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3月13日9:00-11:30)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 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 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 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 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 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 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 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 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 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 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 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 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 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成“风快”,漂亮说成“奇 俊”,天气很热说成“怪热”,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 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 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褀 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 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 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 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 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 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 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 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 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 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 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 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 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这不 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 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元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7 年 3 月 13 日 9:00—11:3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 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 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 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 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 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 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 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 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 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 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 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 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民间大量的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 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成“风快”,漂亮说成“奇 俊”,天气很热说成“怪热”,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 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 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 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 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 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 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 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 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 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 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 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 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 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 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 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这不 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 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 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 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 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 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 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 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 驳杂也是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 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 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 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 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 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硏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 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 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 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 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 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硏究对象,包括熟悉硏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 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 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 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 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 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 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 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 是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因此它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 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 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 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 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 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 驳杂也是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 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 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 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 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 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 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 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 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 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 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 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 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 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 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 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 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 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 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 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 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 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 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 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 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 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 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 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 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 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 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盜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 词时,他这样写到:“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到荷芰 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 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 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 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 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 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 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 敢望解颐。”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 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 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 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 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1979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 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 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 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 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 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年第2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 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 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971 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 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 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 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 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 1979 年在《文史哲》第 3 期上发表了《关于〈李 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 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 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 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 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 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 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 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 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 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 一词时,他这样写到:“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到荷芰 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 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 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 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 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 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 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 敢望解颐。”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 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 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 年,萧先 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 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 1979 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 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 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 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 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 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人物》1993 年第 2 期孔亚兵文《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 年 56 岁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 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 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 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 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 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 度 B.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 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 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 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 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6.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 请结合材料,就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进行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 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 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 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 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 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 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 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 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 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 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 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 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的谚语。 C.萧涤非先生提出了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 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萧涤非先生通过《重谒邙山少陵墓》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是肯定杜甫 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萧涤非先生发表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不同意见的过 程,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 度。 B.材料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目的只是印证作 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材料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烘托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 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 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 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6.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 请结合材料,就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进行分析。(5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 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 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 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 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 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 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 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 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 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 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 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 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
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一一哒 ”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 从没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 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 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 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 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 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 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一一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 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 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 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 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 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 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 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 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 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 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 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 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可怜见,肚 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 睡到那里。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 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 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 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 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 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 到这家去,几个粑粑;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 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 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 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 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花眼笑地念,总觉 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 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 来。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
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 ——”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 从没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 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 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 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 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 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 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 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 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 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 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 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 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 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 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 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 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 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 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可怜见,肚 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 睡到那里。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 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 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 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 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 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 到这家去,几个粑粑;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 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 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 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 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花眼笑地念,总觉 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 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 来。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