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矿产资源综述 1.1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 L11自然资源的定义 资源”的概念原自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 体性。近年来“资源”这个名词已广泛出现在各个研究领域。其内涵和外延已有明显变化, 不同领域各取其是。资源已包括人力及其劳动的有形和无形积累,如资金、设备、技术和知 识等等。资源概念的通用化,反映了自然与社会在某些侧面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这 种资源泛化趋势,不仅对传统的资源科学研究有所启迪,而且还寓示着可能作为横断学科的 泛资源理论的产生。广义而言,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 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之为资源。对资源科学研究而言,资源概念取其狭义 专指自然资源。《辞海》中把自然资源概括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则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 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 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可以认为:自然资源是一定时空内可供人类利用或说成是人类当前或未来福利的物质或 能量: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通过社会而折射出的侧 影。自然资源是利对人类利用而言的,结合自然资源认识与开发史考察,可以说“环境就是 资源”,这正是从长远观点和生态以观念引出的人类生存质量和环境功能意义的环境经济学的 理论基础之一;自然资源是与社会经济技术相联系的综合动态体系,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和科学技术进步日益扩大自己范畴的。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 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 的总和。 1.1.2自然资源的有效性与稀缺性 有效与稀缺是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作为资源、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开发、利用价值,即 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的有效性,它在多数情况下是体现在因开采或收获所呈现的“资源流”之 中。只有对社会具有普遍效用,能被开发利用并进入社会化生产、生活过程,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与能量才能成为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必然具有稀 缺性,无论是物质抑或是能量,一旦被定为“资源”都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只要利用总是
第 1 章 矿产资源综述 1.1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 l.1.1 自然资源的定义 “资源”的概念原自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 体性。近年来“资源”这个名词已广泛出现在各个研究领域。其内涵和外延已有明显变化, 不同领域各取其是。资源已包括人力及其劳动的有形和无形积累,如资金、设备、技术和知 识等等。资源概念的通用化,反映了自然与社会在某些侧面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这 种资源泛化趋势,不仅对传统的资源科学研究有所启迪,而且还寓示着可能作为横断学科的 泛资源理论的产生。广义而言,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 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之为资源。对资源科学研究而言,资源概念取其狭义 专指自然资源。《辞海》中把自然资源概括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l97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则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 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 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可以认为:自然资源是一定时空内可供人类利用或说成是人类当前或未来福利的物质或 能量;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通过社会而折射出的侧 影。自然资源是利对人类利用而言的,结合自然资源认识与开发史考察,可以说“环境就是 资源”,这正是从长远观点和生态以观念引出的人类生存质量和环境功能意义的环境经济学的 理论基础之一;自然资源是与社会经济技术相联系的综合动态体系,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和科学技术进步日益扩大自己范畴的。综上所述,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 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 的总和。 1.1.2 自然资源的有效性与稀缺性 有效与稀缺是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作为资源、必须具有社会性的开发、利用价值,即 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的有效性,它在多数情况下是体现在因开采或收获所呈现的“资源流”之 中。只有对社会具有普遍效用,能被开发利用并进入社会化生产、生活过程,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与能量才能成为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必然具有稀 缺性,无论是物质抑或是能量,一旦被定为“资源”都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只要利用总是
被消耗,只要被消耗,总是会稀缺的。资源稀缺性迫使人们不断地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 探索资源髙效利用的途径。有效性使资源展示其功能和多宜性,决定着资源的基本利用方向 和特征,而稀缺性影响各类资源的空间组合,对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113自然资源的分类 由于自然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宜性,人们对自然资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加上应用目 的和侧重程度的差别,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目前,在生 产领域比较通用的则是传统的自然资源分类,即按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主导地 位笼统地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联合 国粮农组织通常在农业资源之下,按土地资源、水资源、牧地及饲料资源、森林资源、野生 动物资源及遗传种质资源等进行分类。此外,常见的自然资源分类还有:按自然资源的物理 特性分为物供资源与能量资源两大类,或者按功能分为源材料与能源两类,能源又可进一步 续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或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特征分为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生物资源属于再生资源,矿物资源属于非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地热、 太阳能也列为再生资源。有的人则认为再生与非再生的说法不够恰当,提出按自然资源的限 制特征分为流量资源和存量资源两大类。前者诸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土地资 源等,其资源量表现为容量限制。后者诸如矿产资源、能源等,其资源量表现为储量限制。 也就是说,再生也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就不能再生;非再生也只是相对人类历史时期而言 的。上述分类直观实用,但缺乏系统和完整性,对资源科学研究而言,以下两个分类系统更 有意义。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关系等地理特 性,在资源地理学硏究中中,常把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 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随着海洋地位的日益 突出,海洋资源已开始作为第六类资源进入资源科学硏究领域。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依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特征进行分类。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 的可更新性、耗竭性、可变性、重新使用性等。自然资源分类正逐渐由单一特征分类、走向 多因素的综合分类体系
被消耗,只要被消耗,总是会稀缺的。资源稀缺性迫使人们不断地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 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有效性使资源展示其功能和多宜性,决定着资源的基本利用方向 和特征,而稀缺性影响各类资源的空间组合,对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1.1.3 自然资源的分类 由于自然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宜性,人们对自然资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加上应用目 的和侧重程度的差别,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目前,在生 产领域比较通用的则是传统的自然资源分类,即按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主导地 位笼统地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联合 国粮农组织通常在农业资源之下,按土地资源、水资源、牧地及饲料资源、森林资源、野生 动物资源及遗传种质资源等进行分类。此外,常见的自然资源分类还有:按自然资源的物理 特性分为物供资源与能量资源两大类,或者按功能分为源材料与能源两类,能源又可进一步 续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或按自然资源的再生性特征分为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生物资源属于再生资源,矿物资源属于非再生资源,有些资源如地表水、潮汐、风能、地热、 太阳能也列为再生资源。有的人则认为再生与非再生的说法不够恰当,提出按自然资源的限 制特征分为流量资源和存量资源两大类。前者诸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土地资 源等,其资源量表现为容量限制。后者诸如矿产资源、能源等,其资源量表现为储量限制。 也就是说,再生也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就不能再生;非再生也只是相对人类历史时期而言 的。上述分类直观实用,但缺乏系统和完整性,对资源科学研究而言,以下两个分类系统更 有意义。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关系等地理特 性,在资源地理学研究中中,常把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 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随着海洋地位的日益 突出,海洋资源已开始作为第六类资源进入资源科学研究领域。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依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特征进行分类。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 的可更新性、耗竭性、可变性、重新使用性等。自然资源分类正逐渐由单一特征分类、走向 多因素的综合分类体系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性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 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 水产渔业资源 耗竭性资源 遗传资源 能重复利用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 不能重复利用资源 太阳能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 降水 人 水能 易污染资源1江河湖海 广义自然风光 图1-1自然资源分类 图中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生物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可更新资源在正 确的管理和维护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可更新资源就会退化,解体并有耗竭之忧。 对于可更新资源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 持系统,保持遗传的多样性并保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指各种 矿物和化石燃料,其中一些非消耗性金属如黄金、铂,甚至铜、锡、锌等,它们虽不象太阳 能那样源源不断供给人类,但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另一些不可更新资源如化石燃料,当它 们作为能源进行利用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除部分可继续传递和做功外,总有部分能量 耗散。虽然从物质不灭定律来看,地球上元素的数量并没有变,但它们的形式和位置都发生 了变化。尽管从理论上看它们是可以合成的,但不论从经济还是技术条件来看,几乎不存在 可能性。因此,对不可更新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14自然资源的属性 1质、量、时、空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有效与稀缺是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质、量、时、空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无论把 自然资源怎样粉碎,粉碎总是些不同“质”的组分,经过一定的“机械分析”,可按一定的组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性资源 牧场和饲料资源 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 水产渔业资源 耗竭性资源 遗传资源 能重复利用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 不能重复利用资源 太阳能 恒定性资源 潮汐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 降水 大气 水能 易污染资源 江河湖海 广义自然风光 图 1-1 自然资源分类 图中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生物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可更新资源在正 确的管理和维护下,可以不断更新和利用,反之,可更新资源就会退化,解体并有耗竭之忧。 对于可更新资源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 持系统,保持遗传的多样性并保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指各种 矿物和化石燃料,其中一些非消耗性金属如黄金、铂,甚至铜、锡、锌等,它们虽不象太阳 能那样源源不断供给人类,但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另一些不可更新资源如化石燃料,当它 们作为能源进行利用时,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除部分可继续传递和做功外,总有部分能量 耗散。虽然从物质不灭定律来看,地球上元素的数量并没有变,但它们的形式和位置都发生 了变化。尽管从理论上看它们是可以合成的,但不论从经济还是技术条件来看,几乎不存在 可能性。因此,对不可更新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1.4 自然资源的属性 1.质、量、时、空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有效与稀缺是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质、量、时、空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无论把 自然资源怎样粉碎,粉碎总是些不同“质”的组分,经过一定的“机械分析”,可按一定的组
织水平导出一个资源系统,它反映着自然资源本身的层次性,这就是自然资源“质”的规定 性。仅有“质”的规定性还远不够,还离把不同组分归类,从资源的“量”上加以考察。自 然资源的“量”是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的统一,它与“质”一起于一定的时空内展示着 资源的变化特征。 人们通常用体积或重量来衡量耗竭性资源的数量,用化学成分来衡量其质量(诸如矿石 的品位与煤炭的灰分等),但也有许多资源,诸如旅游资源的质量是抽象的。质与量的区别在 于:量通常只有一种衡量尺度(如体积或重量),质则有多种衡量尺度(如化学成分、物理结 构、福利功能等)。同一种资源,不同的用途则有不同的质量。空间尺度是资源在大自然中的 位置,反映区位因素的优劣。时间尺度也很重要,因为人类的开发利用会减少耗竭性资源的 数量,即使没有人类的开采,熵衰减和自然过程也会使资源在质和量上发生变化。非耗竭性 资源的数量可以用单位时间的体积或能量单位来衡量。它的质也有多种属性,质的属性决定 着该种资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而时间与空间则是非耗竭性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限制条件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间、空间和运动是无限的,物质与能量也是无限的,但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就人类 与资源的关系来说,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从哲学高度出发,自然是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 性的辨证统一。就实际情况而言,自然资源是以一定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具体在一定地域 的 沿人类历史长河溯源,我们就会看到,人类不断繁衍,持续消耗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贮 存却不断增加,尤其是新种资源不断涌现,这显然应该归功亏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相对无限性是人类元无限生存下去与社会无限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据。自然资源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科技水平下,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 能力、范畴以及资源的适宜程度均有一定的限制性;耗竭性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数 量是有限的,可更新资源也是以一定的科技水平和生态条件为前提;有些非耗竭性资源的容 量有限,一旦超过资源负荷的阈值、诸如旅游资源,资源系统的运转机制就会失衡。这种资 源的有限性正是针对人类历史时期而言。放进地质时期考虑,耗竭性资源本身(诸如化石燃 料、生物资源等),就是非耗竭性资源和太阳能的贮存转化,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事实上也是非耗竭性的,只不过在人类的时间概念里,对于任何适当的政策目的来说,化石 能源与矿产资源就成了耗竭性资源。正是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导致了资源的“枯竭与危机” 问题,储量有限则要求我们高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果说20世纪以前,资源有限性表 现的还不明显,那么20世纪以后,随人口膨胀和对物质消耗的剧增,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日益 突出,并己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织水平导出一个资源系统,它反映着自然资源本身的层次性,这就是自然资源“质”的规定 性。仅有“质”的规定性还远不够,还离把不同组分归类,从资源的“量”上加以考察。自 然资源的“量”是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性的统一,它与“质”一起于一定的时空内展示着 资源的变化特征。 人们通常用体积或重量来衡量耗竭性资源的数量,用化学成分来衡量其质量(诸如矿石 的品位与煤炭的灰分等),但也有许多资源,诸如旅游资源的质量是抽象的。质与量的区别在 于:量通常只有一种衡量尺度(如体积或重量),质则有多种衡量尺度(如化学成分、物理结 构、福利功能等)。同一种资源,不同的用途则有不同的质量。空间尺度是资源在大自然中的 位置,反映区位因素的优劣。时间尺度也很重要,因为人类的开发利用会减少耗竭性资源的 数量,即使没有人类的开采,熵衰减和自然过程也会使资源在质和量上发生变化。非耗竭性 资源的数量可以用单位时间的体积或能量单位来衡量。它的质也有多种属性,质的属性决定 着该种资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而时间与空间则是非耗竭性资源开发利用的两个限制条件。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时间、空间和运动是无限的,物质与能量也是无限的,但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就人类 与资源的关系来说,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从哲学高度出发,自然是相对有限性与绝对无限 性的辨证统一。就实际情况而言,自然资源是以一定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具体在一定地域 的。 沿人类历史长河溯源,我们就会看到,人类不断繁衍,持续消耗更多的资源,而资源贮 存却不断增加,尤其是新种资源不断涌现,这显然应该归功亏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相对无限性是人类元无限生存下去与社会无限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据。自然资源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在一定科技水平下,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 能力、范畴以及资源的适宜程度均有一定的限制性;耗竭性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数 量是有限的,可更新资源也是以一定的科技水平和生态条件为前提;有些非耗竭性资源的容 量有限,一旦超过资源负荷的阈值、诸如旅游资源,资源系统的运转机制就会失衡。这种资 源的有限性正是针对人类历史时期而言。放进地质时期考虑,耗竭性资源本身(诸如化石燃 料、生物资源等),就是非耗竭性资源和太阳能的贮存转化,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事实上也是非耗竭性的,只不过在人类的时间概念里,对于任何适当的政策目的来说,化石 能源与矿产资源就成了耗竭性资源。正是自然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导致了资源的“枯竭与危机” 问题,储量有限则要求我们高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果说 20 世纪以前,资源有限性表 现的还不明显,那么 20 世纪以后,随人口膨胀和对物质消耗的剧增,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日益 突出,并己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3自然资源的层次性及整体性 自然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从一种植物的资源化学成分到物种,从种群、群落到生态 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它从石油的物化结构到石油,从石油、煤炭到化石能源、甚至全部能 源(化石能源、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与地热等),这反映着资源的系统层 次性,从空间范围看,诸如流域、湖泊、山地、平原等可以是一个局部的地段、也可以是一 个地区、国家,甚至洲或全球,这反映着资源的空间层次性,就时间尺度看,可以是年、月 日、坚可以是百年、千年的历史时期,还可以是十万年、万万年的地质时期,这反映着资源 的时间层次性。资源层次性反映着自然资源系统的结枃与功能,受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节律 和自然演替及地质循环判约。 与自然资源的层次性相比,整体性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物理属性。首先,自然资源在自 然界中是作为系统存在的,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各子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土 地资源就是由土壤、水文、动物、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系统中任何 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它资源,一个因素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整体,一个子系统的变化 必然引起大系统的涨落。诸如黄土髙原的水土流失,不仅污染黄了黄河和黄海,整个华北平 原也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主要依靠黄河带来的泥河沉积而成的,这种流域整体性所致的链 锁反应要求我们把黄海的开发利用,华北平原的国土整治、黄河上、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和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联为一体来考虑。再次,自然资源在时间变化上也是一个整体,过去影 响现在,现在预示未来。无论是自然系统的时空演替,还是生态失衡与环境失调带来的滞后 效应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资源预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最后,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 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 4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多宜性 有限的资源依赖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效利用,仅有科学进步还不够,还 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寻求技术可行性前提的经济合理性,这样,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多宜 性功能分析与抉择问题便应运而生。 自然资源受到有利影响时,在某种程度可改善其利用性能,提高其利用价值:受到不利 影响时,可使资源受到某种损坏,降低其利用价值,甚至成为“废物”。自然资源的这种优变 与劣变的可能,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人类可按一定的目标改良自然资源,对自然资 源进行定向培育和改造利用。例如,利用水坝把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拦蓄起来,把动态水暂 时变静态水,用于发电或适时灌溉;把太阳能、水能等流量资源变为电能贮存;利用塑料薄 膜改造小气候,改造水垫条件,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性能等。不难看出,人类定向培育和改 造过的资源利用性能(如农田、电力)优于天然状态的资源利用性能(草原、水能),人工培
3.自然资源的层次性及整体性 自然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从一种植物的资源化学成分到物种,从种群、群落到生态 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它从石油的物化结构到石油,从石油、煤炭到化石能源、甚至全部能 源(化石能源、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与地热等),这反映着资源的系统层 次性,从空间范围看,诸如流域、湖泊、山地、平原等可以是一个局部的地段、也可以是一 个地区、国家,甚至洲或全球,这反映着资源的空间层次性,就时间尺度看,可以是年、月、 日、坚可以是百年、千年的历史时期,还可以是十万年、万万年的地质时期,这反映着资源 的时间层次性。资源层次性反映着自然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节律 和自然演替及地质循环判约。 与自然资源的层次性相比,整体性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物理属性。首先,自然资源在自 然界中是作为系统存在的,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各子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土 地资源就是由土壤、水文、动物、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系统中任何一 种资源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它资源,一个因素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整体,一个子系统的变化 必然引起大系统的涨落。诸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污染黄了黄河和黄海,整个华北平 原也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主要依靠黄河带来的泥河沉积而成的,这种流域整体性所致的链 锁反应要求我们把黄海的开发利用,华北平原的国土整治、黄河上、中、下游的综合治理和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联为一体来考虑。再次,自然资源在时间变化上也是一个整体,过去影 响现在,现在预示未来。无论是自然系统的时空演替,还是生态失衡与环境失调带来的滞后 效应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资源预警研究的重要性所在。最后,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 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 4.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多宜性 有限的资源依赖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效利用,仅有科学进步还不够,还 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寻求技术可行性前提的经济合理性,这样,自然资源的可塑性和多宜 性功能分析与抉择问题便应运而生。 自然资源受到有利影响时,在某种程度可改善其利用性能,提高其利用价值;受到不利 影响时,可使资源受到某种损坏,降低其利用价值,甚至成为“废物”。自然资源的这种优变 与劣变的可能,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人类可按一定的目标改良自然资源,对自然资 源进行定向培育和改造利用。例如,利用水坝把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拦蓄起来,把动态水暂 时变静态水,用于发电或适时灌溉;把太阳能、水能等流量资源变为电能贮存;利用塑料薄 膜改造小气候,改造水垫条件,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性能等。不难看出,人类定向培育和改 造过的资源利用性能(如农田、电力)优于天然状态的资源利用性能(草原、水能),人工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