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开始主题第1-6小节(起止、色)]这条旋律的调性为E大调,而当它的正中心位置(第3小节第3拍)出现一个g音时,便带来了调式色彩的变化(E大调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这个富有色彩的音级在旋律中显得格外突出;再加上旋律的起止音g和#f,形成连续半音下行的三音(#g一g一#f),便构成了这条旋律的骨架。另外,旋律第4小节第3拍到第6小节第一音的连续半音上行的三音(a一a一b)是连续下行三音的倒影进行,更证明了这种连续半音进行在这条旋律中的重要地位。(3)旋律的音域和应用音域。“音域”,指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和最低音的音程空间。“应用音域”,指大部分旋律经常活动的音程空间。讨论这一问题的意义有两点:①是通过音域的考察来确定一条旋律的声部类型。②通过音域和应用音域的考察来判断一条旋律的明暗度。关于旋律的明暗度,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参照:以标准音为界,如果活动在标准音以上,音域由明亮往上达到紧张:如果活动在标准音以下,音域由厚实往下达到浑浊【肖邦:《b小调前奏曲》(Op.28,No.6)主题]12度10度15度胎①这条旋律的音域为G→g,音域适合男低音演唱;应用音域在b→f之间,较低的音区使旋律的色彩厚实而深沉,类似大提琴的音色;结合对作品的理解来看(肖邦的前奏曲被称为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这首作品还有一个标题叫《波兰在灭亡》),这条旋律在作品中象征着男性(所有乐器中,弦乐是“最人性化的”,小提琴常象征着女性,大提琴则常象征着男性),可理解为肖邦本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述说着祖国以及祖国人民的苦难。②这条旋律可看作由b小调主三和弦和VI级三和弦为骨架构成,音域从10度依次扩展为12度和15度。由此可见,其紧张度不断增强,表现出情绪由平静逐渐走向激动。(4)旋律的密度及其变化。旋律的密度,是指同样的音高对象(诸如音级、音程、音型、音调…………)在不同的单位时间里出现的次数多少。旋律的密度与音乐的紧张度成正比。8
【斯美塔那: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小丑之舞》]Allegro2回:11019上例歌剧中的主题由小号吹奏,以下分几个步骤对其进行分析:①这段旋律较容易分割为四个相似的片断,四个段落的时间单位相同。②四个片断都是主四六和弦的分解。既然它是主三和弦,“主音”自然非常重要,因此,可以视它为考察的对象。第一、第二和第三个片断中密度均匀渐增,第四个片断中密度出现回落。由此,这段音乐的紧张度相应呈逐渐增强后至减弱的状态。另外,虽然第二和第四片断中出现的次数相等,但是它们的时间不等(第二片断中出现在同一小节内,第四片断中出现在两个小节内),因此这两个片断中的紧张度并不相同,换言之,当密度状态相等的时候,紧张度的大小与时间单位的大小成正比。(又如格里格:诗剧《培尔·金特》配乐选曲《索尔维格之歌》第9-24小节旋律)曲集:上册Page.64音响:CD.745-7(5)旋律的高潮及其起落和布局。“高潮”,指一条旋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心的那一瞬间。因此可说,高潮是旋律运动的目的。进而可说,没有高潮的旋律,是平庸的旋律。①高潮爆发的位置:a.“弹性”的,可根据特殊需要,放在任意的位置上。对于这种旋律,寻找高潮不是公式化的,而要靠听觉和感受来加以确认。b.“硬性”的,是当没有特殊要求时,应把它放在旋律总长大约四分之三的位置上(见前例斯美塔那《被出卖的新嫁娘·小丑之舞》)。②高潮音的调式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调式的“动音”,常处于下属功能,而最典型的情况下应该选择调式的VI级音。(首先,是因为和声布局的要求[T开始一D半终止一S高激位置一T结1:而在下属功能组的三个三和弦中,IV级和弦又是最典型的:进而,三和弦的三音是唯一不可重复也不可省略的音(亦即三和弦中决定和弦性质的和弦色彩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Op.46)Mv.I《朝景》主题】Allegrettopastorale高潮点(VI级音)9#8p旋律的3/4位置【又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Op.55)第二乐章呈示段主题第1-8小节]四、关于“节奏”(R)与“和声”(H)1.节奏的意义:节奏就是音乐中的时间关系。具体来说,节奏是指发音和休止的时间长短关系,从字面上解释,“节”者,止也:“奏”者,进也。“节奏”二字,即为并列词组。2.节奏的作用:(1)一条旋律,如果没有节奏就很难或者根本不能成为旋律:单单节奏在许多情况下会很容易使人感觉到其中蕴藏着旋律。因此说,节奏是旋律的灵魂。(2)节奏可以决定音乐的基本性格。一般来说:宽广的节奏宏伟、壮丽而深厚密集的节奏活跃、热烈而紧张规整的节奏庄重而平稳自由的节奏舒展而悠长强起的节奏安定而流畅弱起的节奏轻巧或有冲击性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富于动力3.节奏分析的内容:(1)明确节奏的组合方式。①音长单位:全值单位(以全音符为基本时值的单位,包括全音符和二全音符)和分值单位②音型组合:(有六种基本组合方式)a.等分性组合,指一组节奏中的单位相等。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律动性。b.顺分性组合,指一组节奏中,较长的在前,较短的在后。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歌唱性[杜鸣心:《24个鱼美人舞》]Andante-典型的顺分性关系10
c.逆分性组合,是顺分性的相反形式。即短时值在前,长时值在后。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语言性。《哀歌》]【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第一首一Lentod.切分性组合,其特点是加强音乐的动力性。e.对分性组合,实际上是一种对称性组合。它具有“不可逆”的性质,主要特点是增强音乐的形式。[对分性节奏组合]>f.数分性组合,按照某种数字的规律来构造一种节奏。【数分性节奏组合]RubatoFL三Cor.Vin.PizzTuba.1e:?appmpmfsf12342314(2)关于节奏的发音点密度。①发音点密度是指在相同单位里发音点个数的多少,它同样和紧张度成正比【斯美塔那:《被出卖的新嫁娘·小丑之舞》](见前例)在四个时间长度相等的片段中,发音点个数依次为4、6、8和6个,由此可见,第三个片段紧张度最强。这个分析结果,与前面分析的结论相吻合。②在多声部音乐中,各个声部的发音点叠加在一起,才是节奏的发音点密度。11
【黄虎威:《欢乐的牧童》主题与第一次变奏的开始4小节Allego animaton.上例的两个片段的旋律完全相同,但前者的节奏密度以等分8分音符为主(仅第3小节有一个前8后16的节奏型;而后者的节奏加密为等分16分音符,加上旋律提高8度。由此,后者的紧张度大于前者【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Op.37b)第2首一一《二月·狂欢节》呈示段第9小节]此处由钢琴演奏的片断包含四个声部,其发音点情况由上至下分别为“。”、“」”、“」”和“」”,将四声部发音点叠加起来,才得到这一小节的发音点密度为“厅”这一小节是整段音乐中的展开性段落的开始,根据对节奏发音点密度的观察可以得知,此处节奏素材来源于第3小节,作者在这首作品中大量运用这一节奏型模仿民间打击乐器效果,染了狂欢节欢腾热烈的节日气氛,(3)节奏的风格。风格,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此处所讲至少涉及到体裁、民族、地方、个人等方面的风格。[不同风格节奏的例子]Moderato号的节拍,中速,逆分音型。“波兰舞曲节奏”涉及到体裁的风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