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一一山水胜色 教学目的: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3、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 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 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 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 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 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 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 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 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 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 有“爱”一一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教学目的: 1、了解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3、了解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 1、此课为第一讲,要先介绍唐宋两代诗词的特点,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词有所 了解。 2、在朗读中领悟诗作的思想情感,在点评中让学生挖掘诗歌特有的魅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鉴赏写景诗的方法,并能学会怎么鉴赏写景诗。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解题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 的两颗明珠。唐诗展现了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人开阔爽朗的胸襟 和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貌。她那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 活美和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对丑陋与邪恶的蔑视和抨击,以饱满的情感和悠远 的神韵,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而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 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唐诗宋词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 对生命、生活、亲人以及祖国、故乡的深切热爱和赤诚关怀,是极好的情感教育 读本,涵咏吟诵,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 灵,帮助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 有“爱”——热爱生命,关爱众生。本课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介绍
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唐诗空前繁荣 1、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 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赏析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泂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重要流派、诗人词人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是名家名作欣赏。 二、唐诗空前繁荣 1、 数量之多,是空前的。 2、 诗人之多,是空前的。 3、 题材之广,是空前的。 4、 体派之丰,是空前的。 三、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 有诗人九千馀人,二十七万余首诗。宋诗最显著的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 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宋词是宋代标志性的文体。 词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馀”“琴 趣外篇”等。直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词”这个名词才正式确定下来。 五、赏析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 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 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 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 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 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 几时可到三山巅?西峰峥嵘喷流泉, 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 深林杂树空芊绵。此中冥昧失昼夜, 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 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 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 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 “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 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 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 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 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 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 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 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 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 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 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
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南昌仙人赵夫子, 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 杳然如在丹青里。五色粉图安足珍? 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 武陵桃花笑杀人。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 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 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 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什么是名公“绎思”呢?绎,是蚕抽丝。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的所谓 “艺术联想”。“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 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这一段,对形象思维 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 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 荟萃于一壁,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有气魄!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 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 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然后,开始摇 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 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 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 汹涌的波涛中,你想往哪儿去呢?你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 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
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 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 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 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 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 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 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 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 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淸峻:东边则 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 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 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 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 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 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 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 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 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 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 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 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
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 不动的。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 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 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 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 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 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 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西边,是参天 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 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此中冥 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但诗人感到,“无 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 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 动”二句异曲同工。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长松之下列羽客, 对坐不语南昌仙。”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 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然而紧接笔锋一掉, 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讼庭无事 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 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 旨。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 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 非真的感觉。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
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 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 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 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 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 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 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 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 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 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 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 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作业:熟读课内三首诗,争取会背诵 第二课时课内诗歌赏析 、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 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 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 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 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 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
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啊,在现实中要有这样的去处就好了。有没有呢?诗人 认为有,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象鲁仲连、张子房那样 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 陵桃花”的奚落。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 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诗作于长安放还 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 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 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 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 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其艺术手 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 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 作业:熟读课内三首诗,争取会背诵。 第二课时 课内诗歌赏析 一、赏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 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 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 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 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 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