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学会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认识论的区别。掌课程应知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应会具体任务2(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内容要求论,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任务3(支撑课程目标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授课建议:40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应知实践形式及要求:学生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社会实践小组。根据社会实践小组的应会具体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选题可以教师指定或自选。实践小组制定实践计划,内容要求实施社会实践。整个活动在任课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最终以多媒体课件或实践报告形(实践部分)成成果,并根据成果形式适时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此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授课建议:8学时,采用社会实践模式1.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准。2.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师资标准4.具备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具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5.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6.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选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5年版),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5年版)》标准编写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978-7-04-059900-8;版次:2025年2月第2版。评价与本课程具体评价与考核标准包含:课程考核组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考核标准现方式和课程各环节考核标准。撰写人:潘郁系(教研室)主任:蒋月锋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时间:2025年8月12日一、课程考核组成考核项目评分方式通过考勤、课堂听讲、课堂表现(10%)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过程考核(50%)作业评分作业(15%)课程实践(25%)根据社会调查报告评分期末考核(50%)试卷评分知识应用性试卷(50%)9
9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 1(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掌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 学会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认识论的区别。掌 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 任务 2(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论,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任务 3(支撑课程目标 1、2):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在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授课建议:40 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实践部分) 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形式及要求:学生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社会实践小组。根据社会实践小组的 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选题可以教师指定或自选。实践小组制定实践计划, 实施社会实践。整个活动在任课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最终以多媒体课件或实践报告形 成成果,并根据成果形式适时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此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 授课建议:8 学时,采用社会实践模式 师资标准 1.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准。 2.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3.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4.具备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具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6.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材选用 标准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 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5 年版),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5 年版)》 编写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书号:ISBN 978-7-04-059900-8;版次:2025 年 2 月 第 2 版。 评价与 考核标准 本课程具体评价与考核标准包含:课程考核组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 现方式和课程各环节考核标准。 撰写人:潘郁 系(教研室)主任:蒋月锋 学院(部)负责人:胡晓丽 时间: 2025 年 8 月 12 日 一、课程考核组成 考核项目 评分方式 过程考核(50%) 课堂表现(10%) 通过考勤、课堂听讲、 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作业(15%) 作业评分 课程实践(25%) 根据社会调查报告评分 期末考核(50%) 知识应用性试卷(50%) 试卷评分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现方式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教学任务考核方式学习成果分析(权重)任务一目标1过程考核(50%)、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任务二(60%)期末考核(50%)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任务三7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60任务一分(含60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目标2过程考核(50%)、任务二于80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期末考核(50%)(40%)任务三任务一目标1过程考核(50%)、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任务二(60%)期末考核(50%)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任务三8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60任务一目标2过程考核(50%)、分(含60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任务二期末考核(50%)于80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40%)任务三任务一目标1过程考核(50%)、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任务二期末考核(50%)(60%)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任务三11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60任务一分(含60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目标2过程考核(50%)、于80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任务二(40%)期末考核(50%)任务三任务一目标1过程考核(50%)、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任务二(60%)期末考核(50%)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任务三12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60任务一分(含60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目标2过程考核(50%)、任务二于80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40%)期末考核(50%)任务三三、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续评定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平时成绩比例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考试(%)课堂平时社会表现作业实践课程目标1152003055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8.100252045课程目标2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9.1合计1520255010010
10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及其实现方式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权重) 教学任务 考核方式 学习成果分析 7 目标 1 (6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 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 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 60 分(含 60 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 于 80 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 任务二 任务三 目标 2 (4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任务二 任务三 8 目标 1 (6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 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 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 60 分(含 60 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 于 80 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 任务二 任务三 目标 2 (4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任务二 任务三 11 目标 1 (6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 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 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 60 分(含 60 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 于 80 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 任务二 任务三 目标 2 (4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任务二 任务三 12 目标 1 (6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针对每个课程目标,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成 果及班级平均学习成果;全体学生最终考核 成绩分布合理,且最终考核平均成绩高于 60 分(含 60 分)即为达到预期学习成果;若高 于 80 分即为高于预期学习成果。 任务二 任务三 目标 2 (40%) 任务一 过程考核(50%)、 期末考核(50%) 任务二 任务三 三、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价依据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 平时 课堂 考试 表现 平时 作业 社会 实践 课程目标 1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8.1 15 20 0 30 55 课程目标 2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9.1 0 0 25 20 45 合计 15 20 25 50 100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课程名称高等数学英文名称HigherMathematics1课程编号010101D开课学期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属性必修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学分4适用专业(3+2贯通培养)课程学时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单位高等数学教研室理学院课程名称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先修课程无无后续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毕业要求课程目标21111.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入德育元素,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在课程中,通过挖掘大量和数学、科技有关的传统文化、课程目标0.20.2 古人智慧,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0.2及与毕业文化,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要求的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关系2.理解一元函数微分学的概念,掌握求导的基本公式,理解0.80.80.8用导数的定义表示物理学、力学中的量(例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掌握函数的极值、最值及其在物理学、力学中的应用。理解积分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基本的积分方法。《高等数学》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3+2贯通培养)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适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3+2贯通培养)的大一学生,旨在讲授数列、极限、函数、微分、积分以及一些基础数学思想的基础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概述《高等数学》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3+2贯通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并被列为核心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3+2贯通培养)学生的大一上半年开课,课时64,学分为4个学分。《高等数学》课程的后续公共基础课程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基础课有《MATLAB语言》等。《高等数学》课程为物联网工程专业(3+2通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必须的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做好基础保障。11
11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质量标准)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英文名称 Higher Mathematics 课程编号 010101D 开课学期 1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课程学分 4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 课程学时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学时:64;实验实践学时:0;上机学时:0 开课单位 理学院 高等数学教研室 先修课程 课程名称 对先修课应知应会具体要求 无 无 后续课程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目标 及与毕业 要求的对 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2 11 1. 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入德育元素,给学生传播正能 量,在课程中,通过挖掘大量和数学、科技有关的传统文化、 古人智慧,并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0.2 0.2 0.2 2. 理解一元函数微分学的概念,掌握求导的基本公式,理解 用导数的定义表示物理学、力学中的量(例如速度、加速度、 位移等);掌握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掌握函数的极值、最 值及其在物理学、力学中的应用。理解积分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掌握基本的积分方法。 0.8 0.8 0.8 课程概述 《高等数学》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 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适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 的大一学生,旨在讲授数列、极限、函数、微分、积分以及一些基础数学思想的基 础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并被列 为核心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养)学生的大一上半年开 课,课时 64,学分为 4 个学分。 《高等数学》课程的后续公共基础课程有《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基础课有《MATLAB 语言》等。《高等数学》课程为物联网工程专业 (3+2 贯通培 养)学生掌握专业必须的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做好基础保障
任务一函数与极限(支撑课程自标1、2)知识要点:函数定义和性质,极限定义和性质、极限的求解方法,连续的定义和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2.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极限运算法则:3.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授课建议:18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任务二一元函数微分学(支撑课程目标1、2)知识要点:导数定义和性质,导数计算法则,隐函数求导法则,微分定义和简单应用、中值定理的理解与证明、洛必达法则求极限、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极值、单调性、凹凸性和最值。学习目标: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会用导数表示一些物理量;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函数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3.掌握初等函数、隐函数、参数方程所确定函数的一阶导数及二阶导数;4.理解微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并掌握用微分计算函数增量、函数近似值方法:课程应知5.了解微分中值定理,会用洛比达法则求函数的极限应会具体6.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掌握最内容要求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7.会用导数判断曲线的凹凸性,会求曲线的拐点;8.掌握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授课建议:12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任务三一元函数积分学(支撑课程目标1、2)知识要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不定积分性质、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微积分基本原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计算、定积分的应用。学习目标: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2.掌握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3.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几何意义;4.了解积分上限函数的概念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5.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6.理解定积分微元法的思想,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及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及平行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水压力、引力等)的方法。授课建议:34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专职教师要求: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师资标准3.熟悉物联网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兼职教师要求:1.应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执教能力。2.具有丰富的高等数学教育经历。12
12 课程应知 应会具体 内容要求 任务一 函数与极限(支撑课程目标 1、2) 知识要点:函数定义和性质,极限定义和性质、极限的求解方法,连续的定义和 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 2.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极限运算法则; 3.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 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 授课建议:18 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 任务二 一元函数微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 知识要点:导数定义和性质,导数计算法则,隐函数求导法则,微分定义和简单 应用、中值定理的理解与证明、洛必达法则求极限、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极值、单 调性、凹凸性和最值。 学习目标: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会用导数表示一些物理量;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函数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 3.掌握初等函数、隐函数、参数方程所确定函数的一阶导数及二阶导数; 4.理解微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并掌握用微分计算函数增量、函数近似值方法; 5.了解微分中值定理,会用洛比达法则求函数的极限; 6.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掌握最 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7.会用导数判断曲线的凹凸性,会求曲线的拐点; 8.掌握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授课建议:12 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 任务三 一元函数积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 知识要点:原函数与不定积分、不定积分性质、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 分法、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微积分基本原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换元积 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反常积分计算、定积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 2.掌握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 3.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几何意义; 4.了解积分上限函数的概念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兹 (Leibniz)公式; 5.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 6.理解定积分微元法的思想,掌握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及物理量(平面图形的 面积、旋转体及平行截面已知的立体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 水压力、引力等)的方法。 授课建议:34 学时,重应用和练习,轻理论证明,讲练结合,线上线下结合。 师资标准 专职教师要求: 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3.熟悉物联网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兼职教师要求: 1.应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执教能力。 2.具有丰富的高等数学教育经历
1、选用自编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李爱芹主编,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规划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2、教材的编写及选用依据本课程目标,本着“难度降低、注重实用”的原则制定内容框架: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与中学数学进行了合理的衔接,采用提出问教材选用题一一讨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展开知识点;标准3、教材围绕高等数学课程重点知识,通过视频、实际案例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根据学生所需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组织编写,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全面提升数学能力。4、强调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淡化计算技巧和定理证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解析详细,易于学生学习。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后期参与课改将根据课改要求调整)。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作业认真程度和正确率)、课堂表评价与现(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等)、阶段性测评(随堂测试和期中测试)、网络教学考核标准平台表现、课程报告等。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知识应用性试卷,通过试卷评分进行评价。如果有课程改革、教学研究等特殊要求,经审核后可适当进行调整。撰写人:孙光辉系(教研室)主任:胡雷学院(部)负责人:时间:2025年8月8日13
13 教材选用 标准 1、选用自编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李爱芹主编,高等教育“十三五” 精品规划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教材的编写及选用依据本课程目标,本着“难度降低、注重实用”的原则制 定内容框架;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与中学数学进行了合理的衔接,采用提出问 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展开知识点; 3、教材围绕高等数学课程重点知识,通过视频、实际案例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 种手段,根据学生所需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组织编写,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全 面提升数学能力。 4、强调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淡化计算技巧和定理证明,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解析详细,易于学生学习。 评价与 考核标准 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成绩 60%(后期参与课改将根据课改要求调整)。 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作业认真程度和正确率)、课堂表 现(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等)、阶段性测评(随堂测试和期中测试)、网络教学 平台表现、课程报告等。 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知识应用性试卷,通过试卷评分进行评价。 如果有课程改革、教学研究等特殊要求,经审核后可适当进行调整。 撰写人:孙光辉 系(教研室)主任:胡雷 学院(部)负责人: 时间:2025 年 8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