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闹天宫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以他为中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第一回至 第七回 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险,征服 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第八回至第一百回)。本文就是节选自《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 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前半部分。如果说第七回是孙悟空经历的转折点,那么节选 的部分则是其转折事件中最关键之处。在这一部分中,孙悟空被二郎神抓住,先是被押至斩 妖台经受各种拷打,但因他吃了蟠桃和仙丹,所以躲过了劫难。后又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 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非但没被炼出丹来,反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跳出八卦炉后,一直 打到了灵霄殿外。众天神降他不住,特请如来佛祖。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是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小说的第七回开 头就这样写道:“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 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这无一不是表现悟空的神 通广大。还有,被关入八卦炉之后,“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做‘火眼金睛’”。从这可以看出悟 空是谙熟八卦之术的,也可见悟空的神通。逃出八卦炉之后与天神的恶战亦可见其神勇。而 且作者还用诗文来进一步对悟空的神勇加以刻画。如:“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再如:“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 剑戟刀枪伤不着。”“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在 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出八卦炉后与众天神的鏖战,另一个是与如来的赌赛 上。孙悟空之所以被关入八卦炉中,就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反抗。他追求与他人的平等,包 括与上天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所以他触怒了天庭的法则一一下必须服从上,因而,他被 关入八卦炉中煅炼七七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他每时每刻都须忍受丹炉中风烟的熏烤,以至 于害了眼病。但这也不能让悟空屈服。获得自由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蹬倒那个束缚 自由、毁坏身体的丹炉,接着就是与天神的一番恶战,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 影无形”,尤其是与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及三十六元雷将的鏖战更为精彩。而与如来 的赌赛,则又把悟空的桀骜不驯表现到了极致。悟空首先声明自己是有能力得到玉帝的位置 的,他说“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 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皇帝轮流做,明 年到我家”。所以,自己的斗争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玉帝的位置,否则自己还要继续地 打下去,使天庭“永不清平”。其次,敢与佛祖打赌。如果说在彼此较量之前,悟空还不知 道佛祖的本事,但是敢于说出“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 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这样话的人断然也非等闲之辈。可是悟空 的桀骜不驯的本性使得他坚信自己能够胜利,所以他不但敢于打赌,而且在那“五根肉红柱 子”上留下标记,以防如来抵赖。没想到,英雄末路,终不能逃脱如来的手心,被压制于五 行山下,最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孙大圣挨了五百年的“只能言不能动,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 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
一九 大闹天宫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以他为中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第一回至 第七回);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险,征服 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第八回至第一百回)。本文就是节选自《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 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前半部分。如果说第七回是孙悟空经历的转折点,那么节选 的部分则是其转折事件中最关键之处。在这一部分中,孙悟空被二郎神抓住,先是被押至斩 妖台经受各种拷打,但因他吃了蟠桃和仙丹,所以躲过了劫难。后又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 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非但没被炼出丹来,反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跳出八卦炉后,一直 打到了灵霄殿外。众天神降他不住,特请如来佛祖。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是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小说的第七回开 头就这样写道:“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 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这无一不是表现悟空的神 通广大。还有,被关入八卦炉之后,“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做‘火眼金睛’”。从这可以看出悟 空是谙熟八卦之术的,也可见悟空的神通。逃出八卦炉之后与天神的恶战亦可见其神勇。而 且作者还用诗文来进一步对悟空的神勇加以刻画。如:“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再如:“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 剑戟刀枪伤不着。”“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在 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出八卦炉后与众天神的鏖战,另一个是与如来的赌赛 上。孙悟空之所以被关入八卦炉中,就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反抗。他追求与他人的平等,包 括与上天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所以他触怒了天庭的法则——下必须服从上,因而,他被 关入八卦炉中煅炼七七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他每时每刻都须忍受丹炉中风烟的熏烤,以至 于害了眼病。但这也不能让悟空屈服。获得自由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蹬倒那个束缚 自由、毁坏身体的丹炉,接着就是与天神的一番恶战,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 影无形”,尤其是与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及三十六元雷将的鏖战更为精彩。而与如来 的赌赛,则又把悟空的桀骜不驯表现到了极致。悟空首先声明自己是有能力得到玉帝的位置 的,他说“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 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皇帝轮流做,明 年到我家”。所以,自己的斗争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玉帝的位置,否则自己还要继续地 打下去,使天庭“永不清平”。其次,敢与佛祖打赌。如果说在彼此较量之前,悟空还不知 道佛祖的本事,但是敢于说出“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 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这样话的人断然也非等闲之辈。可是悟空 的桀骜不驯的本性使得他坚信自己能够胜利,所以他不但敢于打赌,而且在那“五根肉红柱 子”上留下标记,以防如来抵赖。没想到,英雄末路,终不能逃脱如来的手心,被压制于五 行山下,最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孙大圣挨了五百年的“只能言不能动,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 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
问题探究 本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 这一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 此部分的分析见“整体感知”部分。 2.怎样解析本章节中的诗文的含义? 诗一:此诗在选文中被省略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解析:富贵功名,都是前生注定的,你做人为何这样欺騙自心?如果你正大光明,做一个 忠良厚道之人,积善积德就会越加深厚。你这种种狂妄的行为,上天都要谴责你!为人要能 屈能伸,眼前没人赏识你时,你要等待时机到来。问问孙悟空啊,你为什么要用祸害来侵犯 天庭?就因为心志太高,想图谋天宫,就不分上下尊卑乱了规程。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是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行为的批判,认为他的行为是“欺心”“狂妄”“乱 规箴”,所以必然会“天加谴”,很明确地预示了孙悟空最后失败的结局,同时也宣扬了佛教 的因果报应。 诗二: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解析:混元,指天地元气。太乙,又作“太一”,即道家所说的“道”,古人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本体。混元体寓意气与金丹的混合状态,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体,是混沌太乙无为状 态。如如,佛教用语,形容所谓“妙道”圆融的境界。“如如不动”称为初玄,即最初形成 的炁(气)态。“炉中久炼非铅汞”指明炉中所炼之物不是铅汞,而是合一之炁(大圣)。 这首诗含义虽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它大致说的应该是孙悟空本来就是来自混沌的自然状 态,然后又吃了金丹,所以,必然变化无穷,不是清规戒律所能轻易束缚得了的。这里赞美 了孙悟空的无拘无束、率真任性,表达了对破除条规戒律、恢复人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向往。 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解析:灵光,神异的光辉,佛家指人的灵性光明。彻,透。太虚,指天、天空。卷舒,卷 曲、伸展。“一点灵光彻太虚”,是从使用金箍棒的孙悟空写起,这个石猴,本由一块仙石所
二、问题探究 1.本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 这一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 此部分的分析见“整体感知”部分。 2.怎样解析本章节中的诗文的含义? 诗一:此诗在选文中被省略。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解析:富贵功名,都是前生注定的,你做人为何这样欺骗自心?如果你正大光明,做一个 忠良厚道之人,积善积德就会越加深厚。你这种种狂妄的行为,上天都要谴责你!为人要能 屈能伸,眼前没人赏识你时,你要等待时机到来。问问孙悟空啊,你为什么要用祸害来侵犯 天庭?就因为心志太高,想图谋天宫,就不分上下尊卑乱了规程。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是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行为的批判,认为他的行为是“欺心”“狂妄”“乱 规箴”,所以必然会“天加谴”,很明确地预示了孙悟空最后失败的结局,同时也宣扬了佛教 的因果报应。 诗二: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解析:混元,指天地元气。太乙,又作“太一”,即道家所说的“道”,古人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本体。混元体寓意气与金丹的混合状态,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体,是混沌太乙无为状 态。如如,佛教用语,形容所谓“妙道”圆融的境界。“如如不动”称为初玄,即最初形成 的炁(气)态。“炉中久炼非铅汞”指明炉中所炼之物不是铅汞,而是合一之炁(大圣)。 这首诗含义虽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它大致说的应该是孙悟空本来就是来自混沌的自然状 态,然后又吃了金丹,所以,必然变化无穷,不是清规戒律所能轻易束缚得了的。这里赞美 了孙悟空的无拘无束、率真任性,表达了对破除条规戒律、恢复人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向往。 诗三: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解析:灵光,神异的光辉,佛家指人的灵性光明。彻,透。太虚,指天、天空。卷舒,卷 曲、伸展。“一点灵光彻太虚”,是从使用金箍棒的孙悟空写起,这个石猴,本由一块仙石所
化,其降生之时,“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太白金星和玉皇大帝,实为灵性光明之辈 接下来的三句,由人及物,写金箍棒同主人一样是富有灵性的。此诗主要赞美金箍棒的随心 所愿,奇妙无比 诗四: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 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析:“猿猴道体配人心”者,言猿猴为道,而人心非道,道本无言,其所谓猿猴者,言 以显道,极其至也。猿猴且不为道,何况人心?不过借猿猴之道体,以匹配人心耳。“心即 猿猴意思深”者,言道有动静,人心亦有动静,道之动静,似乎人心之动静,心即猿猴意思 深远,而非寻常可得私议者。“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者,言道至纯阳, 与天为徒,天之健不息,道之健亦不息,浑然天理,乘六龙以御天矣。“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者,金丹有为之道,所以进阳火者,以其猿马不合,心意不合之故。果其 猿熟马驯,猿马相合,心正意诚,心意相和,可以紧缚牢拴,不必外寻而运火矣。“万相归 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者,言了命之后,须当万法俱空,以了真性,合有为无为而 以贯之,以成妙觉金身,归于如来地位,方为了当也。 可见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猿猴的目的,是要他充当人心的象征,并且借他的形象来完成大 道的修持,假他的姓名来配成金丹觉性。 此诗指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人心的修炼过程:去掉凡心,便见真心。因为凡心的产生, 经历了无心—一先天之心—一真心—一后天之心—一凡心等阶段,如果采取颠倒之术,则由 凡心变为真心,直到无心,即得解脱而成佛。 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话:“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惧避恶,消 百病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马厩蓄母猴,可避瘟疫”。这是说,如果在马 厩里放上猴子,就可避免马发生瘟疫。 为什么马厩中养猴能避马瘟疫呢?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 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 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 倒休息;在马厩中养猴,可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血吸虫病的抵抗能力 这与古人所说“避恶,消百病”有一定关系 此处,作者给上了天庭的孙悟空任职为“弼马温”,不知是否有与“避马瘟”谐音之意? 3.中央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大闹天宫”一集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与小说中情 节刻画的形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太相同 电视剧《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从动作、服饰、色彩、 声音等各个角度突出了孙悟空本领高强、疾恶如仇、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电视剧中,孙悟空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化,其降生之时,“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太白金星和玉皇大帝,实为灵性光明之辈。 接下来的三句,由人及物,写金箍棒同主人一样是富有灵性的。此诗主要赞美金箍棒的随心 所愿,奇妙无比。 诗四: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 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析:“猿猴道体配人心”者,言猿猴为道,而人心非道,道本无言,其所谓猿猴者,言 以显道,极其至也。猿猴且不为道,何况人心?不过借猿猴之道体,以匹配人心耳。“心即 猿猴意思深”者,言道有动静,人心亦有动静,道之动静,似乎人心之动静,心即猿猴意思 深远,而非寻常可得私议者。“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者,言道至纯阳, 与天为徒,天之健不息,道之健亦不息,浑然天理,乘六龙以御天矣。“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者,金丹有为之道,所以进阳火者,以其猿马不合,心意不合之故。果其 猿熟马驯,猿马相合,心正意诚,心意相和,可以紧缚牢拴,不必外寻而运火矣。“万相归 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者,言了命之后,须当万法俱空,以了真性,合有为无为而一 以贯之,以成妙觉金身,归于如来地位,方为了当也。 可见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猿猴的目的,是要他充当人心的象征,并且借他的形象来完成大 道的修持,假他的姓名来配成金丹觉性。 此诗指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人心的修炼过程:去掉凡心,便见真心。因为凡心的产生, 经历了无心——先天之心——真心——后天之心——凡心等阶段,如果采取颠倒之术,则由 凡心变为真心,直到无心,即得解脱而成佛。 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话:“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惧避恶,消 百病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马厩蓄母猴,可避瘟疫”。这是说,如果在马 厩里放上猴子,就可避免马发生瘟疫。 为什么马厩中养猴能避马瘟疫呢?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 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 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 倒休息;在马厩中养猴,可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血吸虫病的抵抗能力, 这与古人所说“避恶,消百病”有一定关系。 此处,作者给上了天庭的孙悟空任职为“弼马温”,不知是否有与“避马瘟”谐音之意? 3.中央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大闹天宫”一集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与 小说中情 节刻画的形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太相同。 电视剧《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从动作、服饰、色彩、 声音等各个角度突出了孙悟空本领高强、疾恶如仇、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电视剧中,孙悟空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而在小说中,除了重点表现孙悟空的武功高强和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外,也有很多处对其 批判的语句。如,第七回的前面有一首诗文(在本选文中被省略),是这样写的:“富贵功名 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 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在这首诗中,明显地可 以看出对孙悟空反天宫行为是持有一种批判的味道的 还有“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等处也可以看出小说中对孙悟空的反抗 精神并不是持绝对赞赏的态度的。 4孙悟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 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地府所 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 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 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 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 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 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 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 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 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 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 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 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 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 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 意的。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 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 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决心。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 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 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 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 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査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 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 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孙悟空的 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
而在小说中,除了重点表现孙悟空的武功高强和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外,也有很多处对其 批判的语句。如,第七回的前面有一首诗文(在本选文中被省略),是这样写的:“富贵功名, 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 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在这首诗中,明显地可 以看出对孙悟空反天宫行为是持有一种批判的味道的。 还有“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等处也可以看出小说中对孙悟空的反抗 精神并不是持绝对赞赏的态度的。 4.孙悟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 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地府所 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 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 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 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 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 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 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 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 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 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 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 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 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 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 意的。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 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 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决心。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 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 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 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 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 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 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孙悟空的 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 义
孙悟空的性格前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 不驯上。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只好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 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 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 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 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 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 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 的旧名。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前后的命运虽然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在性格上是基本 致的 5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题的答案是比较开放的,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是基于对人物的正确理 解上,可以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悟空这一形象是具有他的可贵之处的。他蔑视天庭秩序,敢于责骂神佛:他渴望自由 言行不受旧礼法习俗所拘,面对困难,积极乐观,从不畏惧。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 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 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已成为同 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力量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在文学史上,是具有 永久艺术魅力的典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身上所具有的展示自我、追求自由与个性、敢 反抗权威的品质是我们今天的人所不具备的。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们对多数的要求就是服 从,来自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种种不尽合理的规则,我们几乎是己经习惯了去执行 不执行似乎就是违背常理、违背道德规范,有时甚至会因为不服从而产生更坏的后果。一味 地服从与不反抗换来的可能是和谐、安宁,甚至是和平,但这一切只能是暂时的,有时可能 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如助长邪恶势力的发展,如社会的停滞、倒退 另一个角度的分析可从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失败的原因入手。孙悟空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如 来(或以如来为首)的势力过于强大,他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但我们也 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行为之所以遭到镇压是因为他破坏了天庭的规则。孙悟空追求自由、平等 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个人的行为需要合乎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这个法则要求每一个生 存其中的人必须要遵守它的运行规律。而孙悟空的反天宫的行为无疑是违反了天庭所应用的 行为规范。所以,他的率真而又不乏任性的行为失败是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否 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启示或认识:个人的行为应该服从社会运行的总的规律,人应该能够接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所应遵循的法则。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不但需要过人的本领,还需要对自己、 对他人的理性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人尽其用,发挥个体最大的价值。孙悟 空本领很高,但他不适合做玉皇大帝,相反,保唐僧西天取经,同妖魔鬼怪斗争才是他的特 长,这才能发挥他的价值。在后来的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表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思考与讨论 课文中大圣自称为“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结合课文找一找,哪些情 节体现了大圣的猴性?
孙悟空的性格前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 不驯上。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只好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 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 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 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 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 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 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 的旧名。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前后的命运虽然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在性格上是基本 一致的。 5.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题的答案是比较开放的,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是基于对人物的正确理 解上,可以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悟空这一形象是具有他的可贵之处的。他蔑视天庭秩序,敢于责骂神佛;他渴望自由, 言行不受旧礼法习俗所拘,面对困难,积极乐观,从不畏惧。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 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 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已成为同 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力量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在文学史上,是具有 永久艺术魅力的典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身上所具有的展示自我、追求自由与个性、敢于 反抗权威的品质是我们今天的人所不具备的。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们对多数的要求就是服 从,来自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种种不尽合理的规则,我们几乎是已经习惯了去执行。 不执行似乎就是违背常理、违背道德规范,有时甚至会因为不服从而产生更坏的后果。一味 地服从与不反抗换来的可能是和谐、安宁,甚至是和平,但这一切只能是暂时的,有时可能 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如助长邪恶势力的发展,如社会的停滞、倒退。 另一个角度的分析可从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失败的原因入手。孙悟空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如 来(或以如来为首)的势力过于强大,他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但我们也 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行为之所以遭到镇压是因为他破坏了天庭的规则。孙悟空追求自由、平等 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个人的行为需要合乎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这个法则要求每一个生 存其中的人必须要遵守它的运行规律。而孙悟空的反天宫的行为无疑是违反了天庭所应用的 行为规范。所以,他的率真而又不乏任性的行为失败是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否 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启示或认识:个人的行为应该服从社会运行的总的规律,人应该能够接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所应遵循的法则。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不但需要过人的本领,还需要对自己、 对他人的理性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人尽其用,发挥个体最大的价值。孙悟 空本领很高,但他不适合做玉皇大帝,相反,保唐僧西天取经,同妖魔鬼怪斗争才是他的特 长,这才能发挥他的价值。在后来的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表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中大圣自称为“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结合课文找一找,哪些情 节体现了大圣的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