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教师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罹文字 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 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 (板书)遂寝荇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84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生讨 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啊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学情预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学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 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把握。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务必使 学生明白本文的精妙之处 2.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 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 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搜集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这两篇咏月诗文时的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评论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文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罹文字 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文章仅 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 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正音 (板书)遂 寝 荇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情预测〕本文仅 84 字,在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学生讨 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统一指导。 3.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啊。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意,精读把握。 1.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意。 〔学情预测〕本文辞约义丰,字字都有其深意,学生可能只能了解大致的情节,而对 情节背后如何用字措辞不能很好地把握。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务必使 学生明白本文的精妙之处。 2.教师明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 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 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 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 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 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 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 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 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 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 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 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 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 特点之一。他写月,只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 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 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五、三读课文,品读鉴赏,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文中“闲人”的含义。 〔学情预测〕经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 学生多只能从字面层次理解“闲人”,即清闲或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对作者内心的难言的情 感体会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引导。 2.教师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 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一一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 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慰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 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 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 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 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 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 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 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 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 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 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 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 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 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 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 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 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 特点之一。他写月,只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 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 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五、三读课文,品读鉴赏,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文中“闲人”的含义。 〔学情预测〕经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 学生多只能从字面层次理解“闲人”,即清闲或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对作者内心的难言的情 感体会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引导。 2.教师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 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 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慰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 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 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 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 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 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 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