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 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 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 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中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 长得难看,人们都轻视讥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 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 要职
1.(08 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 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 :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 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 答案 (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 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①侯词中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 长得难看,人们都轻视讥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 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 要职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 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 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 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找到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 当地飘起来了,比喻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 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我”洋洋 得意的神态。 2.(08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开头“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 明澈的流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 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 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 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找到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 当地飘起来了,比喻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 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我”洋洋 得意的神态。 2.(08 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 :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开头“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 明澈的流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
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 这一设想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 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 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 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 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指鲜花如锦的春天的季节,也喻 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3.(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鵑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a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 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睛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 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 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 这一设想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 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 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 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 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指鲜花如锦的春天的季节,也喻 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3.(08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 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 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 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 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即可) 解析上阕从自然景物写起,一番风雨后,春光被季节催促得黯淡,残花纷纷飘落下来, 片狼藉铺满小路。池水盈盈涨起,将一片新绿映λ眼底。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 园林天天憔悴,挽留不住春天远去的背影。下阕自然由景生情,转移到个人情思上,在春 归的无奈中独上高楼,在落日的斜晖里拈一枝残花,无语凭栏。至于那“此恨谁知”的内 涵,又有谁能说个明白?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 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 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即可) 解析 上阕从自然景物写起,一番风雨后,春光被季节催促得黯淡,残花纷纷飘落下来, 一片狼藉铺满小路。池水盈盈涨起,将一片新绿映入眼底。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 园林天天憔悴,挽留不住春天远去的背影。下阕自然由景生情,转移到个人情思上,在春 归的无奈中独上高楼,在落日的斜晖里拈一枝残花,无语凭栏。至于那“此恨谁知”的内 涵,又有谁能说个明白? 2004~2007 年高考题 1.(07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 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 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 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 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 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 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 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 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 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 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 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2.(07上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答案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解析词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谷案D 解析D项中“境界开阔”不符合本词的意境,全词是一种清新婉约的风格。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 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 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 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 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 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 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只 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 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2.(07 上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答案 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解析 词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 D 解析 D 项中“境界开阔”不符合本词的意境,全词是一种清新婉约的风格。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