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李莉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通过月亮的意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 体会同样是写月亮,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有不一样的特色。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 思想内容。 四、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五、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想作家作品背后的意趣。 7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 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 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教学设计 李 莉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一、通过月亮的意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 二、体会同样是写月亮,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有不一样的特色。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 思想内容。 四、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五、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想作家作品背后的意趣。 7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 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 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李白)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散行板书〕阙樽酌徘徊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 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 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 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 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 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 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 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 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 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 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 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 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 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 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 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 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 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 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 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 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 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 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 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 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 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 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 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 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 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 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 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 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 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 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 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 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 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 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 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 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 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 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 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 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
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 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 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 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 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 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 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 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 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 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 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 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 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 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 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 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 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 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一一月一一酒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人影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 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 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酈鬟幌
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 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 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 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 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 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 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 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 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 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 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 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 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 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 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 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 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 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 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 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 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 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岀奇制胜, 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 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 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鄘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 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 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 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 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 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 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 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 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 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 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 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 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 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 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淸丽的抒情句子。鬟 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 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 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 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 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 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 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 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 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 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 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 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 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 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 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 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 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 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 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 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 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 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 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 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 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 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 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 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 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 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 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 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
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 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 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 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 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 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 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 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 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 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 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 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 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 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 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 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 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 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 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 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 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 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8苏轼咏月诗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 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 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 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 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 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 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 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 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 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 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 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 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 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 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 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 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 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 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 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 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 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8 苏轼咏月诗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文的内容及其表达的不同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心境。 【课时安排】 2 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两篇诗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