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包括土壤、 肥料、植物及农产品分析的《土壤农化分析实验》,作为广大农业科 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实验教材或工具 书。考虑到分析条件等原因,书中有时在同一分析项目中并列了几个 方法,可根据分析项目和要求等选择应用。 本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土壤分析主要为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 酸碱度的分析,由崔德杰、王维华、张晓晟编写。肥料分析主要为有 机肥料、单质化学肥料及复合肥有效成分的分析,由隋方功编写。植 物分析主要为植物营养诊断、植物体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由李 俊良编 写。农产品分析主要为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糖分、淀粉、粗纤 维、粗脂肪、Vc 及氨基酸等的分析,由刘树堂、孟祥霞编写。全书 由隋方功、李俊良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 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编者 于莱阳农学院 修 订 说 明 本书是在《土壤肥料、植物及农产品分析》经七年试用后修订而 成。主要修订人员为孟祥霞、王维华,最后由隋方功统一定稿,书中 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希望使用者批评指正。 修 订 者 2004 年 2 月于莱阳农学院
前 言 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包括土壤、 肥料、植物及农产品分析的《土壤农化分析实验》,作为广大农业科 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实验教材或工具 书。考虑到分析条件等原因,书中有时在同一分析项目中并列了几个 方法,可根据分析项目和要求等选择应用。 本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土壤分析主要为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 酸碱度的分析,由崔德杰、王维华、张晓晟编写。肥料分析主要为有 机肥料、单质化学肥料及复合肥有效成分的分析,由隋方功编写。植 物分析主要为植物营养诊断、植物体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由李 俊良编 写。农产品分析主要为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糖分、淀粉、粗纤 维、粗脂肪、Vc 及氨基酸等的分析,由刘树堂、孟祥霞编写。全书 由隋方功、李俊良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 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编者 于莱阳农学院 修 订 说 明 本书是在《土壤肥料、植物及农产品分析》经七年试用后修订而 成。主要修订人员为孟祥霞、王维华,最后由隋方功统一定稿,书中 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希望使用者批评指正。 修 订 者 2004 年 2 月于莱阳农学院
目 录 第一篇土壤分析.8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8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8 1—1.2 土壤样品的处理.9 1—2 土壤水分的测定. .10 1—2.1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10 1—2.2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0 1—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1 1—4 土壤中氮的测定. .13 1—4.1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13 1—4.2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14 1—5 土壤中磷的测定. .15 1—5.1 土壤全磷的测定.15 1—5.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17 1—6 土壤钾素的测定.18 1—6.1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18 1—6.2 土壤全钾量的测定.18 1—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19 1—8 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21 1—8.1 待测液的制备.21 1—8.2 水溶性盐分总量的测定.21 1—8.3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21 1—8.4 氯离子的测定.22 1—8.5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22 1—8.6 钙和镁离子的测定.23 1—8.7 钠和钾离子的测定.24 1—9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25 1—9.1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25 1—9.2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25 1—9.3 土壤中铜、锌、锰、铁的测定.27 1—10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27 1—10.1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27 1—10.2 电位测定法.28 1—11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28 1—11.1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28 1—11.2 土壤孔度的测定.29 第二篇 肥料分析.31 2—1 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2—1.1 化学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2—1.2 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目 录 第一篇土壤分析.8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8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8 1—1.2 土壤样品的处理.9 1—2 土壤水分的测定. .10 1—2.1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10 1—2.2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0 1—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1 1—4 土壤中氮的测定. .13 1—4.1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13 1—4.2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14 1—5 土壤中磷的测定. .15 1—5.1 土壤全磷的测定.15 1—5.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17 1—6 土壤钾素的测定.18 1—6.1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18 1—6.2 土壤全钾量的测定.18 1—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19 1—8 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21 1—8.1 待测液的制备.21 1—8.2 水溶性盐分总量的测定.21 1—8.3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21 1—8.4 氯离子的测定.22 1—8.5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22 1—8.6 钙和镁离子的测定.23 1—8.7 钠和钾离子的测定.24 1—9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25 1—9.1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25 1—9.2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25 1—9.3 土壤中铜、锌、锰、铁的测定.27 1—10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27 1—10.1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27 1—10.2 电位测定法.28 1—11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28 1—11.1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28 1—11.2 土壤孔度的测定.29 第二篇 肥料分析.31 2—1 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2—1.1 化学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2—1.2 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1
2—2 肥料含水量的测定.31 2—2.1 常见化肥中含水量的测定.31 2—2.2 有机肥料中含水量的测定.29 2—3 氮素化肥分析.32 2—3.1 氮素化肥总氮量的测定.32 2—3.2 氮素化肥中铵态氮的测定.33 2—3.3 氮素化肥中硝态氮的测定.33 2—3.4 尿素中氮的测定.34 2—4 磷素化肥分析.34 2—4.1 磷素化肥全磷量的测定.34 2—4.2 过磷酸钙中游离酸的测定.35 2—4.3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36 2—4.4 碱性热制磷肥有效磷的测定.36 2—4.5 磷矿粉中全磷量的测定.37 2—4.6 磷矿粉中有效磷的测定.37 2—5 钾素化学肥料全钾量分析.37 2—6 复合肥料的分析.38 2—7 有机肥料的分析.38 2-7.1 有机肥料全氮量的测定(铁锌粉还原法).38 第三篇 植物分析.40 3—1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40 3—1.1 植物样品的采集.40 3—1.2 植物组织样品的制备与保存.41 3—1.3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样品的制备与保存.41 3—2 植物营养诊断.41 3—2.1 植株汁液和浸提液的制备.41 3—2.2 试剂配制.42 3—2.3 植物组织中硝态氮的测定.42 3—2.4 植物组织中磷的测定.43 3—2.5 植物组织中钾的测定.44 3—3 植物水分的测定.45 3—3.1 风干植物样品水分的测定.45 3—3.2 新鲜植物样品水分的测定.45 3—4 植物粗灰分的测定.46 3—5 植物常量元素的分析.47 3—5.1 植物全氮、磷、钾的测定.47 3—5.1.1 植物样品的消煮.47 3—5.1.2 植物全氮的测定.48 3—5.1.3 植物全磷的测定.48 3—5.1.4 植物全钾的测定.49 3—5.2 植物全钙、镁的测定.50 3—6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51 3—6.1 植物硼的测定.52 3—6.2 植物钼的测定.53 3—6.3 植物铁、锰、铜、锌的测定.53 3—7 植物全碳的测定.54 第四篇 农产品分析.55 4—1 农产品样品的采取制备与保存.55 4—1.1 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贮存.55 4—1.2 水果蔬菜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贮存.55 4—2 水分的测定(植物产品).56
2—2 肥料含水量的测定.31 2—2.1 常见化肥中含水量的测定.31 2—2.2 有机肥料中含水量的测定.29 2—3 氮素化肥分析.32 2—3.1 氮素化肥总氮量的测定.32 2—3.2 氮素化肥中铵态氮的测定.33 2—3.3 氮素化肥中硝态氮的测定.33 2—3.4 尿素中氮的测定.34 2—4 磷素化肥分析.34 2—4.1 磷素化肥全磷量的测定.34 2—4.2 过磷酸钙中游离酸的测定.35 2—4.3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36 2—4.4 碱性热制磷肥有效磷的测定.36 2—4.5 磷矿粉中全磷量的测定.37 2—4.6 磷矿粉中有效磷的测定.37 2—5 钾素化学肥料全钾量分析.37 2—6 复合肥料的分析.38 2—7 有机肥料的分析.38 2-7.1 有机肥料全氮量的测定(铁锌粉还原法).38 第三篇 植物分析.40 3—1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40 3—1.1 植物样品的采集.40 3—1.2 植物组织样品的制备与保存.41 3—1.3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样品的制备与保存.41 3—2 植物营养诊断.41 3—2.1 植株汁液和浸提液的制备.41 3—2.2 试剂配制.42 3—2.3 植物组织中硝态氮的测定.42 3—2.4 植物组织中磷的测定.43 3—2.5 植物组织中钾的测定.44 3—3 植物水分的测定.45 3—3.1 风干植物样品水分的测定.45 3—3.2 新鲜植物样品水分的测定.45 3—4 植物粗灰分的测定.46 3—5 植物常量元素的分析.47 3—5.1 植物全氮、磷、钾的测定.47 3—5.1.1 植物样品的消煮.47 3—5.1.2 植物全氮的测定.48 3—5.1.3 植物全磷的测定.48 3—5.1.4 植物全钾的测定.49 3—5.2 植物全钙、镁的测定.50 3—6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51 3—6.1 植物硼的测定.52 3—6.2 植物钼的测定.53 3—6.3 植物铁、锰、铜、锌的测定.53 3—7 植物全碳的测定.54 第四篇 农产品分析.55 4—1 农产品样品的采取制备与保存.55 4—1.1 籽粒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贮存.55 4—1.2 水果蔬菜样品的采集、制备与贮存.55 4—2 水分的测定(植物产品).56
4—3 蛋白质的分析.58 4—3.1 开氏法测定粗蛋白质.58 4—3.2 铜盐沉淀法测纯蛋白质.59 4—4 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60 4—4.1 糖分的分析.60 4—4.1.1 果蔬含糖量的测定.61 4—4.1.2 作物可溶性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62 4—4.2 淀粉的测定.64 4—4.2.1 谷物中淀粉的测定(酸水解法).64 4—4.2.2 酶水解法.65 4—4.3 植物中粗纤维的测定(酸碱洗涤重量法).66 4—5 植物中粗脂肪的测定.67 4—5.1 油重法.67 4—5.2 残余法.68 4—6 植物中维生素 C 的测定 (2%草酸浸提—2,6—二氯靛酚滴定法).70 4—7 农产品酸度测定(滴定法).72 4—7.1 总酸度测定(滴定法).73 4—8 农产品氨基酸的测定.74 4—8.1 单指示剂甲醛滴定法.75 4—8.2 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75 4—8.3 茚三酮比色法.76 4—9 果品硬度的测定.77 4—10 果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折射仪法).77 附录 A.79 第一篇 土壤分析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 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 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 处理方法。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 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
4—3 蛋白质的分析.58 4—3.1 开氏法测定粗蛋白质.58 4—3.2 铜盐沉淀法测纯蛋白质.59 4—4 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60 4—4.1 糖分的分析.60 4—4.1.1 果蔬含糖量的测定.61 4—4.1.2 作物可溶性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62 4—4.2 淀粉的测定.64 4—4.2.1 谷物中淀粉的测定(酸水解法).64 4—4.2.2 酶水解法.65 4—4.3 植物中粗纤维的测定(酸碱洗涤重量法).66 4—5 植物中粗脂肪的测定.67 4—5.1 油重法.67 4—5.2 残余法.68 4—6 植物中维生素 C 的测定 (2%草酸浸提—2,6—二氯靛酚滴定法).70 4—7 农产品酸度测定(滴定法).72 4—7.1 总酸度测定(滴定法).73 4—8 农产品氨基酸的测定.74 4—8.1 单指示剂甲醛滴定法.75 4—8.2 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75 4—8.3 茚三酮比色法.76 4—9 果品硬度的测定.77 4—10 果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折射仪法).77 附录 A.79 第一篇 土壤分析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 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 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 处理方法。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 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 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 相互比较。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 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一般每层采样 1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在 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 部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 可从地表起每 10cm 或 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 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 20cm 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 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在同一采样单 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一般采样区的 面积小于 10 亩时,可取 5 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 10—40 亩时,可取 5—15 个点的土壤混 合;面积大于 40 亩时,可取 15—20 个点的土壤混合。在丘陵山区,一般 5—10 亩可采一个 混合样品。在平原地区,一般 30—50 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 对角线取样法(图 1):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棋盘式取样法(图 2):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但地力不均匀的地块。 之字形取样法(图 3):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 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保留 1kg 左右的土 壤即可。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然后划对角线分成四 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 到所需数量为止。 取土样 1kg 装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 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 × × × × 图 1 图 2 × × × × × × × × × × × × × × × ×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 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 相互比较。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 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 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一般每层采样 1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在 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 部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 可从地表起每 10cm 或 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 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 20cm 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 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在同一采样单 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一般采样区的 面积小于 10 亩时,可取 5 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 10—40 亩时,可取 5—15 个点的土壤混 合;面积大于 40 亩时,可取 15—20 个点的土壤混合。在丘陵山区,一般 5—10 亩可采一个 混合样品。在平原地区,一般 30—50 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 对角线取样法(图 1):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棋盘式取样法(图 2):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但地力不均匀的地块。 之字形取样法(图 3):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 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保留 1kg 左右的土 壤即可。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然后划对角线分成四 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 到所需数量为止。 取土样 1kg 装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 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 × × × × 图 1 图 2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