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 主人公轻快、喜悦的 心情 解析“琼珠”即水珠,“碎”字则体现四溅的特点,而一个“圆”字又把水珠的 圆润之感描写出来,把一颗普通的水珠描写得如此精致传神,可见词人内心的喜悦 之情。 3.(0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 险恶得多。 解析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千”五字, 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 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
答案 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 主人公轻快、喜悦的 心情。 解析 “琼珠”即水珠,“碎”字则体现四溅的特点,而一个“圆”字又把水珠的 圆润之感描写出来,把一颗普通的水珠描写得如此精致传神,可见词人内心的喜悦 之情。 3.(07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 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 险恶得多。 解析 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 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 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
《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 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 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 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 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 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 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4.(07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 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 成“烘托”等也算对)(2)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 当益壮的情怀
《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 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 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 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 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 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 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4.(07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 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 成“烘托”等也算对)(2)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 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解析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 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 “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 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 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 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 5.(0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借春 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 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了 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对农民的同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解析 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 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 “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 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 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 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5.(06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 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 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了 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对农民的同
情、怜悯之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正确理解。 6.(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 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7.(06江苏)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图夜煮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情、怜悯之情。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正确理解。 6.(06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思 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7.(06 江苏)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作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 读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开头两句以“去岁”和“今年”作对比,突出现在身在天涯。接下来慨叹年华流逝 两鬓斑白了。下片写景,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 8.(05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作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 读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 开头两句以“去岁”和“今年”作对比,突出现在身在天涯。接下来慨叹年华流逝, 两鬓斑白了。下片写景,直抒胸臆 ,表达思乡之情。 8.(05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