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 语文(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和第Ⅱ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 第丨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桎梏 秩序 炽热 脍炙人口 栉风沐雨 B崎岖 旖旎 菜畦 歧路亡羊 按图索骤 C蓦然寂寞 墨客 秣马厉兵 相濡以沫 D觐见 灰烬 矜持 津津乐道 怀瑾握瑜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张庆文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各部门对于“美女经济”愈演愈热的现象态度要 担负起 职责。 (2)12日闭幕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政治决议中表示,完全赞同 《反分裂国 家法》。 (3)《电子签名法》通过确立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规范电子签名行为在法律制度上 了电子交易安全,是中国信息化立法的一个突破。 A.明确 监督 制订 保证 B明了 监管 制定 保证 C.明确 监管 制定 D.明了 监督 制订 3.下列句子中粗体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在元宵晚会公布,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众望 所归夺得特别大奖。 B.随着日韩两国在竹岛(韩国名:独岛)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近来韩国反对日本4月实施 教科书审定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C.15日整个沙兰镇仿佛安静了许多,车水马龙的情景已不存在,各施救队伍正井然有序地开 展工作 D许多人只会空喊口号,一遇到有什么事要做,就玩空城计,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肯干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印度洋海啸所造成的灾难引起了全人类的震惊,这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法避免的天灾,但是 海啸的发生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分不开的 B瑞士当局裁定,居住在日内瓦的“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的同父异母兄弟有 权将其姓氏即“本·拉登”作为商标。 C.“9·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机机会, 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尤其是亚洲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 D.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将于7月20日~22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海内外专家将齐聚北京,共同
北大附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 语 文(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和第Ⅱ卷(共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桎梏 秩序 炽热 脍炙人口 栉风沐雨 B.崎岖 旖旎 菜畦 歧路亡羊 按图索骥 C.蓦然 寂寞 墨客 秣马厉兵 相濡以沫 D.觐见 灰烬 矜持 津津乐道 怀瑾握瑜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张庆文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各部门对于“美女经济”愈演愈热的现象态度要 __________,担负起__________职责。 (2)12 日闭幕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政治决议中表示,完全赞同__________《反分裂国 家法》。 (3)《电子签名法》通过确立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规范电子签名行为在法律制度上__________ 了电子交易安全,是中国信息化立法的一个突破。 A.明确 监督 制订 保证 B.明了 监管 制定 保证 C.明确 监管 制定 保障 D.明了 监督 制订 保障 3.下列句子中粗体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在元宵晚会公布,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众望 所归夺得特别大奖。 B.随着日韩两国在竹岛(韩国名:独岛)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近来韩国反对日本 4 月实施 教科书审定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C.15 日整个沙兰镇仿佛安静了许多,车水马龙的情景已不存在,各施救队伍正井然有序地开 展工作。 D.许多人只会空喊口号,一遇到有什么事要做,就玩空城计,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肯干。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印度洋海啸所造成的灾难引起了全人类的震惊,这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法避免的天灾,但是 海啸的发生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分不开的。 B.瑞士当局裁定,居住在日内瓦的“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的同父异母兄弟有 权将其姓氏即“本·拉登”作为商标。 C.“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萎缩,一些国际基金组织为寻找新的投机机会, 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尤其是亚洲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 D.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将于 7 月 20 日~22 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海内外专家将齐聚北京,共同
探讨“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研讨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资料卫星 地球资料卫星是用于对地球上自然资料进行勘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上载有多光谱遥感设备, 获取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接收站根据事先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 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判读,可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信息。例如,根据农作物的生长、 成熟期波谱特性,可估算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地表辐射特征,可以判断岀地下的矿产资源等等。按照 观测重点的不同,地球资源卫星可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地球资源卫星选用太阳同步回 归轨道。所谓“回归轨道”,是指卫星在地面投影点(称为星下点)轨迹出现周期性重叠,这样可以 保证卫星在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周期性地重复拍摄同一地面目标的图像。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高度 为500900千米,倾角为97°或99°。它以太阳电池为主要能源,功率可达1000瓦以上。地球资 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信息数据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因为卫星 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的接收范围内,所以卫星上还备有数据存储设备,待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将数据 发回。1972年⑦月23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后改名 为“陆地卫星”1号),迄今已发射五颗。197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海洋卫星”1号。 法国自1982年以来已发射三颗“斯波特”地球资源卫星。前苏联的地球资源卫星混编在“宇宙”号 卫星系列中。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有重 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水文、地质、探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5.对“回归轨道”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轨道是指卫星在地面投影点的周期性重叠 B回归轨道是指卫星的星下点的轨迹,它会出现周期性的重叠 C.回归轨道可以保证卫星重复拍摄同一地面目标的图像。 D.回归轨道是指一种和太阳同步的轨道 6.下列对本文提到的“地球资料卫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资料卫星是一种载有多光谱遥感设备的人造地球卫星 B地球资料卫星能对地球上的自然资料进行勘测。 C地球资料卫星可以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信息。 D地球资料卫星会将获取的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 7.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地球资源卫星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估计出本年的粮食产量 B我们可以利用地球资源卫星寻找各种地下矿产资源。 C.因为地球资源卫星上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所以能随时将各种信息传回 地面接收站 D地球资源卫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 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盗。广州刺史欧阳頠倾以献,没为官户,配 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
探讨“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研讨 会。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地球资料卫星 地球资料卫星是用于对地球上自然资料进行勘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上载有多光谱遥感设备, 获取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接收站根据事先掌握的各类物质的波谱特性, 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判读,可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信息。例如,根据农作物的生长、 成熟期波谱特性,可估算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地表辐射特征,可以判断出地下的矿产资源等等。按照 观测重点的不同,地球资源卫星可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地球资源卫星选用太阳同步回 归轨道。所谓“回归轨道”,是指卫星在地面投影点(称为星下点)的轨迹出现周期性重叠,这样可以 保证卫星在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下周期性地重复拍摄同一地面目标的图像。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高度 为 500~900 千米,倾角为 97°或 99°。它以太阳电池为主要能源,功率可达 1000 瓦以上。地球资 源卫星获取的遥感图像信息数据较大,卫星上需要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因为卫星 并不总是处在地面台站的接收范围内,所以卫星上还备有数据存储设备,待飞越接收站上空时将数据 发回。1972 年 7月 23 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后改名 为“陆地卫星”1 号),迄今已发射五颗。1978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海洋卫星”1 号。 法国自 1982 年以来已发射三颗“斯波特”地球资源卫星。前苏联的地球资源卫星混编在“宇宙”号 卫星系列中。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有关地球资源的情况,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有重 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水文、地质、探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5.对“回归轨道”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轨道是指卫星在地面投影点的周期性重叠。 B.回归轨道是指卫星的星下点的轨迹,它会出现周期性的重叠。 C.回归轨道可以保证卫星重复拍摄同一地面目标的图像。 D.回归轨道是指一种和太阳同步的轨道。 6.下列对本文提到的“地球资料卫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资料卫星是一种载有多光谱遥感设备的人造地球卫星。 B.地球资料卫星能对地球上的自然资料进行勘测。 C.地球资料卫星可以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信息。 D.地球资料卫星会将获取的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信号,发送给地面接收站。 7.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地球资源卫星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估计出本年的粮食产量。 B.我们可以利用地球资源卫星寻找各种地下矿产资源。 C.因为地球资源卫星上有专门的宽频带、高速率数据传输设备,所以能随时将各种信息传回 地面接收站。 D.地球资源卫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 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盗。广州刺史欧阳 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 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
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十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征曰: “此可验耳!”于杖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 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寻除莱州刺史,无治名。后 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逾密。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 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度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 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 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赠光禄大夫 宿国公,谥曰武烈。子孟才嗣,寻授光禄大夫。赐辐辕车,给前后部羽葆鼓吹:平壤道败将宇文 述等百余人皆为执绋°:王公已下送至郊外。 (《隋书·麦铁杖传》) 注:①阿奴:麦铁杖自称。②韫輬车:古代的一种卧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韫锿。 后用为丧车。③羽葆鼓吹:羽葆即羽盖,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即乐队。④绋:特指牵引灵柩 的大绳 8对下列句子中粗体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城而入 逾:翻越。 B赍敕而往 赍:怀着,抱着 C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勉:跑 D及济,桥未成 济:渡河。 9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谓其三子曰 ②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①逾城而入 ②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①广州刺史欧阵倾俘之以献 ②州以状奏 「①陈太建中,结聚为盗 ②帝为之流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铁杖最初做过盗贼,被捕后入宫成为皇帝执伞的奴仆却仍然干些偷盗的事,由于每次都 能及时跑回朝廷执伞,大家开始都认为不是他干的。 B丞相设计使麦铁杖的罪行暴露出来,但皇帝还是觉得他可怜,放了他 C陈国灭亡后,麦铁杖在杨素手下效力,他屡次立功,做了柱国,在汝南太守任上还学习了 法令制度 D麦铁杖随隋炀帝出征,为报答皇恩,身先士卒,最后战死沙场。炀帝为他流了泪,并举行 了盛大的葬礼,让打了败仗的将军宇文述等人为他拉灵车
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征曰: “此可验耳!”于杖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 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陈亡后,徙居清流县。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 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寻除莱州刺史,无治名。后 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寻除右屯卫大将军,帝待之逾密。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 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度辽,谓其三子曰:“阿奴①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 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 与贼战,死。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义亦死之,左右更无及者。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赠光禄大夫、 宿国公,谥曰武烈。子孟才嗣,寻授光禄大夫。赐辒辌车②,给前后部羽葆鼓吹③;平壤道败将宇文 述等百余人皆为执绋④;王公已下送至郊外。 (《隋书·麦铁杖传》) 注:①阿奴:麦铁杖自称。②辒辌车:古代的一种卧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辒辌。 后用为丧车。③羽葆鼓吹:羽葆即羽盖,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即乐队。④绋:特指牵引灵柩 的大绳。 8.对下列句子中粗体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城而入 逾:翻越。 B.赍敕而往 赍:怀着,抱着。 C.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勉:跑。 D.及济,桥未成 济:渡河。 9.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谓其三子曰 A. ②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①逾城而入 B. ②惜其勇捷,诫而释之 ①广州刺史欧阳 俘之以献 C. ②州以状奏 ①陈太建中,结聚为盗 D. ②帝为之流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铁杖最初做过盗贼,被捕后入宫成为皇帝执伞的奴仆却仍然干些偷盗的事,由于每次都 能及时跑回朝廷执伞,大家开始都认为不是他干的。 B.丞相设计使麦铁杖的罪行暴露出来,但皇帝还是觉得他可怜,放了他。 C.陈国灭亡后,麦铁杖在杨素手下效力,他屡次立功,做了柱国,在汝南太守任上还学习了 法令制度。 D.麦铁杖随隋炀帝出征,为报答皇恩,身先士卒,最后战死沙场。炀帝为他流了泪,并举行 了盛大的葬礼,让打了败仗的将军宇文述等人为他拉灵车
第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于杖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 (3)后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 1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阳月:阴历十月。②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③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 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本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但处处情致凄婉,愁绪满怀。请结合诗中的颈联和尾 联进行分析,作者是怎样在诗中表现这个“愁”字的? 13.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的句子和该诗的作者。(5分) 同样都是描写长江, 在《登高》中的描写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描写是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景物描写因人的 身世、个性、心情、写作目的的不同,显示出迥异的色彩。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送葬的警示 刘醒龙 在我来到胜利镇约一个月的一天中午,我刚上床准备稍事休息,窗外遥遥地传来了一阵鞭炮 声,随后又传来了一阵阵的号乐声。开始,我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待推开窗户看后,才 知是一队送葬的人群。 正在看时,队伍中不知是谁吆喝一声,那八个抬着黑漆棺材的男人,齐刷刷地跑将起来,道 路起伏不平,那黑棺材竟像一艘舰艇一样在海涛中豪迈挺进,脚下踏起的尘土亦如那蒙蒙的水烟。 在那一刻里,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直到他们跑过小镇,消失在镇子外面的原野上,我 仍于窗边作久久的伫立 在那一刻,我实在不明白这究竞是不是一个生命的葬礼,在我看来它俨然是一种展示生命的 庆典。旧的生命在新的生命的肩上不正是继续在作一种强大的延长吗? 然而,毕竟有一个生命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对于某个个体来说,这是一万种悲剧中最悲的一 种 因为,世界上唯有生命不可替代,不可作伪,不可被人摆布。 那天黄昏,我一个人爬上镇子后面的小山,山上有一纪念碑,那是为悼念在本世纪上半叶那 场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血与肉的洗礼中,镇上死去的那些人而树立的。在我绕着纪念碑穿行在 没膝深的荒草中时,我不能不又一次想到死亡
第Ⅱ卷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于杖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 (3)后转汝南太守,稍习法令,群盗屏迹。 1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①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②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③。 注:①阳月:阴历十月。②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③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 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本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但处处情致凄婉,愁绪满怀。请结合诗中的颈联和尾 联进行分析,作者是怎样在诗中表现这个“愁”字的? 13.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的句子和该诗的作者。(5 分) 同样都是描写长江,____________在《登高》中的描写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描写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景物描写因人的 身世、个性、心情、写作目的的不同,显示出迥异的色彩。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送葬的警示 刘醒龙 在我来到胜利镇约一个月的一天中午,我刚上床准备稍事休息,窗外遥遥地传来了一阵鞭炮 声,随后又传来了一阵阵的号乐声。开始,我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待推开窗户看后,才 知是一队送葬的人群。 正在看时,队伍中不知是谁吆喝一声,那八个抬着黑漆棺材的男人,齐刷刷地跑将起来,道 路起伏不平,那黑棺材竟像一艘舰艇一样在海涛中豪迈挺进,脚下踏起的尘土亦如那蒙蒙的水烟。 在那一刻里,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直到他们跑过小镇,消失在镇子外面的原野上,我 仍于窗边作久久的伫立。 在那一刻,我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生命的葬礼,在我看来它俨然是一种展示生命的 庆典。旧的生命在新的生命的肩上不正是继续在作一种强大的延长吗? 然而,毕竟有一个生命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对于某个个体来说,这是一万种悲剧中最悲的一 种。 因为,世界上唯有生命不可替代,不可作伪,不可被人摆布。 那天黄昏,我一个人爬上镇子后面的小山,山上有一纪念碑,那是为悼念在本世纪上半叶那 场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血与肉的洗礼中,镇上死去的那些人而树立的。在我绕着纪念碑穿行在 没膝深的荒草中时,我不能不又一次想到死亡
不管我们想还是不想,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身边窥视着那种有机可乘的破绽,随时都有可能突 袭我们。令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人特别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竟如此地不将生命当作一回 事,且不说动不动用刀砍杀别人,就连对自己也那般的刻薄,甚至仅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 就可以去寻短见,仿佛真的如此便能再活第二回 我至今只目睹过爷爷的死亡,那是一个深秋,爷爷已有半个月不能进食了,那晚,一家人都 聚在爷爷的床前,此时的爷爷,除眼皮能眨,其余一切都已先行死去了,父亲替爷爷穿上寿衣、 寿鞋,然后坐在床边作父子俩最后的相望。就在这时,爷爷嘴唇忽然动了一下,像是要说什么, 猜测了一阵,父亲拿起寿帽问爷爷是不是要将它戴上,爷爷的眼皮眨了一下,下巴也像点了一下。 父亲给爷爷戴上寿帽后,爷爷便永远地将眼皮闭上,可脸上分明是一派无奈的神情。只是心知死 亡的不可挽回,才只好随它去了。 我想起爷爷的死,那时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可那一刻里,我才发觉自己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 我像小孩一样,害怕去碰一下爷爷那正在发僵的躯体,甚至害怕去停放爷爷的屋子,害怕送爷爷 火化!我不明白,生命你为何这么脆弱,为何只有这仅有的一次呢 在荒坡上徘徊时,四周安静极了,只有山风偶尔来作一回短短的光顾,我伫望着那条刚有送 葬队伍跑过的小街,心里突然明白,为何那些送葬的人群要如此张扬。它实在是要告诉众人 个生命消失了,哪怕它活得再长,也还是要死的,那么趁着还活着,我们要万般珍惜。所以,送 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的真正意义是在警示我们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没有死亡,活着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是怎么个活法。有的人用智 慧和思想,有的人用灵魂和血肉。这一点于作家也不例外,而我由于智慧的匮乏、思想的浅薄, 便只能选择用灵魂和血肉来写文章了!唯有此,我流浪的精神与情感,才能找到笔尖那么大小的 家园! 14.文章开头写到作者听到送葬的鞭炮声和号乐声,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 请找出后文与之相呼应的对这次葬礼议论的一句来。(5分) 15结合作者在文中举到的例子,说说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活着,不应该怎样活着 (5分) 16.为什么说“送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给我们的警示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17.下列对本文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以“送葬的警示”为题,揭示出文章的切入点与其主旨之间的关系,使人对它的写作 方法一目了然 B作者在开头写了一个偶然看到的送葬场景,并对它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 作了铺垫,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联想。 C在本文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感情倾向十分明显,表现出作者对崇高生命的敬意 和对现实的忧虑 D作者在文中详尽地叙述了爷爷的死,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此的无限哀伤,以此说明送葬对人 们的警示 E文章在最后点明了主旨:人应当活得有意义,由于智慧的匮乏和思想的浅薄,我应能找到 笔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园 六、(15分,每小题5分) 18.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字数在25字以内。)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崔丽原春琳董伟)去年一年,各级法院依法判处未成年人罪犯 70086人,上升19.1%。在各类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升幅最高
不管我们想还是不想,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身边窥视着那种有机可乘的破绽,随时都有可能突 袭我们。令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人特别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竟如此地不将生命当作一回 事,且不说动不动用刀砍杀别人,就连对自己也那般的刻薄,甚至仅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 就可以去寻短见,仿佛真的如此便能再活第二回。 我至今只目睹过爷爷的死亡,那是一个深秋,爷爷已有半个月不能进食了,那晚,一家人都 聚在爷爷的床前,此时的爷爷,除眼皮能眨,其余一切都已先行死去了,父亲替爷爷穿上寿衣、 寿鞋,然后坐在床边作父子俩最后的相望。就在这时,爷爷嘴唇忽然动了一下,像是要说什么, 猜测了一阵,父亲拿起寿帽问爷爷是不是要将它戴上,爷爷的眼皮眨了一下,下巴也像点了一下。 父亲给爷爷戴上寿帽后,爷爷便永远地将眼皮闭上,可脸上分明是一派无奈的神情。只是心知死 亡的不可挽回,才只好随它去了。 我想起爷爷的死,那时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可那一刻里,我才发觉自己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 我像小孩一样,害怕去碰一下爷爷那正在发僵的躯体,甚至害怕去停放爷爷的屋子,害怕送爷爷 去火化!我不明白,生命你为何这么脆弱,为何只有这仅有的一次呢? 在荒坡上徘徊时,四周安静极了,只有山风偶尔来作一回短短的光顾,我伫望着那条刚有送 葬队伍跑过的小街,心里突然明白,为何那些送葬的人群要如此张扬。它实在是要告诉众人,一 个生命消失了,哪怕它活得再长,也还是要死的,那么趁着还活着,我们要万般珍惜。所以,送 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的真正意义是在警示我们: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没有死亡,活着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是怎么个活法。有的人用智 慧和思想,有的人用灵魂和血肉。这一点于作家也不例外,而我由于智慧的匮乏、思想的浅薄, 便只能选择用灵魂和血肉来写文章了!唯有此,我流浪的精神与情感,才能找到笔尖那么大小的 家园! 14.文章开头写到作者听到送葬的鞭炮声和号乐声,还以为是“谁家的新郎娶新娘”。 请找出后文与之相呼应的对这次葬礼议论的一句来。(5 分) 15.结合作者在文中举到的例子,说说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活着,不应该怎样活着。 (5 分) 16.为什么说“送葬只是一种形式”?它给我们的警示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6 分) 17.下列对本文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6 分)( ) A.本文以“送葬的警示”为题,揭示出文章的切入点与其主旨之间的关系,使人对它的写作 方法一目了然。 B.作者在开头写了一个偶然看到的送葬场景,并对它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为下文的议论 作了铺垫,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联想。 C.在本文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感情倾向十分明显,表现出作者对崇高生命的敬意 和对现实的忧虑。 D.作者在文中详尽地叙述了爷爷的死,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此的无限哀伤,以此说明送葬对人 们的警示。 E.文章在最后点明了主旨:人应当活得有意义,由于智慧的匮乏和思想的浅薄,我应能找到 笔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园。 六、(15 分,每小题 5 分) 18.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字数在 25 字以内。) 本报北京 3 月 12 日电(记者崔丽 原春琳 董伟)去年一年,各级法院依法判处未成年人罪犯 70086 人,上升 19.1%。在各类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升幅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