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的涵义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 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满足统 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弄清国家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现在的“统计”一词主要有三种涵 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 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其 所属地区的涉粮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 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 据资料的总称。例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的《粮食行业统计 资料》等。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 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 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
— 1 —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统计基础知识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 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计数活动,为满足统 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弄清国家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现在的“统计”一词主要有三种涵 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 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其 所属地区的涉粮企业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 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 据资料的总称。例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的《粮食行业统计 资料》等。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 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 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 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
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 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 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统计工作是随着社 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而统计学的出现只 是近代的事情。 二、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要求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 数据的质量。 准确性,即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及时性,即按规定时限完成调查任务,保证统计资料不失时效。 统计调査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常用的统计调査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 典型调查 1.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 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 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
— 2 — 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 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 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统计工作是随着社 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而统计学的出现只 是近代的事情。 二、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要求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 数据的质量。 准确性,即真实可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及时性,即按规定时限完成调查任务,保证统计资料不失时效。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 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 典型调查。 1.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 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 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
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査涉及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 力、物力、财力。 3.重点调査: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 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所选择的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 小部分,但就调査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调查这一部 分单位的情况,能够大致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在 抽样调査中称作样本)进行调査,并根据调查取得的样本资料推算总 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最理 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它能保证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代表性。概 率抽样有以下几种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调查最基本的形式,在调查总体中 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选择样本 (2)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首先按某一标志将 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其中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每一层内进 行抽样。分层抽样可防止简单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构成与总体构成不 成比例的现象 (3)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为若干组,其中每 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到的群内的每 个单位都进行调查。 (4)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中各单位 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 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 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 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 3 — 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涉及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 力、物力、财力。 3.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 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所选择的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 一小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调查这一部 分单位的情况,能够大致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出一部分单位(在 抽样调查中称作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取得的样本资料推算总 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最理 想、最科学的抽样方法,它能保证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代表性。概 率抽样有以下几种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调查最基本的形式,在调查总体中 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选择样本。 (2)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首先按某一标志将 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其中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每一层内进 行抽样。分层抽样可防止简单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构成与总体构成不 成比例的现象。 (3)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为若干组,其中每 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到的群内的每 个单位都进行调查。 (4)等距随机抽样:又称为系统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中各单位 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 5.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 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 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三、统计指标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 总称。统计指标包含三个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二)统计指标的种类 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 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 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例如:2016年各类企 业粮食收购量9197亿斤。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 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有如下两种 一是复名数,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2017年人均口 粮消费量390公斤/人 是无名数,以百分数、千分数或倍数表示,没有计量单位,例 如:2016年粮食收购量同比增长5%。 (1)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也称为增长率,是对时间数列指标进行计算时常用的 概念,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是根据増长量与其 基期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 几。用公式表示如下: ①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如2015-2018年粮食产 ,所充个为求明数%,在个时的价进列比时,将作为的们你
— 4 — 三、统计指标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 总称。统计指标包含三个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二)统计指标的种类 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 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 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例如:2016 年各类企 业粮食收购量 9197 亿斤。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 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相对指标数值的计量形式有如下两种: 一是复名数,以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2017 年人均口 粮消费量 390 公斤/人。 二是无名数,以百分数、千分数或倍数表示,没有计量单位,例 如:2016 年粮食收购量同比增长 5%。 (1)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也称为增长率,是对时间数列①指标进行计算时常用的 概念,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是根据增长量与其 基期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 几。用公式表示如下: ① 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如 2015-2018 年粮食产 量,就构成一个 4 个指标值组成的时间数列。在将两个时期的值进行对比时,将作为比较基准的时期称 为基期,将所研究的时期称为报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