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断层上盘位正断层组合 ◇(二)伸展构造模式 据伸展构造形成时的应力状态 纯剪-地堑、裂谷 单剪-巨型剥离断层+上盘阶梯断层 ●据地壳结构的模式 三个构造层次 ◆表层次:各种正断层组合 ◆中层次:韧性带、My1带、塑性伸展构造一塑性变形为主 ◆深层次:地壳深部伸展性塑性流变,常有花岗岩和基性 岩墙群 伸展构造外来系统(马杏垣) ◆——大型正断层以上部分(据华东中新生代伸展结构) ◆各种正断层(正、反向阶梯状、地堑、地垒) ◆旋转、垂向变薄、横向拉长(136),深层次为韧性流 动和岩墙群 据断层活动方式(动力学机制)分类—沃尼克(BW wernicke)二类三型模式 (Tab13-1) 旋转伸展
剥离断层上盘位正断层组合 ❖ (二)伸展构造模式 ⚫ 据伸展构造形成时的应力状态 纯剪-地堑、裂谷 单剪-巨型剥离断层+上盘阶梯断层 ⚫ 据地壳结构的模式 三个构造层次 ◆ 表层次:各种正断层组合 ⧫ 中层次:韧性带、My1带、塑性伸展构造-塑性变形为主 ◆ 深层次:地壳深部伸展性塑性流变,常有花岗岩和基性 岩墙群 伸展构造外来系统(马杏垣) ◆ ——大型正断层以上部分(据华东中新生代伸展结构) ◆ 各种正断层(正、反向阶梯状、地堑、地垒) ◆ 旋转、垂向变薄、横向拉长(13-6),深层次为韧性流 动和岩墙群 ⚫ 据断层活动方式(动力学机制)分类——沃尼克(B.W ernicke)二类三型模式 (Tab13-1) 旋转伸展
平面状断层伸展系统,断层、岩层均旋转,断块发生伸 展 ◆若已知断层和岩层产状,可计算伸展量(Fjg13 8,13-9) 伸展百分率(%)=(x-1)×100 Sim(+0)-1]×100 Smnφ 伸展百分率(%) ing Sm(-b~1×100 铲状断层, 无相应计算公式
◆ 平面状断层伸展系统,断层、岩层均旋转,断块发生伸 展 ◆ 若已知断层和岩层产状,可计算伸展量(Fig 13- 8,13-9) 伸展百分率(%)=(x-1)×100 =[ Sin Sin( + ) -1]×100 或 伸展百分率(%)= 1] ( ) [ 1 − − Sin Sin i ×100 铲状断层,―――无相应计算公式
非旋转伸展 ◆(13-11) ◆查明断层产状和几何形态(平面状或铲状),岩层产状 及变化;旋转或非旋转,在此基础上查明伸展量 令(三)剥离断层与变质核杂岩 剥离断层一 A armstrong(1972),北美盆岭区,上部年轻 地层直接覆于深变质地层之上。 ●定义:伸展构造区平缓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往往伴以变质核 杂岩体。位于基底与盖层间。 上剥离盘-浅层次正断层组合 下剥离盘- core complex ●核杂岩 古老片麻岩,穹隆状,以剥离断层为界,变质变形强烈。 顶部为糜棱岩带,厚几十米-数公里,常叠加脆性断层。a线理 鞘褶皱;L-S结构(线+My面理) 常有侵入体相伴;深部基性岩和岩墙群常见。 断层岩序列变化(由下而上) 糜棱岩 ◆碎裂岩,绿泥石化糜棱岩 ◆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碎粉岩、碎斑岩
非旋转伸展 ◆ (13-11) ◆ 查明断层产状和几何形态(平面状或铲状),岩层产状 及变化;旋转或非旋转,在此基础上查明伸展量 ❖ (三)剥离断层与变质核杂岩 ⚫ 剥离断层-Armstrong(1972),北美盆岭区,上部年轻 地层直接覆于深变质地层之上。 ⚫ 定义:伸展构造区平缓的铲状大型正断层,往往伴以变质核 杂岩体。位于基底与盖层间。 上剥离盘-浅层次正断层组合 下剥离盘-core complex ⚫ 核杂岩 古老片麻岩,穹隆状,以剥离断层为界,变质变形强烈。 顶部为糜棱岩带,厚几十米-数公里,常叠加脆性断层。a 线理; 鞘褶皱;L-S结构(线+Myl 面理) 常有侵入体相伴;深部基性岩和岩墙群常见。 断层岩序列变化(由下而上): ◆ 糜棱岩 ◆ 碎裂岩,绿泥石化糜棱岩 ◆ 掺有糜棱岩碎粒的碎粉岩、碎斑岩
◆角砾岩 剥离断层发育时间长,常与区域隆起/伸展同时,且不限于同一 层位或接触带 剥离断层带宽且厚,断层岩序列可出现穿插,叠覆 上剥离盖层中常见顺层滑脱,导致地层瑊薄,缺失 剥离断层和核杂岩确定标志 ◆糜棱岩和穹状片麻岩 ◆盖层与基底之间滑脱断层现象 ◆盖层底部地层缺失及断层岩 ◆盖层中的顺层断层表现为地层减薄、缺失、滑动破碎 剥离断层与成矿 ◆卡林型金、金属矿——内华达、亚到桑那、加州 ◆成矿机理:上剥离盘中的氧化环境低温水溶液与下剥离 盘中的还原环境高温水溶液二者在剥离断层附近交汇, 促使含矿溶沉淀。剥窝面若破碎强烈,可形成客矿空 间。如胶东片麻岩、花岗岩中的金矿、安庆月山多金属 矿 剥离断层与不整合 ◆产状一致,被强迫,可能为糜棱岩面理 ◆e.g嵩阳界面、周口店侵入体与围岩接触界面
◆ 角砾岩 剥离断层发育时间长,常与区域隆起/伸展同时,且不限于同一 层位或接触带 剥离断层带宽且厚,断层岩序列可出现穿插,叠覆 上剥离盖层中常见顺层滑脱,导致地层减薄,缺失 剥离断层和核杂岩确定标志 ◆ 糜棱岩和穹状片麻岩 ◆ 盖层与基底之间滑脱断层现象 ⧫ 盖层底部地层缺失及断层岩 ◆ 盖层中的顺层断层表现为地层减薄、缺失、滑动破碎 剥离断层与成矿 ◆ 卡林型金、金属矿——内华达、亚到桑那、加州 ◆ 成矿机理:上剥离盘中的氧化环境低温水溶液与下剥离 盘中的还原环境高温水溶液,二者在剥离断层附近交汇, 促使含矿溶液沉淀。剥离面若破碎强烈,可形成客矿空 间。如胶东片麻岩、花岗岩中的金矿、安庆月山多金属 矿 剥离断层与不整合 ◆ 产状一致,被强迫,可能为糜棱岩面理 ◆ e.g.嵩阳界面、周口店侵入体与围岩接触界面
◇(四)重力滑动构造 概念:重力作用、影响 ●(1)基本结构 下伏系统:变形相对弱,固化程度高,坚实 润滑层:软弱层,盐、粘土士、煤 ◆华南的巨厚志留系砂泥岩-区域性润滑层、岩性差异很 重要 滑面:断层面,常发育于不整合面、不同岩性之间的界面、塑性 界面 ◆主滑面、次级滑面、铲状 滑动系统-滑面以上、强变形 ◆褶皱+逆断 ◆褶皱强度渐增;斜歪→侧转→平卧;逆断发育于倒转翼 断面与轴面平行 ●(2)分带 后缘拉伸带:正断、地堑(垒)张节理、角砾岩 中部滑动带:明显定向(褶+断)滑面隐伏 前(外)缘推挤带、侧转平卧、叠瓦、滑裂岩(似混杂堆积 重力滑动构造总体结构特点 ◆后缘至前缘:拉伸→剪切→挤压
❖ (四)重力滑动构造 概念:重力作用、影响 ⚫ (1)基本结构 下伏系统:变形相对弱,固化程度高,坚实 润滑层:软弱层,盐、粘土、煤 ◆ 华南的巨厚志留系砂泥岩-区域性润滑层、岩性差异很 重要 滑面:断层面,常发育于不整合面、不同岩性之间的界面、塑性 界面 ◆ 主滑面、次级滑面、铲状 滑动系统-滑面以上、强变形 ◆ 褶皱+逆断 ◆ 褶皱强度渐增;斜歪→侧转→平卧;逆断发育于倒转翼, 断面与轴面平行 ⚫ (2)分带 后缘拉伸带:正断、地堑(垒)、张节理、角砾岩 中部滑动带:明显定向(褶+断)、滑面隐伏 前(外)缘推挤带、侧转平卧、叠瓦、滑裂岩(似混杂堆积)。 重力滑动构造总体结构特点 ◆ 后缘至前缘:拉伸→剪切→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