤其是近10年来高考考纲和试 卷,从指导思想、试卷的结构、难度、分量、题型以及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历史的考查,得 出规律性的经验。所谓左顾右盼,就是说,要综合查阅全国所有的高考试卷,分析比较,找 出它们的优劣得失,择善而从 1.对近12年高考的全国考卷现代文化短文的阅读进行了初步统计 年份 短文题目 体裁(题材 作者 字约 1994年 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艺评论 钱钟书 820 叶圣陶语文教育 940 1995年 教育评论 吕叔湘 论集(节选) 贝多芬之迷(节 1996年 艺术评论 肖伯纳 1997年 中国新文学大 文艺评论 郁达夫 系·导言(节选) 文艺性散 1998年 报秋 宗璞 980 1999年 创造宣 教育评论 陶行知 鲍昌(前全国 2000 年 长城 文化评论 作协书记) 铜奔马正名 文化评论张崇宁 2001年 文艺性散文 克·莫利 2002年 话说知音 文化评论 林非 1270 2003年 乡土情结 文艺性散柯 灵 1310
2 讲人,有问题讨论。这些,都是在备课组计划中实现安排就绪的。 这种整合集体智能的做法,能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把高三备考与培养教师、宣传教 师结合起来,能使高三备考工作做到“三进三出”:“三进”:学生学业得到进取、教师的业 务得到进修、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进步。“三出”:通过高三备考,出高考成绩,出教研成果, 出优秀教师。 3.复习备考——制度保证: 为了使“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在制度上有保证,我校还制订了《学生评教制》、《一 帮一的导师制》、《高考质量评估奖励制》(特别注重“对号率”,注重均衡和谐发展,明确反 对单科独进)、《教研组长责任制》、另外,将每次语文备考讲座列入课时固定津贴,将优秀 的专题讲座作为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奖励。 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有了得力的制度保证,有了优化的资源组 合,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高考的辉煌战果。 二、前思后想,左顾右盼 所谓思前想后,就是要认真回顾和总结恢复高考 28 年,尤其是近 10 年来高考考纲和试 卷,从指导思想、试卷的结构、难度、分量、题型以及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历史的考查,得 出规律性的经验。所谓左顾右盼,就是说,要综合查阅全国所有的高考试卷,分析比较,找 出它们的优劣得失,择善而从。 1.对近 12 年高考的全国考卷现代文化短文的阅读进行了初步统计: 年份 短文题目 体裁(题材 作者 字约 1994 年 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艺评论 钱钟书 820 1995 年 叶圣陶语文教育 论集(节选) 教育评论 吕叔湘 940 1996 年 贝多芬之迷(节 选) 艺术评论 肖伯纳 900 1997 年 中国新文学大 系·导言(节选) 文艺评论 郁达夫 980 1998 年 报秋 文艺性散 文 宗璞 980 1999 年 创造宣言 教育评论 陶行知 1390 2000 年 长城 文化评论 鲍昌(前全国 作协书记) 1140 2001 年 铜奔马正名 门 文化评论 文艺性散文 张崇宁 克·莫利 800 1150 2002 年 话说知音 文化评论 林非 1270 2003 年 乡土情结 文艺性散 文 柯灵 1310
文艺性散 2004年 大地山河 茅盾 1320 文艺性散 2005(1) 一日的春光 心 文艺性散 2005(2) 春天的梦 苏叔阳 1630 卞毓方(《人 2005(3) 文艺性散 张家界 民日报》高级记者 0 北大客座教授) 分析统计结果,使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4条结论 ①进入高考考卷的文化短文,一般出于中外名家之手 ②这些名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品位高,密度大,因 此,对于高三学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考试价值 ③这些短文字数一般在1200字左右; ④所设计的考题有词语理解、篇章知识、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技巧等,考题以由浅入深 由分到总的次序编排,分数一般安排在20分左右。中等成绩的考生应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 完成短文所设计的题目。如果我们横向统计2005年高考全国16份试卷中的文化短文,也可 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的结论。 2.对10多年来语文试卷涉及的800多个词语(包括导致语病的误用词语)进行了初步 统计,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加以说明: ①“谈笑风生”这个成语,一般人很容易将其中的“生”误写他为“声”,计算机智能 ABC汉字输入法就犯了这个错误,1998年的全国卷就考了这个成语。希望运用智能ABC 汉字输入法的师生注意智能ABC汉字输入法的其它错误:立杆(竿)见影、恰倒(到)好 处、莫(漠)不关心、急噪(躁)、懂(董)事长· ②“仗义执言”这个成语,一般人很容易将其中的“执”误写为“直”,2004年,新华 社在报道深圳著名律师刘兰芳的事迹时,通栏大标题就是写的“仗义直言”,1994年全国卷 就考了这个成语:2004年,浙江卷又考到这个成语 ③198年全国卷考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2005年全国卷(2),再次考到这个成语。 ④“毛骨悚然”这个成语1987年全国卷考过,2004年的湖北卷和江苏卷,又不约而同 地考到“毛骨悚然”这个成语。无独有偶,2004年的天津卷和浙江卷,同时考到“各行其 是”这个成语。 ⑤1995年,上海卷考到“莘莘学子”这个词语。《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27日有 篇报道写到:“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是培养建筑工程师的摇篮,今年,又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奔 赴祖国建设的第一线。”“莘莘”以草言人,有“广大”、“众多”之义。显然,例句中“一批” 与“莘莘”相互重叠,形成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的“胼拇胝指”。因此,应该将“ 大批莘莘学子”改为“一大批学子”。一般人对“莘莘学子”不解其意,经常用,经常错。 2004年,湖南卷又考到这个成语:2005年,广东卷仍然考到这个词语。 ⑥2005年全国卷(1)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考到“斐然成章”这个成语 ⑦2005年全国卷(3)中的成语“独树一帜”,1994年的全国卷就考过;全国卷(3)中 的成语“饮鸩止渴”,2001年的全国卷就考过:2003年全国卷(1)刚刚考过成语“盛名之 下,其实难副”,2005年全国卷(1)中又接着考到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 2004 年 大地山河 文艺性散 文 茅盾 1320 2005(1) 一日的春光 文艺性散 文 冰心 1580 2005(2) 春天的梦 文艺性散 文 苏叔阳 1630 2005 ( 3 ) 张家界 文艺性散 文 卞毓方(《人 民日报》高级记者 北大客座教授) 125 0 分析统计结果,使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 4 条结论: ①进入高考考卷的文化短文,一般出于中外名家之手; ②这些名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品位高,密度大,因 此,对于高三学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考试价值; ③这些短文字数一般在 1200 字左右; ④所设计的考题有词语理解、篇章知识、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技巧等,考题以由浅入深, 由分到总的次序编排,分数一般安排在 20 分左右。中等成绩的考生应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 完成短文所设计的题目。如果我们横向统计 2005 年高考全国 16 份试卷中的文化短文,也可 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的结论。 2.对 10 多年来语文试卷涉及的 800 多个词语(包括导致语病的误用词语)进行了初步 统计,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加以说明: ①“谈笑风生”这个成语,一般人很容易将其中的“生”误写他为“声”,计算机智能 ABC 汉字输入法就犯了这个错误, 1998 年的全国卷就考了这个成语。希望运用智能 ABC 汉字输入法的师生注意智能 ABC 汉字输入法的其它错误:立杆(竿)见影、恰倒(到)好 处、莫(漠)不关心、急噪(躁)、懂(董)事长…… ②“仗义执言”这个成语,一般人很容易将其中的“执”误写为“直”,2004 年,新华 社在报道深圳著名律师刘兰芳的事迹时,通栏大标题就是写的“仗义直言”,1994 年全国卷 就考了这个成语; 2004 年,浙江卷又考到这个成语。 ③1998 年全国卷考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2005 年全国卷(2),再次考到这个成语。 ④“毛骨悚然”这个成语 1987 年全国卷考过,2004 年的湖北卷和江苏卷,又不约而同 地考到“毛骨悚然”这个成语。无独有偶,2004 年的天津卷和浙江卷,同时考到“各行其 是”这个成语。 ⑤1995 年,上海卷考到“莘莘学子”这个词语。《中国教育报》2001 年 6 月 27 日有一 篇报道写到:“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是培养建筑工程师的摇篮,今年,又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奔 赴祖国建设的第一线。”“莘莘”以草言人,有“广大”、“众多”之义。显然,例句中“一批” 与“莘莘”相互重叠,形成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的“胼拇胝指”。因此,应该将“一 大批莘莘学子”改为“一大批学子”。一般人对“莘莘学子”不解其意,经常用,经常错。 2004 年,湖南卷又考到这个成语;2005 年,广东卷仍然考到这个词语。 ⑥2005 年全国卷(1)和湖南卷,不约而同地考到“斐然成章”这个成语。 ⑦2005 年全国卷(3)中的成语“独树一帜”,1994 年的全国卷就考过;全国卷(3)中 的成语“饮鸩止渴”,2001 年的全国卷就考过;2003 年全国卷(1)刚刚考过成语“盛名之 下,其实难副”,2005 年全国卷(1)中又接着考到成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些例证,帮助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出高考拟题人对于进入试卷的词语所把握的基本原 则,这个原则就是一—“常用”、“易错”。为了遵循这个原则,出题人有时不惜重复。从纵 向看历届高考试卷,从横向看各地高考试卷,出现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则体现了在这个基本 原则指导下的“英雄所见略同”。 3.今年,全国一共有16套高考试卷,综观这些试卷,既有百花齐放的精彩,又有 题百出的遗憾。 2005年北京高考试卷中的文化短文《戏剧与戏曲》,文章内容的专业性太强,设计的题 目又偏难,优生和差生都感到头疼,受到许多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批评,我们在训练学生的时 候,就应当吸取这些教训,备考时千万不能盲目搬用。重庆卷的作文题《自嘲》,考生在写 作时就普遍感到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够所形成的题材匮乏。这些,都是在备考时应该回避的。 4.2005年三套全国卷,选用的古文全是正统规范的人物传记,第一套是《北史·裴 侠传》,第二套是《史记·滑稽列传》,第三套是《汉书·丙吉传》,这就告诉我们,高考出 题的“国家队”在选用古文的时候,特别重视入选文段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可读性。这“ 性”原则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指导学生复习古文的指针 5.只要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今年三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有一条重要线索:第一套 是关于“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第二套是关于“位置与价值”的话题,第三套是关 于“忘记与铭记”的话题。三个话题都是关于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从结构上看,以并 列、对称的形式构成:从写法上看,特别注重行文的思辨性:从内容上看,明显体现出命题 人对文章思想教育意义的要求。其共同的突出特点是,要求突出学生的理性思维。另外,我 们从这三道作文题还认识到,以灵活、实在、隐蔽为主要特点的作文形式一一话题作文,在 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具备很高的出题机率。 “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考纲所涉及的每一个考点的拟题 规律,从而用这个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备考工作。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断言:每年高考的拟题 人在动笔命题之前,也一定有一个“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的酝酿过程。据了解,2006年 语文学科的考纲不会有大的变化,至于2007年,随着新教材使用面的推广和自主命题省份 的增加,考纲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因此,我们高三的师生只要超前作好了“思前想后,左顾 右盼”的总结工作,就可以贏得主动,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迎接高考 三、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高三语文,尤其是进入综合复习的阶段,要作到三个“结合” 1.作到练习与评讲相结合,以练习落实评讲,以评讲指导练习。 2.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以单项打磨“珍珠”,以综合组成“项链”,前期以单 项为主,后期以综合为主,但两个阶段不能绝然分开。 3.传统训练方式与趣味训练的方式相结合。 着重谈谈第三个结合: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年4月20日,美国军队攻占巴格达之后,把通缉捉拿以萨达姆 为首的伊拉克核心领导层的50多个人物按主次排序,将其姓名和照片制成扑克广为散发 按照“传统”的形式,通缉令要么是张贴的的文字,要么是网上的信息。扑克牌怎么能成为 通缉令的载体呢?但正是这种非传统的形式,化呆板的文字为鲜活的照片,借有趣的游戏打 无情的战争,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备考,在教学形 式上,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 比如一节课作文,我们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组织学生写一篇书面作文,但我们还可以作 这样的趣味性安排: ①由学生朗读3—-5篇千字左右的文化短文或者杂文,讨论给这几篇文章命题,然后 比较各种题目的利弊得失,并写出其中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同时归纳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4 这些例证,帮助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出高考拟题人对于进入试卷的词语所把握的基本原 则,这个原则就是——“常用”、“易错”。为了遵循这个原则,出题人有时不惜重复。从纵 向看历届高考试卷,从横向看各地高考试卷,出现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则体现了在这个基本 原则指导下的“英雄所见略同”。 3. 今年,全国一共有 16 套高考试卷,综观这些试卷,既有百花齐放的精彩,又有问 题百出的遗憾。 2005 年北京高考试卷中的文化短文《戏剧与戏曲》,文章内容的专业性太强,设计的题 目又偏难,优生和差生都感到头疼,受到许多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批评,我们在训练学生的时 候,就应当吸取这些教训,备考时千万不能盲目搬用。重庆卷的作文题《自嘲》,考生在写 作时就普遍感到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够所形成的题材匮乏。这些,都是在备考时应该回避的。 4. 2005 年三套全国卷,选用的古文全是正统规范的人物传记,第一套是《北史·裴 侠传》,第二套是《史记·滑稽列传》,第三套是《汉书·丙吉传》,这就告诉我们,高考出 题的“国家队”在选用古文的时候,特别重视入选文段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可读性。这“三 性”原则理所当然地 成为我们指导学生复习古文的指针。 5.只要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今年三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有一条重要线索:第一套 是关于“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第二套是关于“位置与价值”的话题,第三套是关 于“忘记与铭记”的话题。三个话题都是关于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从结构上看,以并 列、对称的形式构成;从写法上看,特别注重行文的思辨性;从内容上看,明显体现出命题 人对文章思想教育意义的要求。其共同的突出特点是,要求突出学生的理性思维。另外,我 们从这三道作文题还认识到,以灵活、实在、隐蔽为主要特点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在 今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具备很高的出题机率。 “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考纲所涉及的每一个考点的拟题 规律,从而用这个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备考工作。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断言:每年高考的拟题 人在动笔命题之前,也一定有一个“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的酝酿过程。据了解,2006 年 语文学科的考纲不会有大的变化,至于 2007 年,随着新教材使用面的推广和自主命题省份 的增加,考纲可能会有较大变化。因此,我们高三的师生只要超前作好了“思前想后,左顾 右盼”的总结工作,就可以赢得主动,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迎接高考。 三、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高三语文,尤其是进入综合复习的阶段,要作到三个“结合”: 1.作到练习与评讲相结合,以练习落实评讲,以评讲指导练习。 2.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以单项打磨“珍珠”,以综合组成“项链”,前期以单 项为主,后期以综合为主,但两个阶段不能绝然分开。 3.传统训练方式与趣味训练的方式相结合。 着重谈谈第三个结合: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 年 4 月 20 日,美国军队攻占巴格达之后,把通缉捉拿以萨达姆 为首的伊拉克核心领导层的 50 多个人物按主次排序,将其姓名和照片制成扑克广为散发。 按照“传统”的形式,通缉令要么是张贴的的文字,要么是网上的信息。扑克牌怎么能成为 通缉令的载体呢?但正是这种非传统的形式,化呆板的文字为鲜活的照片,借有趣的游戏打 无情的战争,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备考,在教学形 式上,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 比如一节课作文,我们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组织学生写一篇书面作文,但我们还可以作 这样的趣味性安排: ①由学生朗读 3——5 篇千字左右的文化短文或者杂文,讨论给这几篇文章命题,然后 比较各种题目的利弊得失,并写出其中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同时归纳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等—一读与写、讲与练、分和合,作到了有机、和谐的统一。关于拟题的专门训练,我做过 这样的探索,事先由教师用一句话提示出文章的内容,然后借用中央电视台竞赛抢答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比拼,看谁拟题质量高、速度快。如: 记叙海外学子回国报效祖国:《大树再高不忘根》《我的中国心》《报得三春晖》 揭示拼搏求生存,奋斗图发展的哲理:《爱拼才会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与 死”的辩证法》 报道某地养花致富的经验:《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把春来报》 《踏花归来马蹄香》《万紫千红总是春》 以“家”为话题内容:《好大一个家》《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三点形成一个圆》《当 家方知柴米贵》《家和万事兴》《家事与国事》 ②全班分四组,分别讨论四个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拟出写作提纲,然后在全班口头交 流 ③对同一个文题的其中一篇优秀作文进行赏析评价,对另一篇失败作文进行诊断批阅和 修改。 ④对同一个文题的三篇不同体裁的优秀作文进行归纳赏析,并按照高考标准,背靠背地 给这三篇文章打分,然后交流打分结果和理由 ⑤对同一个文题的两篇不同观点的优秀文章进行对比赏析,展开课堂辩论。 ⑥选择三篇优秀文章,分别去掉开头、结尾和中间一段,要求同学补写,然后同学之间 进行交流。 ⑦选择3——5篇词汇丰富优美的千字短文,将其中所有的词汇(包括名言、俗语等) 去掉,让学生填空,然后交流 ⑧选择两篇优秀千字文,隐去题目,不分段落,不用标点,让学生拟题目,加标点,分 段落 ⑨将自己平时写得最得意、得分最高的“代表作”整理润色,组成班级优秀作文选编, 并且给这本作文选编命一个高雅得体的书名 ⑩0将2005年高考的16份试卷的作文题交给学生,进行喜欢程度的“民意调查”,然后 对首尾两端的作文谈谈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 作文如此,其它单项训练,如背诵默写、病句的判定、句式的变化、成语的正误、词语 的选用、文学常识的记忆、标点的运用、文言短句的翻译、古典诗词的理解、文化短文的赏 析等,更能化整为零,转化为课堂多种形式的趣味训练,化死板为活脱,化枯燥为生动,化 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 至于对联知识,可以将老师事先拟好的上联公布在走廊或校园,向广大同学征集下联, 然后公布并奖励优秀下联的应征者,把令人毛骨悚然的考试变成轻松愉快的消遣, 不仅训练课可以做这样的趣味性安排,评讲课也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大包干”的 传统方式,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评讲之前,我们可以把试卷中的若干小题分头布置给每 个学生,或者可以由学生抽签决定,由他们“备课”评讲,教师充当“主持人”,既给学生 锻炼的机会,又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这样的评讲课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兴趣浓 密度大 可以说,兴趣和热情,是高三语文备考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而语文教学 将这种零散单项的训练和正规的综合测试和谐有机地交叉起来,则可以见空撒网、见缝插针, 在不事张扬、不动声色的和风细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的质量。 四、抓纲务本,潜移默化 对高三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是熟悉“两纲两材”:“两纲”就是教纲(课程标准)和考纲, “两材”就是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我们有些高中教师,不太熟悉初中教材,出现教学中的
5 等——读与写、讲与练、分和合,作到了有机、和谐的统一。关于拟题的专门训练,我做过 这样的探索,事先由教师用一句话提示出文章的内容,然后借用中央电视台竞赛抢答的形式, 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比拼,看谁拟题质量高、速度快。如: 记叙海外学子回国报效祖国:《大树再高不忘根》《我的中国心》《报得三春晖》; 揭示拼搏求生存,奋斗图发展的哲理:《爱拼才会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与 “死”的辩证法》; 报道某地养花致富的经验:《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把春来报》 《踏花归来马蹄香》《万紫千红总是春》 以“家”为话题内容:《好大一个家》《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三点形成一个圆》《当 家方知柴米贵》《家和万事兴》《家事与国事》…… ②全班分四组,分别讨论四个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拟出写作提纲,然后在全班口头交 流。 ③对同一个文题的其中一篇优秀作文进行赏析评价,对另一篇失败作文进行诊断批阅和 修改。 ④对同一个文题的三篇不同体裁的优秀作文进行归纳赏析,并按照高考标准,背靠背地 给这三篇文章打分,然后交流打分结果和理由。 ⑤对同一个文题的两篇不同观点的优秀文章进行对比赏析,展开课堂辩论。 ⑥选择三篇优秀文章,分别去掉开头、结尾和中间一段,要求同学补写,然后同学之间 进行交流。 ⑦选择 3——5 篇词汇丰富优美的千字短文,将其中所有的词汇(包括名言、俗语等) 去掉,让学生填空,然后交流。 ⑧选择两篇优秀千字文,隐去题目,不分段落,不用标点,让学生拟题目,加标点,分 段落。 ⑨将自己平时写得最得意、得分最高的“代表作”整理润色,组成班级优秀作文选编, 并且给这本作文选编命一个高雅得体的书名。 ⑩将 2005 年高考的 16 份试卷的作文题交给学生,进行喜欢程度的“民意调查”,然后 对首尾两端的作文谈谈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 作文如此,其它单项训练,如背诵默写、病句的判定、句式的变化、成语的正误、词语 的选用、文学常识的记忆、标点的运用、文言短句的翻译、古典诗词的理解、文化短文的赏 析等,更能化整为零,转化为课堂多种形式的趣味训练,化死板为活脱,化枯燥为生动,化 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 至于对联知识,可以将老师事先拟好的上联公布在走廊或校园,向广大同学征集下联, 然后公布并奖励优秀下联的应征者,把令人毛骨悚然的考试变成轻松愉快的消遣。 不仅训练课可以做这样的趣味性安排,评讲课也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大包干”的 传统方式,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评讲之前,我们可以把试卷中的若干小题分头布置给每 个学生,或者可以由学生抽签决定,由他们“备课”评讲,教师充当“主持人”,既给学生 锻炼的机会,又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这样的评讲课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兴趣浓, 密度大。 可以说,兴趣和热情,是高三语文备考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而语文教学 将这种零散单项的训练和正规的综合测试和谐有机地交叉起来,则可以见空撒网、见缝插针, 在不事张扬、不动声色的和风细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训练的质量。 四、抓纲务本,潜移默化 对高三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是熟悉“两纲两材”:“两纲”就是教纲(课程标准)和考纲, “两材”就是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我们有些高中教师,不太熟悉初中教材,出现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