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届外国文学评议 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 (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 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 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 教 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 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 (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 等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 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 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 (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 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 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 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 一年。 ❖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 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 (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 等
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 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 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 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 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 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 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 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 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 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 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 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 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 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 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 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 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 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 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 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 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 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 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 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 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 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 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 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 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