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D) A.本诗开篇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B第二句写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处境。 C.“何当”二字照应“归期”,表明诗人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写诗人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 灯芯烛花,温情细语的情景。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C)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 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 阔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 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B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 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终究要取代 旧事物 D本文的作者是白居易,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的优秀之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
诗词赏析 1.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D ) A.本诗开篇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B.第二句写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处境。 C.“何当”二字照应“归期”,表明诗人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写诗人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 灯芯烛花,温情细语的情景。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1)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 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 阔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表现诗人对亲旧凋零的伤 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B.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 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终究要取代 旧事物。 D 本文的作者是白居易,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的优秀之作。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是的第一句点名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B.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遥远与艰难,流露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C.第三句、四句运用比喻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 方 D.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左迁意为“贬谪”。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 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后两句表面上写自然现象,实际指社会现象,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困难,对前 途充满信心。 6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 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 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 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 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 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饮酒(陶渊明)
A.是的第一句点名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B.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遥远与艰难,流露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C.第三句、四句运用比喻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 方。 D.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左迁意为“贬谪”。 5.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 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后两句表面上写自然现象,实际指社会现象,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困难,对前 途充满信心。 6.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 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 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7.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 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 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8.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C)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 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晢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 深邃 C.心远地自偏ˆ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髙 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B.颈联中“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 情,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D.题目中“次”是“旅途”的意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 B.“草色遥看近却无”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象。 C.作者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暮春的喜爱。 D.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风格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和 “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 B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C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 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 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 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9.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B. 颈联中“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 情,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 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D. 题目中“次”是“旅途”的意思。 1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 B.“草色遥看近却无”最为精彩,描写早春的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象。 C.作者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暮春的喜爱。 D.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风格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11.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和 “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 B.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
风光写得很壮美。 C.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衬托将士们对战争的畏 惧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中的“草木深”是写春天来临,万物勃发,草木繁茂,一派生机的景象。 B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 的一封家信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互文见义,,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 倾吐出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C) A.本体:雪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喻体:雪 C.本体:雪喻体:梨花 D本体:梨花喻体:雪 (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B) A.北风…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 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将军疲惫至极,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
风光写得很壮美。 C.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衬托将士们对战争的畏 惧。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 12.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3.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中的“草木深”是写春天来临,万物勃发,草木繁茂,一派生机的景象。 B.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 的一封家信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互文见义,,淋漓尽致地把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 倾吐出来。 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C )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 C.本体:雪 喻体:梨花 D.本体:梨花 喻体:雪 (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B )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 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将军疲惫至极,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
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 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髙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髙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 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 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五柳先生。 B.“丧乱”指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C.野长夜沾湿何由彻”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情思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 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 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 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17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对《渔家傲》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18.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 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 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 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 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 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五柳先生。 B.“丧乱”指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C. “长夜沾湿何由彻”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 D.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情思。 16.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 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 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 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17.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对《 渔家傲》 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18.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 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 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 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