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积累与运用(28分)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春华秋实 周而复始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1)各具风韵(2)风餐露宿(3)美不盛收 (4)因地治宜 3.在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李娜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冠,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喜悦与 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分) 呼朋引伴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抑扬顿挫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 用了插叙手法。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主要是为了 告诉人们要识破骗子的阴谋诡计 C.“城春草木深”中的“城”指长安城,“留取丹心照汘青”中的“汗青”特指史册。 D.《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出师表》中又为后主刘禅提出 以“亲贤远小”为核心的三条建议。 6.默写填空。(10分). (1)风烟俱净, 从流飘荡, 吴均《与朱元 思书》) (2)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 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大连市 2011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 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 分) 春华秋实 周而复始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4 分) (1)各具风韵. (2)风餐露宿. (3)美不盛收 (4)因地治宜 3.在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 分) 李娜在 2011 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冠,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喜悦与 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 分) 呼朋引伴 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 抑扬顿挫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 用了插叙手法。 B.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主要是为了 告诉人们要识破骗子的阴谋诡计。 C.“城春草木深”中的“城”指长安城,“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特指史册。 D.《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出师表》中又为后主刘禅提出 了 以“亲贤远小”为核心的三条建议。 。 6.默写填空。(10 分). (1)风烟俱净, 。从流飘荡, 。 (吴均《与朱元 思书》) (2) ,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 的怀恋。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论语>十则》中提倡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处世之道是 (5)古诗苑漫步,同学们吟诵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吟诵辛弃疾 ”,感受古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用《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句子回答) 7.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骆驼祥子》人物经历主题 ①三起三落(任举两例) ②主题: 名著人物事件 人物作为性格 武松|施恩快活林酒店被③ 《水浒》 霸占 宋江梁山泊主事 忠心 二、古诗文阅读(6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 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 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吴广素爱人 (2)以激怒其众 (3)从民欲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 < 论 语 > 十则》中提倡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 的处世之道是 “ , 。” (5)古诗苑漫步,同学们吟诵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吟诵辛弃疾 的“ , ”,感受古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 (用《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句子回答) 7.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 分) (1)提示词:《骆驼祥子》 人物经历 主题 ①三起三落(任举两例): ②主题: (2) 名著 人物 事件 人物作为 性格 《水浒》 武松 施恩快活林酒店被 霸占 ③ ④ 宋江 梁山泊主事 ⑤ 忠心 二、古诗文阅读(l 6 分)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 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 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 分) (1)吴广素.爱人 (2)以.激怒其众 (3) 从.民欲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 攻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 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冋之。”既而辽以问羽,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 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賈公知 甚必去熏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貴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 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三)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5.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 分) (二)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 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 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 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 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 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 分) 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 分) (三)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5.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花开半时偏妍》,完成16-19题。(14分)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 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 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 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虛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乜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 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 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 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 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 但妙就妙在通过虛岀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 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 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 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夭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氽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 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 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 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三、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花开半时偏妍》,完成 16—19 题。(14 分)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 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 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 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 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 ....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 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 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 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 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 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 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 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 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 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 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 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 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16.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 答。(4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 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 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正、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二)阅读《回家去问妈妈》,完成20-24题。(22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璧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 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 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 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 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給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 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給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 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 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 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 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亲默默地关,就像手 精的煮人不厌其烦地打魔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 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
16.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 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 答。(4 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 分)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 ....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相 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 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正、反面事例均可,30 字以内)(4 分) (二)阅读《回家去问妈妈》,完成 20-24 题。(22 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 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 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 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 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 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 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 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 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 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 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 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