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 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 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 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 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冮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 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 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 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 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 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 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 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 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 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 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 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 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 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 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 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 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 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 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 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 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 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 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 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
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 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 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 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 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 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 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 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 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 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 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 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 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 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 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 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 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 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 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 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 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 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 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 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 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 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 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 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 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 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 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 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
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二、赏析《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 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附:本诗赏析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 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 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 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 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 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 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 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 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 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 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 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 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 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 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 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 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二、赏析《汉江临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 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附:本诗赏析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 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 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 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 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 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 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 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 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 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 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 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 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 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 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 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 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