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整形修剪 果树在一年或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如生长与结果、生长结果与衰 老更新、地上与地下、产量和质量、个体与群体等。 从树体内部代谢来看,存在着同化与异化、消耗与积累、集中与分配等矛盾。 树体外部,树体与环境(光、温、湿、通风、微域小气候等)、栽培技术之间的协调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败,整形修剪作为一项栽培技术措施, 主要承担着解决、协调这些问题的作用。但是,不能把修剪神话。修剪只是起到调节、控制、 促进的作用,修剪必须在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土肥水、病虫防治、花果管理等)基础上,因 时、因地、因材(树种、品种),合理运用,才能获得较佳效果。 整形修剪是两个概念 整形(整枝):广义的整形是根据果树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综合运用修剪 技术,把果树培养成具有丰产、稳产、优质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的树形。 狭义的整形:应用修剪技术,使果树的骨干枝和树冠形成一定结构和形状。 修剪:广义的修剪包括整形。就是整形技术,是指运用工具或以撑、拉、伤、变等手段, 控制枝条的长势、方位及数量,形成一定的形状,达到维持良好的生长与结果的相互协调。 不仅指剪枝(梢),还包括根系修剪、外科手术和化控技术等。整形与修剪是不可分的。 狭义的修剪是指剪枝。 第一节 整形修剪的历史和发展 整形修剪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 需求的变化而革新。一种好的整形技术和树形的评价,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研究果树 整形修剪的历史和发展,对于掌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是世界近代和现代果树发展中心。自古代至17世纪中期,一般不进行人为的整形 修剪,树形为放任自然形,此期栽培技术落后,社会对果品需求量少,果品产量低、品质差。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庭院美化的需要,果树强化作形, 把树冠强制性的修整成立体的几何形状。主要是追求观赏价值。此类整形虽美观细致,能获 得果大质优的果品,但产量低、需支架和有技术的劳动力,成本高,不适于大面积生产。 19世纪末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储运加工的兴起,果树生产 趋向于商品化,逐步实现良种区域化,果树跨出了庭院和城区,出现大规模经济栽培,要求 提高效率,因此发展为管理省工、容易的人工自然形,如自然开心形、自然圆头形、疏散分 层形等。在修剪方法上改短截修剪制度为疏删修剪制度。该阶段栽培密度小,乔化大冠稀植
第七章 整形修剪 果树在一年或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如生长与结果、生长结果与衰 老更新、地上与地下、产量和质量、个体与群体等。 从树体内部代谢来看,存在着同化与异化、消耗与积累、集中与分配等矛盾。 树体外部,树体与环境(光、温、湿、通风、微域小气候等)、栽培技术之间的协调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栽培的成败,整形修剪作为一项栽培技术措施, 主要承担着解决、协调这些问题的作用。但是,不能把修剪神话。修剪只是起到调节、控制、 促进的作用,修剪必须在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土肥水、病虫防治、花果管理等)基础上,因 时、因地、因材(树种、品种),合理运用,才能获得较佳效果。 整形修剪是两个概念 整形(整枝):广义的整形是根据果树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综合运用修剪 技术,把果树培养成具有丰产、稳产、优质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的树形。 狭义的整形:应用修剪技术,使果树的骨干枝和树冠形成一定结构和形状。 修剪:广义的修剪包括整形。就是整形技术,是指运用工具或以撑、拉、伤、变等手段, 控制枝条的长势、方位及数量,形成一定的形状,达到维持良好的生长与结果的相互协调。 不仅指剪枝(梢),还包括根系修剪、外科手术和化控技术等。整形与修剪是不可分的。 狭义的修剪是指剪枝。 第一节 整形修剪的历史和发展 整形修剪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 需求的变化而革新。一种好的整形技术和树形的评价,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研究果树 整形修剪的历史和发展,对于掌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是世界近代和现代果树发展中心。自古代至17世纪中期,一般不进行人为的整形 修剪,树形为放任自然形,此期栽培技术落后,社会对果品需求量少,果品产量低、品质差。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庭院美化的需要,果树强化作形, 把树冠强制性的修整成立体的几何形状。主要是追求观赏价值。此类整形虽美观细致,能获 得果大质优的果品,但产量低、需支架和有技术的劳动力,成本高,不适于大面积生产。 19世纪末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储运加工的兴起,果树生产 趋向于商品化,逐步实现良种区域化,果树跨出了庭院和城区,出现大规模经济栽培,要求 提高效率,因此发展为管理省工、容易的人工自然形,如自然开心形、自然圆头形、疏散分 层形等。在修剪方法上改短截修剪制度为疏删修剪制度。该阶段栽培密度小,乔化大冠稀植
内堂无效空间大,管理较费工,结果晚、早期土地、光能利用率低。 20世纪30~40年代后,世界人口、土地、劳动力的矛盾加剧,栽培成本和市场要 求的提高有求结果早、产量高,更新快,发展为矮化密植集约化栽培。随着矮化砧木、短枝 矮化品种的选出,推动了集约化的发展,矮化密植成为果树栽培的重大变革和生产现代化的 标志。果树修剪也发生重大变化 树形由大 小,高 矮,圆 扁,胖 瘦。 结构个体 群体。 骨干枝多 少。 分枝级次减少。 修剪时期以冬剪为主 四季修剪。 修剪技术细致 简化。 手段由手工 机械、化学。 方法由剪枝为主 综合方法。 我国古代果树整形技术简单,一般多为自然形,19世纪后期,从欧美、引进苹果、西 洋梨,整形技术也相应引入,总体落后于欧美。 如 20 世纪 30 年代前也强调人工造形。30 年代后逐步转向人工自然形。如主干疏层形, 自然开心形,三挺身形等。70 年代后期提出了中干小冠形,二层开心形等,80 年代中后期 提出了纺缍形,园柱形等,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在整形修剪的几个阶段 也走了很多弯路,以苹果为例。 60、70、年代前是乔化大冠稀植。70 年代后学国外搞密植但缺乏矮化砧木,矮化品种, 结果密栽不能密管,80 年代进行大树改造。 80 年代进行大树改造的同时,提出乔砧密植小冠形,或二层开心形。出现过密。90 年 代后期又进行幼树改造。 80 年代后期逐步推广纺缍形等树形,使整形修剪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老技术人员不放弃旧技术,对于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
内堂无效空间大,管理较费工,结果晚、早期土地、光能利用率低。 20世纪30~40年代后,世界人口、土地、劳动力的矛盾加剧,栽培成本和市场要 求的提高有求结果早、产量高,更新快,发展为矮化密植集约化栽培。随着矮化砧木、短枝 矮化品种的选出,推动了集约化的发展,矮化密植成为果树栽培的重大变革和生产现代化的 标志。果树修剪也发生重大变化 树形由大 小,高 矮,圆 扁,胖 瘦。 结构个体 群体。 骨干枝多 少。 分枝级次减少。 修剪时期以冬剪为主 四季修剪。 修剪技术细致 简化。 手段由手工 机械、化学。 方法由剪枝为主 综合方法。 我国古代果树整形技术简单,一般多为自然形,19世纪后期,从欧美、引进苹果、西 洋梨,整形技术也相应引入,总体落后于欧美。 如 20 世纪 30 年代前也强调人工造形。30 年代后逐步转向人工自然形。如主干疏层形, 自然开心形,三挺身形等。70 年代后期提出了中干小冠形,二层开心形等,80 年代中后期 提出了纺缍形,园柱形等,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在整形修剪的几个阶段 也走了很多弯路,以苹果为例。 60、70、年代前是乔化大冠稀植。70 年代后学国外搞密植但缺乏矮化砧木,矮化品种, 结果密栽不能密管,80 年代进行大树改造。 80 年代进行大树改造的同时,提出乔砧密植小冠形,或二层开心形。出现过密。90 年 代后期又进行幼树改造。 80 年代后期逐步推广纺缍形等树形,使整形修剪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老技术人员不放弃旧技术,对于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
第二节 整形 果树整形修剪的目的是培养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结构也就是组成及组成部 分之间的配置关系及所表现的生产能力。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广大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认为“没有不丰产的树形,只有不丰产的结构”,说明整什麽样的树形,只要结构合理,就 能丰产。烟台地区的果农认为丰产果园的基本条件必须是“树满园,枝满冠”,形象的描述 了丰产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的特征,说明了丰产结构必须有充足的枝量,这是丰产的基础。 一、群体结构 整形修剪不仅是对个体的整形,还包括对群体结构的调整和配置。 群体由个体组成,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随着果树矮化密植程度的提高,群体特性 更加重要。 (一)群体结构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栽植密度、植株整齐度、覆盖率、亩冠积、叶面积系数、亩枝量、枝类组成、 花枝率、确形角等
第二节 整形 果树整形修剪的目的是培养丰产优质的树体结构和群体结构,结构也就是组成及组成部 分之间的配置关系及所表现的生产能力。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广大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认为“没有不丰产的树形,只有不丰产的结构”,说明整什麽样的树形,只要结构合理,就 能丰产。烟台地区的果农认为丰产果园的基本条件必须是“树满园,枝满冠”,形象的描述 了丰产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的特征,说明了丰产结构必须有充足的枝量,这是丰产的基础。 一、群体结构 整形修剪不仅是对个体的整形,还包括对群体结构的调整和配置。 群体由个体组成,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随着果树矮化密植程度的提高,群体特性 更加重要。 (一)群体结构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栽植密度、植株整齐度、覆盖率、亩冠积、叶面积系数、亩枝量、枝类组成、 花枝率、确形角等
果树群体构成要素相关简图(辛培刚 1993) (二)群体结构分析 各个构成要素对群体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我们不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这里只 分析群体结构的最终效果,已明确合理群体结构应具备的特征。 1.群体结构的形成动态 群体结构随着生命周期和年龄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合理的动态有利于发挥最大 的生产效能。 从生命周期来看,幼龄果园植株间隙大,光能利用率低,一般生长较旺,不易结果,此 期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轻剪、多留枝,迅速扩大树冠,增加枝量、覆盖率和叶面积系数,促进 枝类转化,迅速建成丰产的群体结构 成龄阶段重点是精细修剪,稳定结构,控制树高、冠径,保证行间适当的间隔和合理的 覆盖率,稳定枝类组成和花果留量,适时更新,维持较长的盛果期年限。 从年周期来看,落叶果树在一年内随着叶片的增长和脱落,群体结构发生变化。从春到 秋,随着枝梢和叶片的生长,叶幕形成,果树群体的截光量加大。 据 Faust(1984)对美国一个苹果园的研究,苹果优质生产的截光量 60%左右为宜。 由此可见,叶幕形成越早越好,当叶幕达到最佳效果以后,要加强夏剪,调节光照,保 持叶幕稳定。 叶幕形成与中短枝比例和停止生长的早晚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合理修剪,增加中短枝 比例,促进营养积累和中短枝提早停长,意义重大。 叶系指标 树体性状 枝梢指标 覆盖率 透光率 叶面积系 数 树冠体积 树势长势 栽植密度 梢头距 枝类组成 枝量
果树群体构成要素相关简图(辛培刚 1993) (二)群体结构分析 各个构成要素对群体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我们不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这里只 分析群体结构的最终效果,已明确合理群体结构应具备的特征。 1.群体结构的形成动态 群体结构随着生命周期和年龄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合理的动态有利于发挥最大 的生产效能。 从生命周期来看,幼龄果园植株间隙大,光能利用率低,一般生长较旺,不易结果,此 期修剪的主要目的是轻剪、多留枝,迅速扩大树冠,增加枝量、覆盖率和叶面积系数,促进 枝类转化,迅速建成丰产的群体结构 成龄阶段重点是精细修剪,稳定结构,控制树高、冠径,保证行间适当的间隔和合理的 覆盖率,稳定枝类组成和花果留量,适时更新,维持较长的盛果期年限。 从年周期来看,落叶果树在一年内随着叶片的增长和脱落,群体结构发生变化。从春到 秋,随着枝梢和叶片的生长,叶幕形成,果树群体的截光量加大。 据 Faust(1984)对美国一个苹果园的研究,苹果优质生产的截光量 60%左右为宜。 由此可见,叶幕形成越早越好,当叶幕达到最佳效果以后,要加强夏剪,调节光照,保 持叶幕稳定。 叶幕形成与中短枝比例和停止生长的早晚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合理修剪,增加中短枝 比例,促进营养积累和中短枝提早停长,意义重大。 叶系指标 树体性状 枝梢指标 覆盖率 透光率 叶面积系 数 树冠体积 树势长势 栽植密度 梢头距 枝类组成 枝量
2.营养面积利用率(树冠覆盖率) 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营养面积(栽培面积)之比。 适宜的营养面积利用率是丰产、优质的基础。但是过高,相邻植株互相遮阴,通风透光 不良,降低产量和品质。 于绍夫等(1991)研究表明,无病毒乔纳金/M26 密植园,利用率 25.9%时,亩产可达 1064.26kg,同时指出 75%左右是适宜指标。 久米靖穗在日本秋田县南部,调查了红富士营养面积利用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利用率 62.3%,夏季行间枝头间距 1.5m 时,光线能透射到树冠下部,树冠下部大果比 例高,花青素含量为上部果实的 70%;2~3 年生枝顶芽横径 0.36~0.45cm 的占 53%。 利用率 70.7%,枝头间距 0.8 米时,有较多光线透射,大果率也较高,花青素为上部的 71%。 85.4%,枝头间距 0.5m 时,透射光线为全日照的 10~15%,下部大果比例低,花青素为 上部的 57%,顶芽饱满度差,横径在 0.31~0.40cm 之间的占 54%。 认为,生产优质、着色、风味佳的红富士苹果,营养面积利用率最宜为 60%左右,透 光空间应达到 40%左右。 张宗坤等(1991)在烟台的研究红富士苹果营养面积利用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营养面积利用率 枝头间距 直射光透射率 ;固形物% 着色指数 64.1 1.25 29.4 15.1 75.4 74.1 0.86 18.3 14.9 68.4 87.5 0.39 9.8 13.6 55.7 认为营养面积利用率 65%左右,树冠直射光透光率 30%左右,邻树枝头间距 1.2 米左右。 大面积丰产示范研究结果认为覆盖率从 65——75%为宜。平地宜低,山地高些。 河北农业大学鸭梨课题组对优质鸭梨树相研究结果认为,覆盖率以 70-75 较为适宜。 营养面积利用率的高低与树冠间隔、邻树交接率以及确形角有关,利用率低则树冠间隔 月份 截光量 4 月 18% 5 月 35% 6 月 61% 7 月 69%
2.营养面积利用率(树冠覆盖率) 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营养面积(栽培面积)之比。 适宜的营养面积利用率是丰产、优质的基础。但是过高,相邻植株互相遮阴,通风透光 不良,降低产量和品质。 于绍夫等(1991)研究表明,无病毒乔纳金/M26 密植园,利用率 25.9%时,亩产可达 1064.26kg,同时指出 75%左右是适宜指标。 久米靖穗在日本秋田县南部,调查了红富士营养面积利用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利用率 62.3%,夏季行间枝头间距 1.5m 时,光线能透射到树冠下部,树冠下部大果比 例高,花青素含量为上部果实的 70%;2~3 年生枝顶芽横径 0.36~0.45cm 的占 53%。 利用率 70.7%,枝头间距 0.8 米时,有较多光线透射,大果率也较高,花青素为上部的 71%。 85.4%,枝头间距 0.5m 时,透射光线为全日照的 10~15%,下部大果比例低,花青素为 上部的 57%,顶芽饱满度差,横径在 0.31~0.40cm 之间的占 54%。 认为,生产优质、着色、风味佳的红富士苹果,营养面积利用率最宜为 60%左右,透 光空间应达到 40%左右。 张宗坤等(1991)在烟台的研究红富士苹果营养面积利用率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营养面积利用率 枝头间距 直射光透射率 ;固形物% 着色指数 64.1 1.25 29.4 15.1 75.4 74.1 0.86 18.3 14.9 68.4 87.5 0.39 9.8 13.6 55.7 认为营养面积利用率 65%左右,树冠直射光透光率 30%左右,邻树枝头间距 1.2 米左右。 大面积丰产示范研究结果认为覆盖率从 65——75%为宜。平地宜低,山地高些。 河北农业大学鸭梨课题组对优质鸭梨树相研究结果认为,覆盖率以 70-75 较为适宜。 营养面积利用率的高低与树冠间隔、邻树交接率以及确形角有关,利用率低则树冠间隔 月份 截光量 4 月 18% 5 月 35% 6 月 61% 7 月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