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获帆《无题》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顶页第1页 无题 邹荻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 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评评点点 情惑态度价值观感受全诗渗透着的那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崇高感。 知人论世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 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 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 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 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导入以“无题”给作品命名,是作家常用的一种形式。“无题”这个标题常常给读者 以神秘和难以捉摸之感。但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象和内容,其内涵又是耐人寻味,能够把 握的。你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大致了解诗人的意思吗? 【原文】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邹荻帆《无题》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7页 第1页 1 无题 邹荻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 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过程与方法 读读议议评评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全诗渗透着的那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崇高感。 知人论世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早年就读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 1936 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1938 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1940 年入重庆复旦大学学习,以后做过中学教师、报刊编辑。 1949 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局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诗刊》主编等职。著有诗集《青空与 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 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导入 以“无题”给作品命名,是作家常用的一种形式。“无题”这个标题常常给读者 以神秘和难以捉摸之感。但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象和内容,其内涵又是耐人寻味,能够把 握的。你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大致了解诗人的意思吗? 【原文】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邹获帆《无题》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顶页第2页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1948年5月 鳌体感知一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总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晨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戈: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嘌感捂: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 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结物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 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点拨】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 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 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 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 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原文①】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点拨】“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向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
邹荻帆《无题》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7页 第2页 2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1948 年 5 月 整体感知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 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 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点拨】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 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 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 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 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原文①】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点拨】“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
邹荻帆《无题》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7页第3页 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找出下文与“仆 倒”一词相呼应的词,体会它们的含义。(诗的最后一行“墓碑”一词与“仆倒”意思一致 是“牺牲”的意思。)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 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定的语气强 调了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 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场,悲壮。 大风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可以从诗中找出其他意象对比揣摩,) 【明确】(答案并不要求完全统一)大致是“为实现光明幸福而进行的残酷斗争”的意 【原文②】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想一想,“我们温暖的血”,“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小草的须里去“五月的河里 去”,意味着什么?(如果诗人不是写诗,而是议论文,直接表达观点,怎么说 【明确】意味着烈士们的鲜血唤醒了大地上千干万万的人们,他们形成一股巨大的革命 洪流。烈士的栖牲换来蓬蓬勃勃的革命生机。 【点拨】接着上文的①②两行,第③行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 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 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原文③】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邹荻帆《无题》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7页 第3页 3 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找出下文与“仆 倒”一词相呼应的词,体会它们的含义。(诗的最后一行“墓碑”一词与“仆倒”意思一致, 是“牺牲”的意思。)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 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 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 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大风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可以从诗中找出其他意象对比揣摩,) 【明确】(答案并不要求完全统一)大致是“为实现光明幸福而进行的残酷斗争”的意 思。 【原文②】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想一想,“我们温暖的血”,“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小草的须里去”“ 五月的河里 去”,意味着什么?(如果诗人不是写诗,而是议论文,直接表达观点,怎么说) 【明确】意味着烈士们的鲜血唤醒了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他们形成一股巨大的革命 洪流。烈士的牺牲换来蓬蓬勃勃的革命生机。 【点拨】接着上文的①②两行,第③行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 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 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原文③】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邹获帆《无题》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7页第4页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乌飞 “天青/水绿/鸟飞/鱼游”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词内容包括了天上、地下有代表性的事物,都是主谓式结构,谓语富有 色彩感和动感,描绘出一幅美好宁静、令人向往的画面。这画面也是烈土们为之抛头颅洒热 血的理想世界 【点拨】随后的七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 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 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舻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原文④】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点拨】最后一句,“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 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 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腈之箬,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谩主义想歙:先是战 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 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 将随着 会袒露. 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盾含着作的悲壮 之情和帝真之意
邹荻帆《无题》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7页 第4页 4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天青/水绿/鸟飞/鱼游”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词内容包括了天上、地下有代表性的事物,都是主谓式结构,谓语富有 色彩感和动感,描绘出一幅美好宁静、令人向往的画面。这画面也是烈士们为之抛头颅洒热 血的理想世界。 【点拨】随后的七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 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 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原文④】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点拨】最后一句,“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 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 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 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 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 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悲壮 之情和希冀之意
邹获帆《无题》教案制作者:郭建设共7页第5页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永,悲慨、飛念平静 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 所造的意堉有强烈嬷征意嵘,特别是仸青″水缳″飞″鱼游”征着一派 和宁静氛围:“风雪”与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Q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应 的雪后的平原”翩指经历物难后的国土须仔体会这当余征和隐的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是一首与死亡有关的诗,但是诗中不含一点儿悲痛伤感,悲壮中还有许多崇高豪迈 开头两行是一个设问句—“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 问句中的动词“仆倒”含有强烈的动感色彩,表现出烈士为民族美好未来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献出生命的情态。第②行5个字, 是的,我们将。”一回答上句提问,中间还用逗 号断开,以“是的”作斩钉截铁的回答,十分肯定,在悲壮中透出昂扬 第⑤句开始,用一组排比句将内容层层铺开,表现出烈士将自己的鲜血转化为滋润万物 的营养,掩饰不住自信和欣慰。大根″“φ草”五月的河,这一组意象朴实而有 深味,烈士牺牲的意义就在其中了。 第11至14句,共8个字,每句2字,都是主谓式。句子短促而富有感染力。在渲染画 面景物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宁静祥和的理想境界。画面的美好更衬托出烈士心灵的纯洁神圣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的欣赏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 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 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中,把内心的情结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 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愿梁力 这首诗的粝点竽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 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 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止,给人
邹荻帆《无题》教案 制作者: 郭建设 共7页 第5页 5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 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 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 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 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是一首与死亡有关的诗,但是诗中不含一点儿悲痛伤感,悲壮中还有许多崇高豪迈。 开头两行是一个设问句——“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 问句中的动词“仆倒”含有强烈的动感色彩,表现出烈士为民族美好未来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献出生命的情态。第②行 5 个字,——“是的,我们将。”——回答上句提问,中间还用逗 号断开,以“是的”作斩钉截铁的回答,十分肯定,在悲壮中透出昂扬。 第⑤句开始,用一组排比句将内容层层铺开,表现出烈士将自己的鲜血转化为滋润万物 的营养,掩饰不住自信和欣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这一组意象朴实而有 深味,烈士牺牲的意义就在其中了。 第 11 至 14 句,共 8 个字,每句 2 字,都是主谓式。句子短促而富有感染力。在渲染画 面景物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宁静祥和的理想境界。画面的美好更衬托出烈士心灵的纯洁神圣。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的欣赏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 20 世纪 40 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 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 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 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 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 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 而戛然而止,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