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 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该诗好就好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 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怅惘,可谓“哀而不伤”。兴起兴尽、抚今 追昔之间,隐含了中国诗学中一个颇为精妙的传统一一感兴。 “感”,“动人心也”;“兴”是“起情”,“有感之辞”“托事于物”。但凡 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皆是“感兴” “感兴”的道理并不艰深古奥。说它精妙,是因为感兴的诗学是对生活中点滴兴 会、感动的记录,并不期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多么宏大、深刻的诠释,没 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也不 追求文辞的雕缛和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 术魅力,引人反复咀嚼、悉心品味。就像这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惹得千载而 下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所以不忍 释卷,只能陪他一起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过于执着,未免 心为物役、堕入悲苦;看得太透,则又会寡淡枯寂、了无生趣。真正的趣味,只 在于洞明世态、练达人情,在痴迷其中与冷眼旁观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 面对这个“度”,语言虽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直接描述它的 刻度,却可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 动,心领神会。因而,在感性的诗学、感性的作品里,题材只是题材、抓手, 通常不具备“主题”的宏大意味和“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如果非得给它冠 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恐怕只能用“生活”这样一个意义繁复丰饶的概念了。 就古代而言,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诗学之正源,法度 之准则”。于近现代而言,因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激烈动荡,加之西 方诗学理论、文学观念的融入,凡此种种宏大历史命题统摄下的诗学主流,莫不 汲汲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反思与重塑,其间人性、审美等超 越庸常日用的抽象观念也成为权衡文学、艺术的重要尺度。感兴的诗学传统虽不 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现代”品质的国 家、社会和个体生活局面初具规模,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一种 “生活现代性”崛起的历史形态中,感兴的诗学才重见天日,于是我们看到了 “前生代”作家创作的转变,也感受到“新生代”“晚生代”创作不同以往、扑 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明确呈现出一种拥抱生活、体味 生活、吟咏生活的创作动向。这些作品有赞美、有质疑、有拥抱,也有反抗,但 都在“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之大前提下,或是在商品的包围中“灵魂再度 受洗”,或是感喟“缓慢的打工生活” 或许新世纪诗歌所根植的现代性生活形态较之传统而言已然翻天覆地,但其在生 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试图以审美的方式理解和诠释生活本身的诗学意图,却是 以贯之的。甚至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之为“感 兴的诗学”之复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省广元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 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该诗好就好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 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怅惘,可谓“哀而不伤”。兴起兴尽、抚今 追昔之间,隐含了中国诗学中一个颇为精妙的传统——感兴。 “感”,“动人心也”;“兴”是“起情”,“有感之辞”“托事于物”。但凡 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皆是“感兴”。 “感兴”的道理并不艰深古奥。说它精妙,是因为感兴的诗学是对生活中点滴兴 会、感动的记录,并不期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多么宏大、深刻的诠释,没 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也不 追求文辞的雕缛和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 术魅力,引人反复咀嚼、悉心品味。就像这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惹得千载而 下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所以不忍 释卷,只能陪他一起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过于执着,未免 心为物役、堕入悲苦;看得太透,则又会寡淡枯寂、了无生趣。真正的趣味,只 在于洞明世态、练达人情,在痴迷其中与冷眼旁观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 面对这个“度”,语言虽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直接描述它的 刻度,却可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 一动,心领神会。因而,在感性的诗学、感性的作品里,题材只是题材、抓手, 通常不具备“主题”的宏大意味和“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如果非得给它冠 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恐怕只能用“生活”这样一个意义繁复丰饶的概念了。 就古代而言,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诗学之正源,法度 之准则”。于近现代而言,因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激烈动荡,加之西 方诗学理论、文学观念的融入,凡此种种宏大历史命题统摄下的诗学主流,莫不 汲汲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的反思与重塑,其间人性、审美等超 越庸常日用的抽象观念也成为权衡文学、艺术的重要尺度。感兴的诗学传统虽不 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现代”品质的国 家、社会和个体生活局面初具规模,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一种 “生活现代性”崛起的历史形态中,感兴的诗学才重见天日,于是我们看到了 “前生代”作家创作的转变,也感受到“新生代”“晚生代”创作不同以往、扑 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明确呈现出一种拥抱生活、体味 生活、吟咏生活的创作动向。这些作品有赞美、有质疑、有拥抱,也有反抗,但 都在“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之大前提下,或是在商品的包围中“灵魂再度 受洗”,或是感喟“缓慢的打工生活”。 或许新世纪诗歌所根植的现代性生活形态较之传统而言已然翻天覆地,但其在生 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试图以审美的方式理解和诠释生活本身的诗学意图,却是 一以贯之的。甚至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称之为“感 兴的诗学”之复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性的诗学作品是对生活中点滴兴会、感动的记录,虽不追求文辞的雕缛和 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B.感性的诗学作品不要求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宏大、深刻的诠释,因而作 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 C.感兴的诗学作品“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既不为物欲、 堕入悲苦,又不寡淡枯寂、了无生趣,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D.感兴的诗学作品突破语言自身的拘谨,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 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一动,心领神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崔护的一首绝妙好诗,点出了本文的论证话题一一感性的诗学 传统。 B.文章第二自然段通过分析论证,重点阐释了感性的诗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 要特点 C.文章第三自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感性的诗学传统的发展脉络。 D.文章最后结合新世纪的中国诗学现状强调了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 的主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的诗学在选材、主题、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没有追求,只要对自然、社 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即可 B.在古代,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有人称之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而在近现代,它处于“虽不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的境地。 C.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这为感兴的诗学 重见天日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使得诗歌创作面貌一新 D.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这一时期的诗歌 在生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质疑、拥抱或反抗。 【答案】1.B2.D3.A 【解析】1.B(理解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 思想内容”错,这些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 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2.D(最后所强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 兴。“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 这种传统虽没完全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 如近现代的诗学主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A(“没有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 表述来看,不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理解有 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晢理玄思等思想内容”错,这些并 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 难懂的哲理玄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最后所强 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感性的诗学 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这种传统虽没完全 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如近现代的诗学主 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A. 感性的诗学作品是对生活中点滴兴会、感动的记录,虽不追求文辞的雕缛和 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B. 感性的诗学作品不要求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宏大、深刻的诠释,因而作 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 C. 感兴的诗学作品“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既不为物欲、 堕入悲苦,又不寡淡枯寂、了无生趣,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D. 感兴的诗学作品突破语言自身的拘谨,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 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一动,心领神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崔护的一首绝妙好诗,点出了本文的论证话题——感性的诗学 传统。 B. 文章第二自然段通过分析论证,重点阐释了感性的诗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 要特点。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出了感性的诗学传统的发展脉络。 D. 文章最后结合新世纪的中国诗学现状强调了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 的主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兴的诗学在选材、主题、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没有追求,只要对自然、社 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即可。 B. 在古代,感兴的诗学传统蔚为大观,有人称之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 而在近现代,它处于“虽不绝如缕,却也无从伸张”的境地。 C.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活与历史间的紧张、矛盾得以消解,这为感兴的诗学 重见天日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使得诗歌创作面貌一新。 D. 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这一时期的诗歌 在生活中感兴,借诗遣怀,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质疑、拥抱或反抗。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1. B(理解有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 思想内容”错,这些并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 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 2. D(最后所强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 兴。“感性的诗学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 这种传统虽没完全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 如近现代的诗学主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A(“没有追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 表述来看,不是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理解有 误,“作品也就不涉及历史底蕴、悲悯情怀、哲理玄思等思想内容”错,这些并 非没涉及,原文是“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 难懂的哲理玄思”。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最后所强 调的是新世纪的中国诗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兴的诗学”的复兴。“感性的诗学 传统是历代一以贯之的主流”是一个错误慨括,从文中看出,这种传统虽没完全 中断,但并非历代都得到“伸张”;“主流”的说法不正确,如近现代的诗学主 流是“种种宏大历史命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没有追 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表述来看,不是 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 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 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 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 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 地上”—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一一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一每一棵水稻 都是手插的一一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 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 种颜色是鹅黄—一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 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 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 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 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 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 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 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 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 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 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没有追 求”绝对化,是对文本的误读。从第二自然段论述其特征的种种表述来看,不是 完全“没有追求”,而是不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 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 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 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 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 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 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 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 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 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 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 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 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 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 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 “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 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 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 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 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 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 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 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 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 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 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 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 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 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 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
鹅黄的汪洋—一淡绿的汪洋一一翠绿的汪洋—一乌青的汪洋一一青紫的汪洋 斑驳的汪洋—一淡黄的汪洋一一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 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 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一一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 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 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 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 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 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 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 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 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 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 动生活作铺 B.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 首的艰辛。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 妙的声音。 D.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 感染力的使命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6.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4.B5.(1)“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 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的成分。。 (2)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它亘古不变,不会出错;但这 逻辑也有可能由于天灾或人祸的因素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 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 6.(1)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抒情。文章借“悲壮”“寂寥”“泪流满 面”等词语较为直接地表达作者对大地、对农民的深挚情感 (2)精选意象营造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作者挑选“孤岛”“沙漠”“汪 洋”“泥土”“指纹”等形象组成具有抒情诗意味的意境以委婉含蓄地抒情 (3)多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强化情感。第②段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 艰辛”第④段三个连续的“‘一棵一棵’地”及第⑥段“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
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 ——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 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 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 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 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 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 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 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 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 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 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 言的故乡。 ⑧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 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 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 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比作“孤岛”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 动生活作铺 B. 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 首的艰辛。 C. 作者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 妙的声音。 D. 文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 感染力的使命。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2)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6. 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4. B 5. (1)“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 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的成分。。 (2)万物生死枯荣的自然规律便是大地的逻辑,它亘古不变,不会出错;但这 一逻辑也有可能由于天灾或人祸的因素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 村生活的不变与无常。 6. (1)多处使用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抒情。文章借“悲壮”“寂寥”“泪流满 面”等词语较为直接地表达作者对大地、对农民的深挚情感。 (2)精选意象营造具有抒情意味的意境。作者挑选“孤岛”“沙漠”“汪 洋”“泥土”“指纹”等形象组成具有抒情诗意味的意境以委婉含蓄地抒情。 (3)多用反复、排比修辞手法强化情感。第②段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 艰辛”第④段三个连续的“‘一棵一棵’地”及第⑥段“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
穗,流水在浇灌”分别使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使作者对农民及土地的情感显得更 为浓烈。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 B项,“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表述有误,应该是插叙。补叙,是 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而此处 是插入父子间的生活往事。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 是考査句子的含义。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圈出关键词,“在我的老家,鹅黄实 在是悲壮的”,关键词是“鹅黄”“悲壮”;“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 免出错”,这句话应分析前后两个句子各自的含义。然后回归文本,第一句话源 自文章第四段,且在第四段的结尾,前面说“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一一那 是新秧苗的颜色”,可见“鹅黄”是指新秧苗的颜色,遍地的新秧苗构成了一幅 壮观的画面,“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 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这解释了“悲壮”的内涵,这些新秧苗农民 棵一棵栽入泥土,蕴含着农民的艰辛,这就有了悲壮的意味。第二句话源自第 五段,前面说“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 的逻辑”,既然是大地的逻辑,自然不会出错,这就解释第一分句的内涵 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大自然的逻辑也会 有“出错”的时候,天灾人祸的因素导致的青黄不接就是例证,这两句突出了生 活的一成不变和变化无常。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 加以分析”,这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设题,且题干给出方向,“抒情色彩”。首先 要明确抒情的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等。从文中来看,先找出直接抒情的内容,如第四段“在我的老家,鹅 黄实在是悲壮的”,第五段“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 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第九段“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这些句子 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大地、对农民的深挚的情感。然后圈出文中涉及到的意象,如 第一段中“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同时文章多处使用修辞来表达情感 点睛:解答语言类的题目,可以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 词、拟声词、叠音词。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 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从手法的 使用角度:某种修辞手法、某种表现手法。从语言的整体风格。从人称使用角度, 答题步骤: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 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 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比如本题中,题干已经指明方向,“抒 情色彩”,故考生应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来答题;先理解文章整体的情感倾向,然 后到文中找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再圈出借助手法表达情感的语句,最后进行 分析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穗,流水在浇灌”分别使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使作者对农民及土地的情感显得更 为浓烈。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 B 项,“文章第③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表述有误,应该是插叙。补叙,是 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而此处 是插入父子间的生活往事。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 是考查句子的含义。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圈出关键词,“在我的老家,鹅黄实 在是悲壮的”,关键词是“鹅黄”“悲壮”;“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 免出错”,这句话应分析前后两个句子各自的含义。然后回归文本,第一句话源 自文章第四段,且在第四段的结尾,前面说“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 是新秧苗的颜色”,可见“鹅黄”是指新秧苗的颜色,遍地的新秧苗构成了一幅 壮观的画面,“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 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这解释了“悲壮”的内涵,这些新秧苗农民 一棵一棵栽入泥土,蕴含着农民的艰辛,这就有了悲壮的意味。第二句话源自第 五段,前面说“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 的逻辑”,既然是大地的逻辑,自然不会出错,这就解释第一分句的内涵;“一 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大自然的逻辑也会 有“出错”的时候,天灾人祸的因素导致的青黄不接就是例证,这两句突出了生 活的一成不变和变化无常。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 加以分析”,这是针对文章的语言设题,且题干给出方向,“抒情色彩”。首先 要明确抒情的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等。从文中来看,先找出直接抒情的内容,如第四段“在我的老家,鹅 黄实在是悲壮的”,第五段“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 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第九段“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这些句子 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大地、对农民的深挚的情感。然后圈出文中涉及到的意象,如 第一段中“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同时文章多处使用修辞来表达情感。 点睛:解答语言类的题目,可以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 词、拟声词、叠音词。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 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从手法的 使用角度:某种修辞手法、某种表现手法。从语言的整体风格。从人称使用角度。 答题步骤: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 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 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比如本题中,题干已经指明方向,“抒 情色彩”,故考生应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来答题;先理解文章整体的情感倾向,然 后到文中找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再圈出借助手法表达情感的语句,最后进行 分析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