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险伽、健美运动,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辉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 体的积慢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雕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 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 侣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之, 4)《信息技术》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教育部《高等职业学较专业教学标准》将“信息技术”列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信息技术》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草提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应用计算机 进行文字处星、数据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路信息检素、电子椰件收发以及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文档排版与演示等打下基 础。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其职业生莲发展和终身学 习览定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实我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indo%s7燥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ord2010、Excel2010 PowerPoint2010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深程,建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用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理论学 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露,骨助线上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 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 (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载业指导》总共32学时,分两部分:职业发展1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 业指导16学时(理论10学时,生发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日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日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晴地认 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拿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草是自我探南 技能、位息授素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 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莲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 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狂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 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载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目,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 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 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莲角色的转 换,为职业发展莫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数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敦学模式,还结合采用 案例教学法、互动数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 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钻性考核相 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接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0%。 (6)《创业基础》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通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開 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 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颜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亚与职业生莲发展的关系, 自觉道循创业规律,积慢投身创业实践 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 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料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 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学挥创业资源管理 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有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话动、壮会实我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侣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终结性考核成绩占 40%。 (7)《军事技能》112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11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日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 榄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 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 程以学生出勒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操、瑜伽、健美运动。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群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 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 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 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4)《信息技术》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将“信息技术”列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信息技术》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应用计算机 进行文字处理、数据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以及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文档排版与演示等打下基 础。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 习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 要 内 容 :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Word2010、Excel2010、 PowerPoint2010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用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理论学 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借助线上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本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 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60%。 (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总共32学时,分两部分:职业发展1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 业指导1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 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掌握自我探索 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 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 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 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 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 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 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结合采用 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 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 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6)《创业基础》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 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 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 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 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掌握创业资源管理 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 40%。 (7)《军事技能》112学时(理论0学时,实践11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 事前沿信息,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规范学生整理内务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培养学生 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行动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 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 课程以学生出勒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8)《军事理论》36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木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 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 各役军官打下吸实基础的目的 主要内容:本深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铜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式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 时期军队建设思思、江泽民圆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 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式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 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数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 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 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续占6%,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有》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我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木深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 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钠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 会的生活状态。 主婴内容: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和学习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按照新生乍到。察己知人、我爱 交往、识别心魔、干预危机五个工作/学习模块、1山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单元设计。 教学要求:课程以课堂活动体验为主,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课后实我拓展为铺,通过讨论、多煤体音频和视须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 高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为平时成绩+期未考试:主要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选用湖南省教有厅统编教材和职业院校国家规划教材:任深教师 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10)《劳动教育》分为《劳动教育(1)》、《劳动教育(2)》,分两学期开设共34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8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参 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主要内容:以班队、社团等形式在非教学时间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各推保等劳动实暖活动。每学年 组织一次劳模讲座或农业、工业生产观摩活动。 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芳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是本权利,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木态度。学习评价以组织辅导员和相关 负责人员对劳动内容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 (11)《大学美有》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有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树立正确、进步的审 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力、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 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的内涵、审美范畴、大学生与美、审美意识与心理,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科技审美等。 主要通过应用美学基本理论对大学生的审美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大学生辨别现实生活、科技活动与艺术活动中的美丑。 教学要求:以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课登教学,通过音视频、作品赏析等艺术审美体验着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 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平时必须按时到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学生平时到课串、课堂参 与情况作为过程性考核占60%,期末成绩占40。 (12)(大学入学数有》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2周授课,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木深程是高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 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台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习 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科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 础。 主要内容: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岛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有、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路、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 恋受。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 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和生活自理能力,微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取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 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有工作新局面 1)《人体解制学)64学时(理论44学时、实我2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8)《军事理论》36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 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 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阐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武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 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 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 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 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 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 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 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 会的生活状态。 主要内容:按照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工作和学习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按照新生乍到、察己知人、我爱 交往、识别心魔、干预危机五个工作/学习模块 、11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单元设计。 教学要求:课程以课堂活动体验为主,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课后实践拓展为辅,通过讨论、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方式和手段,提 高教学效果。课程考核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选用湖南省教育厅统编教材和职业院校国家规划教材;任课教师 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10)《劳动教育》分为《劳动教育(1)》、《劳动教育(2)》,分两学期开设共34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8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 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主要内容:以班队、社团等形式在非教学时间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备维保等劳动实践活动。每学年 组织一次劳模讲座或农业、工业生产观摩活动。 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劳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学习评价以组织辅导员和相关 负责人员对劳动内容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 (11)《大学美育》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树立正确、进步的审 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 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的内涵、审美范畴、大学生与美、审美意识与心理、自然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科技审美等。 主要通过应用美学基本理论对大学生的审美活动予以指导,帮助大学生辨别现实生活、科技活动与艺术活动中的美丑。 教学要求:以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通过音视频、作品赏析等艺术审美体验着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 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平时必须按时到课,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综合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参 与情况作为过程性考核占60%,期末成绩占40%。 (12)《大学入学教育》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2周授课,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 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 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 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 恋爱。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 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 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 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专业课程简介 1.专业基础课程 (1)《人体解剖学》6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2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 学和顺床医学奠定基暗:使学生树立斜证难物主义世界观,用实事果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跳邻、生长发有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用挂图、榄型、标本、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通过插放视听教材,或自制作精美课件展示人体形态结构,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味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 对内容的理解。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占60%。实训躁作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标本结构的识 别使力:平时成绩:10%。根据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范围进行命题。 (2)《组织学与胚胎学》16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对象:学握、理解人体的发生过程、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各 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形成发现问盟、研究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不怕苦、 不怕脏的工作精神。 主要内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器官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胚胎发有过程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跑 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叩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考勒、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3)《生物化学》32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功能,系统的掌损新陈代谢的过程、调控过程:了解迹传信息的传递与表 达,对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认知。要求学生能根据新陈代谢过程及调控,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闻述疾病发病机制: 章提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工作作民,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 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人体物质组成及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迹传信息的传通表达:临床生化等。 教学要求:物质结构功能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法,借助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及临床生化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举出 临床和生活实例,学生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分析案例:遗传信息传递表达沙及生化前沿技术,采取项日教学法,教师以该内容没置主器,由学 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完成项目,项目设五需稍超出教材内容,需学生通过信恳技术或资料查找寻找答案,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信 息检索能力。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蓟、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 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4)《生理学》48学时(现论40学时、实我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竿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细胞、重要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熟悉细胞、重爱器官和系统功能活动的发生机制,了解 内外环境变化对功能活动的影响。能应用生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生理功能的变化:能够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要内容: 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脂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血液:血液的组成及性质、血细胞的生理、血 液凝固与纤溶、血型与输血。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 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各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煤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职教云即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 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楼,占成续总分值的70%: (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5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10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竿振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正常菌每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消毒与灭面、医院感染 细菌耐药性等变异现象。掌握重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木省常见的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熟委抗原、抗体、补 体、免疫系绕、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特性、生物学作用。熟悉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等, 章提免疫预防、免疫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勘作的精神。 主要内容:常见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功能和意义、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 防治原则等 教学要求: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程学习,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 种教学方法。第二阶段:在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分组理实一体的实验操作。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 值的70%。 (6)《病理学)36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提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病理变化及临宋病理联系,熟悉常见病变的转、结局,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变化:能够应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发展的联系,疾病 发生发展的普遍与特殊规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主要内容:细胞利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降碍:炎密:肿榴:各系统常见疾病等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 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授课时通过播放视听教材,或自制作精美课件展示人体形态结构,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知识,讲述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常见临床疾病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 对内容的理解。采取理论、实训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占60%。实训操作考试: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标本结构的识 别能力;平时成绩:10%。根据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范围进行命题。 (2)《组织学与胚胎学》16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理解人体的发生过程、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各 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不怕苦、 不怕脏的工作精神。 主要内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器官的微细结构和功能; 胚胎发育过程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APP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3)《生物化学》32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功能,系统的掌握新陈代谢的过程、调控过程;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 达,对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认知。要求学生能根据新陈代谢过程及调控,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阐述疾病发病机制;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 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人体物质组成及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临床生化等。 教学要求:物质结构功能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法,借助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及临床生化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举出 临床和生活实例,学生根据课程的知识点分析案例;遗传信息传递表达涉及生化前沿技术,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以该内容设置主题,由学 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完成项目,项目设置需稍超出教材内容,需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或资料查找寻找答案,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信 息检索能力。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 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4)《生理学》48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细胞、重要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熟悉细胞、重要器官和系统功能活动的发生机制,了解 内外环境变化对功能活动的影响。能应用生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生理功能的变化;能够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主要内容: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血液:血液的组成及性质、血细胞的生理、血 液凝固与纤溶、血型与输血。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泌尿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 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职教云APP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 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5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10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掌握细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正常菌群及其生理、病理意义,消毒与灭菌、医院感染、 细菌耐药性等变异现象。掌握重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本省常见的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熟悉抗原、抗体、补 体、免疫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特性、生物学作用。熟悉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等, 掌握免疫预防、免疫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主要内容:常见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功能和意义、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 防治原则等。 教学要求: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程学习,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 种教学方法。第二阶段:在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分组理实一体的实验操作。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 值的70%。 (6)《病理学》36学时(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常见病变的转归、结局,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变化;能够应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发展的联系,疾病 发生发展的普遍与特殊规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主要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各系统常见疾病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同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煤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APP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考勒、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镜总分镇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未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7)《药理学》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掌握各类常用代表药的作用、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熟悉合理、安全用药和用药指导的有关知识。能够运用 药理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分析和确定临床常用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问题,确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给子病 人有关临床用药的指导及处理用药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剑新思维。 主受内容: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绕药:内脏平滑肌药:血液和造血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 化学治疗药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果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煤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职教云P叩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 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钱。占成绩总分值的70% (8)《医学心理学)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酸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考试深程,是执业医师考试的必 考内容。本课程根据教育教学找律和剑新型人才培养标准整体优化了理论课程内容,重组了实验课程结构,确立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体系。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人本主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基本技能(心 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沟通等)。 教学要求:主要采用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讲授,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终结性考 核占60%,过程性考核占40%(课堂表现表现(20%)+素质考核(20%), 2.专业核心课程 (1)《口腔解剖生理学》72学时(理论50学时、实践2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提口腔领面部各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频下领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掌提领面颈部各肌肉 的名称、起止点及作用:掌捉领面颈部血管、淋巴、神经的名称、走行及损伤后表现:能熟练掌握口腔、领面部与颈部局部解解层次及结 构:掌漏牙体解剂形态、结构特点、生理功能:掌握牙列与咬合的基本原理、生理功能:京担丽下领关节的组成钻构特点及运动方式:熟练 章握人体口腔领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各器音形态结构及其趾绍,并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牙体解副形态的画图能力、雕刻牙体解副形态的能力,培养不怕苦、不怕驻、男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紧密结合临 床应用,为后续的口腔医学专业课莫定必要的形态学基陆,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必婴的口腔解剖及生理知识。 主要内容:口腔解别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领面、须部等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发育规伴以及 腔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绪论:面颅骨的结构:蹶下领关节解剂特点、组成、功能及运动:领面都各肌肉、血管、淋巴、神经的名 称、起止走行及损伤后表现:口腔解剖生理基本知识:牙体解剖生理:牙列、牙合与颜位:领面部系统解剖:口腔功能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演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 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职教云A即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钻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 时考勤、课堂提问、实验课实验报告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未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 (2)《口腔组织病理学》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我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误程之一,是研究口腔领面部组织发生、组织结构、口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 理变化、结局和转白的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口腔专业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 掌握口腔及领面部组织和器宫的正常组织形态学结构:理解口腔领面部及牙的发育过程:字握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等,为顺 床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莫定理论基础,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错助显微镜观察并辨认各种正常及病 变组织的能力:应用组织病理学知识分析、掌挥口腔常见疾病。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爱岗散业、医者仁心的 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内容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部分,口腔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口腔各部位细胞、组织、器宫的微细结 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的学科:口腔胚胎学则是研究口腔领面部及牙齿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及相关畸形形成机制的学科:口腔病理学研究 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学科。 敦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司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演示实操等多种牧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 体手段实范教学,利用职教云P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运用多煤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PP等实 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锋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登提问、实验课实验报告 及作业光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术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3)《口腔修复学》138学时(理论66学时、实践72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应从适应临床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全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让学生掌深牙体缺损、 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领面缺损修复、牙周病修复治疗及颐下领关节泰乱病的修复治疗等内容,以及各类修复的园位原理、设计园 则、平衡牙合理论,牙合、额、面的解剂生理和牙合学。培养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具体能力,包括:口整检查、牙体预备、取印模、领位记录 的方法与操作技术,各类修复体的相关技工操作,修复体的初藏、选磨、调牙合、复查修改等技术。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口腔 修复的临床工作。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以病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程序,运用本 课程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思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APP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 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7)《药理学》 36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掌握各类常用代表药的作用、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熟悉合理、安全用药和用药指导的有关知识。能够运用 药理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分析和确定临床常用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问题。确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给予病 人有关临床用药的指导及处理用药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 主要内容: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内脏平滑肌药;血液和造血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 化学治疗药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 教学,利用职教云APP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 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8)《医学心理学》18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考试课程,是执业医师考试的必 考内容。本课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整体优化了理论课程内容,重组了实验课程结构,确立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体系。 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基本技能(心 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沟通等)。 教学要求:主要采用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讲授,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终结性考 核占60%,过程性考核占40%(课堂表现表现(20%)+素质考核(20%)。 2.专业核心课程 (1)《口腔解剖生理学》72学时(理论50学时、实践2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口腔颌面部各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掌握颌面颈部各肌肉 的名称、起止点及作用;掌握颌面颈部血管、淋巴、神经的名称、走行及损伤后表现;能熟练掌握口腔、颌面部与颈部局部解剖层次及结 构;掌握牙体解剖形态、结构特点、生理功能;掌握牙列与咬合的基本原理、生理功能;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熟练 掌握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各器官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并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牙体解剖形态的画图能力、雕刻牙体解剖形态的能力,培养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紧密结合临 床应用,为后续的口腔医学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必要的口腔解剖及生理知识。 主要内容: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等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态、咬合关系、发育规律以及口 腔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绪论;面颅骨的结构;颞下颌关节解剖特点、组成、功能及运动;颌面部各肌肉、血管、淋巴、神经的名 称、起止走行及损伤后表现;口腔解剖生理基本知识;牙体解剖生理;牙列、牙合与颌位;颌面部系统解剖;口腔功能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演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 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职教云APP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 时考勤、课堂提问、实验课实验报告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2)《口腔组织病理学》5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12学时),第二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研究口腔颌面部组织发生、组织结构、口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 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口腔专业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 掌握口腔及颌面部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组织形态学结构;理解口腔颌面部及牙的发育过程;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等,为临 床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借助显微镜观察并辨认各种正常及病 变组织的能力;应用组织病理学知识分析、掌握口腔常见疾病。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爱岗敬业、医者仁心的 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内容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部分。口腔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口腔各部位细胞、组织、器官的微细结 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的学科;口腔胚胎学则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及牙齿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及相关畸形形成机制的学科;口腔病理学研究 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学科。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演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 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职教云APP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APP等实 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实验课实验报告 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 (3)《口腔修复学》138学时(理论66学时、实践72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本课程应从适应临床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让学生掌握牙体缺损、 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颌面缺损修复、牙周病修复治疗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修复治疗等内容,以及各类修复的固位原理、设计原 则、平衡牙合理论,牙合、颌、面的解剖生理和牙合学。培养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具体能力,包括:口腔检查、牙体预备、取印模、颌位记录 的方法与操作技术,各类修复体的相关技工操作,修复体的初戴、选磨、调牙合、复查修改等技术。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口腔 修复的临床工作。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增强以病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思维程序,运用本 课程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