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确理解五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熟练地掌握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并通过 这一调节机制来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再结合中医学临床实际来理 解常用术语。在学习本节时,应根据教学要求来处理精读与粗读的关系,一般 地说,有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等内容,只作了解 、考核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 1.阴阳 2.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 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 四、考核要求 5.五行生克乘侮。。2.则阳互根互用,3,明阳消长衡,4,五行 (二)理解:1、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辨证关系。2.阴阳消长,转化与量变、 质变的关系。3.五行相生与母子关系;五行相克与所胜与所不胜。4.五行 相乘与相侮的异同。 (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 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3.试用五行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 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分
在正确理解五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熟练地掌握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并通过 这一调节机制来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再结合中医学临床实际来理 解常用术语。在学习本节时,应根据教学要求来处理精读与粗读的关系,一般 地说,有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等内容,只作了解。 三、考核知识点 (-)阴阳学说 1.阴阳 2.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 1.五行 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 四、考核要求 (-)识忆:1.阴阳。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五行。 5.五行生克乘侮。 (二)理解:1、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辨证关系。2.阴阳消长,转化与量变、 质变的关系。3.五行相生与母子关系;五行相克与所胜与所不胜。4.五行 相乘与相侮的异同。 (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 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3.试用五行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 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 I课程内容 概说 、藏象的含义和内容 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其硏究对象为五 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借助于古代的头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反复的医疗实践以及古代哲学思想一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一认识 再实践一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必须指出,藏象中的脏和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 念。所以,不能把藏象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第一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 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心的解剖形态(略)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作用。亦即 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 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 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分
第三章 藏 象 Ⅰ课程内容 概说: -、藏象的含义和内容 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其研究对象为五 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借助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反复的医疗实践以及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必须指出,藏象中的脏和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 念。所以,不能把藏象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 说: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一、心 (-)心的解剖形态(略)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作用。亦即 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 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 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心的功能与喜与相关,互相影响;过喜可伤心,出现心气涣散等 2.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这是由于面部血脉 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 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 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 (四)心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动力 与营养来自心之气血,故气血以充盈为常;而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则依靠心之阴阳,故阴阳 以平衡为宜。临床上心的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肺 (一)肺的解剖形态(略)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宫,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主一身之气:一是主气的生成,特别是主宗气的生成;二是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 用 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 (1)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和发散之谓。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 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分
(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心的功能与喜与相关,互相影响;过喜可伤心,出现心气涣散等。 2.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这是由于面部血脉 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 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 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 (四)心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动力 与营养来自心之气血,故气血以充盈为常;而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则依靠心之阴阳,故阴阳 以平衡为宜。临床上心的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二、肺 (-)肺的解剖形态(略)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宫,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主一身之气:-是主气的生成,特别是主宗气的生成;二是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 用。 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 (1)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和发散之谓。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 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
2)肺主肃降:"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吸入自然界的 清气;二是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则又 常常相互影响。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 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 之上源”之说。 4.肺朝百脉、主治节: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而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这也是肺主呼吸 之气具体体现。“肺主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是说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 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称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 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肺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皮,称之"皮肤",其表面有毛发、汗孔等附属物。皮肤的纹理和肌腠合称为 腠理。皮肤靠肺所宣布之卫气、津液的温养与润泽。 2.肺其华在毛:毛,毫毛。人体毫毛依靠肺的宣发的卫气与津液滋润,方可毫毛光泽,皮肤 致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3.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岀入的通道;鼻主司嗅觉而依靠肺气,故"鼻为肺窍"。 4.肺在液为涕: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 肺在志为忧:肺虚则易忧,过忧则伤肺 (四)肺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由于肺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布卫气、通调水道与助心行血,都要依靠气的作用,所以历代医 学多强调肺气的作用者多,而论及肺血者甚少;因为肺在五行中属金,金畏火,火为阳之兆, 故医家在论肺之阴阳时,多不提及肺阳,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多提及肺阴。 分
(2)肺主肃降: "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吸入自然界的 清气;二是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则又 常常相互影响。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 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 之上源”之说。 4.肺朝百脉、主治节: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而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这也是肺主呼吸 之气具体体现。“肺主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是说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 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故称肺为“相傅之官”。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 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肺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皮,称之"皮肤",其表面有毛发、汗孔等附属物。皮肤的纹理和肌腠合称为 腠理。皮肤靠肺所宣布之卫气、津液的温养与润泽。 2.肺其华在毛:毛,毫毛。人体毫毛依靠肺的宣发的卫气与津液滋润,方可毫毛光泽,皮肤 致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3.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鼻主司嗅觉而依靠肺气,故"鼻为肺窍"。 4.肺在液为涕: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 5.肺在志为忧:肺虚则易忧,过忧则伤肺。 (四)肺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由于肺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布卫气、通调水道与助心行血,都要依靠气的作用,所以历代医 学多强调肺气的作用者多,而论及肺血者甚少;因为肺在五行中属金,金畏火,火为阳之兆, 故医家在论肺之阴阳时,多不提及肺阳,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多提及肺阴
脾 (一)脾的解剖形态(略)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于全身。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 生为精微且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组织、经络、四肢百骸,同时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气、 血、津液的养料,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即是脾能将多余的水分及废水及时转 输至肺和肾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 运化水谷和水湿,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是脾的运化功能,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高度概括。 2.主升清:升,是脾气的运动特点,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所谓“升清 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头目;二是脾气上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 的相对恒定。 3.主统血: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这种作用依靠气 的固摄来实现。 (三)脾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脾主运化水谷,以养肌肉四肢 2.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与全身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3.脾开窍开口: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口味的正常,全赖脾胃的运化功能 4.脾在液为涎:涎,是口津,为唾液中较清稀者。涎出于脾,脾病则多涎或口干 5.脾在志为思,思发于脾,过思则伤脾 (四)脾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升清、统血功能,均以脾的阳气为主,而脾的阴血,对运化等功能的影响则远 逊于脾之阳气。因此,在提及脾之阴阳气血时,论及脾阳与脾气者多。 分
三、脾 (-)脾的解剖形态(略)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于全身。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 生为精微且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组织、经络、四肢百骸,同时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气、 血、津液的养料,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即是脾能将多余的水分及废水及时转 输至肺和肾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 运化水谷和水湿,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二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是脾的运化功能,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高度概括。 2.主升清:升,是脾气的运动特点,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所谓“升清”,一 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头目;二是脾气上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 的相对恒定。 3.主统血: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作用。这种作用依靠气 的固摄来实现。 (三)脾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肉:脾主运化水谷,以养肌肉四肢。 2.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与全身气血是否充盈有关。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3.脾开窍开口:口腔是消化道的始端,口味的正常,全赖脾胃的运化功能。 4.脾在液为涎:涎,是口津,为唾液中较清稀者。涎出于脾,脾病则多涎或口干。 5.脾在志为思,思发于脾,过思则伤脾。 (四)脾与阴阳气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升清、统血功能,均以脾的阳气为主,而脾的阴血,对运化等功能的影响则远 逊于脾之阳气。因此,在提及脾之阴阳气血时,论及脾阳与脾气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