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 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脉、色、声、态均分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如可用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等。可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均分阴阳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含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 运动不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的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 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 在天之风、热、湿、燥、寒、湿等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 来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 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分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阴虚则热,阳虚则 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脉、色、声、态均分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如可用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等。 可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均分阴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运动不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的概念赋予了阴阳的含义,认为木火土金水 乃至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 在天之风、热、湿、燥、寒、湿等六气和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映出 来。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 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时|五|五|五|五|五|五 五六五形情五变 音间味色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平酸青|生|风|东十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日 徵曰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舌脉喜笑|忧 肠 宫曰甘黄化湿中长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西 夏 商曰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鼻|皮|悲|哭|咳 入 肠 毛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呻粟 半 胱 分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五音 时间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曰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曰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商 曰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 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 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 相互结合,以维持协调平衡的规律。即是五行生克之间,必须克中有生、生中有克、 相反相成方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一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 异常变化。 1.五行相乘:乘,凌也,也是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 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 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3.五行母子相及:及,即连累之义。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属于五行相生的异常变化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如五脏、六腑、五官、五体等分虽配属五行; 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利用五行归类方 法说明人体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 分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 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 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 相互结合,以维持协调平衡的规律。即是五行生克之间,必须克中有生、生中有克、 相反相成方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 异常变化。 1.五行相乘:乘,凌也,也是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 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 2.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 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3.五行母子相及:及,即连累之义。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属于五行相生的异常变化。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如五脏、六腑、五官、五体等分虽配属五行; 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说明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利用五行归类方 法说明人体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和相乘、相侮等。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如可根据五行归类的原则,由外表可见的五色、五音、五味、脉舌等 变化,探求在里的脏腑的病变;在治疗上,可用五行生克关系来确定来治疗内脏病变的原则, 常用的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以相生规律来确定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益 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若以相克规律来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等。另外,如用针灸、精神疗法均可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确定治 疗原则和方法。 Ⅱ考核目标 、教学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自学时数:12-16学时。 (六)面授时数:4-6学时。 、自学要求 本章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阴阳学说中阴阳的基本概念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阴阳的基本概念中,首先要区别阴阳的含义和 属性。前者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具体 的事物或现象;后者则是根据对立的阴阳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而划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 分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和相乘、相侮等。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如可根据五行归类的原则,由外表可见的五色、五音、五味、 脉舌等 变化,探求在里的脏腑的病变;在治疗上,可用五行生克关系来确定来治疗内脏病变的原则, 常用的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若以相生规律来确定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益 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若以相克规律来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等。另外,如用针灸、精神疗法均可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确定治 疗原则和方法。 Ⅱ考核目标 一、教学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自学时数:12-16学时。 (六)面授时数:4-6学时。 二、自学要求 本章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阴阳学说中阴阳的基本概念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阴阳的基本概念中,首先要区别阴阳的含义和 属性。前者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具体 的事物或现象;后者则是根据对立的阴阳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而划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
阳的标准,所指的是具体事物或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 长和转化四个方面。对立,主要表现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说明它们相反 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互根,在于说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这种关系。阴阳消长, 强调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运动中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的相对平衡。阴阳转化,是指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阴阳对立与 互根的辩证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根本问题,旨在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说 明阴阳之间处于不断地运动,绝非是静止不变的状态,其中消长是其量变过程,而转化是 其质变过程。关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涉及面较广,在本课程的藏象、气血津液、 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以及中医学其他学科中都将详细叙述。就本章所言,必须 熟悉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说明生理功能中物质与功能的 关系;在病理变化中,说明“阴平阳秘是健康,阴阳失调是疾病,阴阳离决是死亡”的道 理;用于指导诊断和防治中,应明确脉、舌、症均分阴阳,以及”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理。 五行学说,旨在说明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 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为其重点。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不是指这五种物质本身,属于抽象的概念。五行生克乘侮规 律是五行的自动调节机制,生克制化是言其常,为生理现象;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是言 其变,为病理现象。 其内容归纳如下 五相生一相互资生生中有克一生克制化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行相克一相互制约克中有生一生克制化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学相乘一是相克的过盛而危害于被克者相克关系产生太过是事物发展变 说相侮一是受克者之气有余而反侮其克者失常或不及化的异常现象 分
阳的标准,所指的是具体事物或现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 长和转化四个方面。对立,主要表现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说明它们相反 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的互根,在于说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这种关系。阴阳消长, 强调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运动中平衡,是在一定限度、-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的相对平衡。阴阳转化,是指阴和阳,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阴阳对立与 互根的辩证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根本问题,旨在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说 明阴阳之间处于不断地运动,绝非是静止不变的状态,其中消长是其量变过程,而转化是 其质变过程。关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涉及面较广,在本课程的藏象、气血津液、 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以及中医学其他学科中都将详细叙述。就本章所言,必须 熟悉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说明生理功能中物质与功能的 关系;在病理变化中,说明“阴平阳秘是健康,阴阳失调是疾病,阴阳离决是死亡”的道 理;用于指导诊断和防治中,应明确脉、舌、症均分阴阳,以及”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理。 五行学说,旨在说明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 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为其重点。五行,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不是指这五种物质本身,属于抽象的概念。五行生克乘侮规 律是五行的自动调节机制,生克制化是言其常,为生理现象;相乘、相侮及母子相及是言 其变,为病理现象。 其内容归纳如下: 五 相生--相互资生 生中有克--生克制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行 相克--相互制约 克中有生--生克制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学 相乘--是相克的过盛而危害于被克者 相克关系 产生太过 是事物发展变 说 相侮--是受克者之气有余而反侮其克者 失 常 或不及 化的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