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三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 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 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 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 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 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 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 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 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 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 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 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 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氵 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 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 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 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 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 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 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 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 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 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 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 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 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 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 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 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 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 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 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 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 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 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 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 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 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
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 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 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 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 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 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 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 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 法治中国 【答案】 2.D 【解析】
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 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 年 04 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 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 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 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 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 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 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 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 法治中国。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B“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是“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表 现”,而不是“法治成功的标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 序化状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D“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说法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 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 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 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 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 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 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 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 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 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 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 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 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 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试题分析:B“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是“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表 现”,而不是“法治成功的标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D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 序化状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D“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说法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 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 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 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 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 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 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 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 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 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 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 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 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 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 218 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 南越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盜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 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 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 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 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分) 【答案 (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 (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不 及你 【评分细则】(1)5分,大意2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 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 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 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 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 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 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5 分)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5 分) 【答案】 4.B 5.C 6.A 7. (1)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 (2)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勣】也不 及你。 【评分细则】(1)5 分,大意 2 分(主要落在几处省略上),关键词“岭表、效、故事”各
1分。(2)5分,大意2分,关键词“连、烦、让”各1分。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 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 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 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 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A“元末盗贼蜂起”并非他弃官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 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 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 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 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 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 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 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 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 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 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廖永忠到福 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 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 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 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 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
1 分。(2)5 分,大意 2 分,关键词“连、烦、让”各 1 分。 【解析】 4.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 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 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 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 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6. 试题分析:A“元末盗贼蜂起”并非他弃官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 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 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 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 。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何真赶走黄常, 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 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 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 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 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 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 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 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 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廖永忠到福 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 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 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 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 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