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协助作者改善原文。当然,这种协助仅仅是道义上的责任。按文 责自负的原则,译者即使没有看出原文错误,也不负任何责任。 本书有很多地方涉及探究原文的意义,发掘作者的意图,甚至纠正作 者的错误。两处典型的说明是(单元/学习要点): ·译出作者希望或应当表达的意思(14/2) ·忠于作者,还是忠于事实(21)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 既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社会目标,就要求译者对活动背景、 活动目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相关专业以及作者本人有透彻的了解, 就像作者本人创作时需要做的那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微观层面上 理解原文,包括原文的结构、用词、逻辑、事实等,从而准确表达原文清 楚表达、希望表达甚至应该表达的意思,让译文超越原文。 对原文背景的了解,往往始于阅读原文时遇到的障碍。由于译者可能 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甚至对翻译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专业知识 无所知,在阅读原文时,往往遇到无法理解的地方。这时如果凭猜测翻译 就会失去理解原文的机会。相反,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勤于调查,顺藤 摸瓜,就会发现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使你的理解接近或达到作者 的水平。当你的调查足够深入之后,可能会发现作者原来犯了个错误。这 时,你的理解就超过了作者的水平。 还有一种情况,作者可以不求甚解,但译者不能。那就是作者引用别 人的材料时,略知大意即可。但译者要翻译出来,必须透彻理解所有地方。 因此,遇到这类问题去询问作者,作者也不一定清楚;译者需要自己调查 研究。这时,译者的理解也超过了作者的水平。 总之,要破除对作者的迷信,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作者,批判性地 看待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方式。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在翻译形 式的选择上,做到游刃有余。 本书用于说明该论断的内容包括(单元/学习要点): ·理解有毛病的原文(10/1) ·理解原文的每个细节(9/2) ·译者的理解可以超过作者(2/5) ·以上下文确定词义(2/3)
译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与原文相同、相似或完全不同 在充分理解写作的宏观背景、创作意图和原文细节的基础上,采取何 种形式表达出来,取决于翻译目的。同时,如果原文的表达形式(甚至内 容)不够完善,译文也可能被迫作出较大调整。 目的决定形式 译文的表达形式靠近原文(按原文的结构和用词),还是远离原文 (脱离原文的结构和用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取决于哪种形 式更有利于翻译所服务的社会目标的实现。译者作为沟通专家,要根据语 言、文化和语境的差异,在通盘考虑社会活动参与者各方利益的基础上, 确定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包括必要时对原文进行改写,以更有效地传达作 者的意图。一个总的原则是,如果采用原文的篇章结构、行文方式、遣词 造句已经可以充分传达作者的意图,达到翻译的目的,就不要改变原文的 形式。只有在原文的表达形式成为沟通的障碍时,才考虑改变原文的表达 方式。一篇译文,往往是多种翻译方式的结合。 有些翻译中介或用户对翻译一知半解,却喜欢对译者指手画脚。比如, 当他们发现翻译不是逐字对应时,可能提出异议,认为翻译不准确。这时 译者要向客户说明自己取舍的理由。最好在交稿时,就附上自己对翻译策 略的考虑和调查研究的结果,让用户看到译者的所有决定都是知情决定 这就是客户教育。为了把握好翻译策略,译者需要在翻译之前向客户了解 活动背景、原文背景,以及译文读者、发布媒介、使用场合等。如果委托 人没有提供或不知道,则根据原文的类型,来推断将来的用途;其他背景 情况则可在网上查找。 本书关于译文形式变动的讨论,包括: ·灵活的限度(3/2) ·灵活但不失准确(12/1) ·对原文信息的合理增删(12/2) ·按读者需要增删信息(13/1) ·不舍近求远(9/1) ·不随便调整原文的信息结构(14/7) 针对原文不足作出调整 在翻译实践中,原文经常出现瑕疵,迫使译者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