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计 16 实验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达做 单反相机及摄影器材的使用 (1)了解数码相机的组成: (2)学会数码相机的操作, 2 验证 必做 (3)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技巧: (4)初步掌握摄影器材的使用方法。 通过构图让我们拍摄的照片更有画面感 2 (1)了解数码摄影的构图技法: 2 验证 必做 (2)掌握不同景物的摄影构图。 灵活的运用光线进行摄影 (1)了解测光在摄影中的作用,曝光方法: 3 (2)掌握自拍杆、三脚架、稳定器、无人机等的 2 验证 必做 使用和相机曝光调整方法: (3)学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设置曝光模式。 用景深美化照片的层次感 (1)掌握景深的调整方法: (2)了解不同专题的照片景深的选择: 2 验证 必做 (3)学会根据实际景物安排景深。 手机摄影技巧 (1)了解手机摄影拍摄界面: (2)掌握竖屏拍摄技巧: 2 验证 必做 (3)了解手机修图软件的使用。 专题摄影训练 一人像摄影 (1)掌握人像摄影的灯光及布景: (2)了解人物摆姿: 2 验证 必做 (3)学会室内人像写其: (4)学会外景人像写真 专题摄影训练一一拍物摄影 (1)学会食物摄影: 2 验证 (2)学会风景摄影: 必做 (3)学会动物摄影。 专题摄影训练一一动态摄影 (1)了解拍摄水滴落下的效果: 2 验证 必做
33 合计 16 实验项目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1 单反相机及摄影器材的使用 (1)了解数码相机的组成; (2)学会数码相机的操作; (3)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技巧; (4)初步掌握摄影器材的使用方法。 2 验证 必做 2 通过构图让我们拍摄的照片更有画面感 (1)了解数码摄影的构图技法; (2)掌握不同景物的摄影构图。 2 验证 必做 3 灵活的运用光线进行摄影 (1)了解测光在摄影中的作用,曝光方法; (2)掌握自拍杆、三脚架、稳定器、无人机等的 使用和相机曝光调整方法; (3)学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设置曝光模式。 2 验证 必做 4 用景深美化照片的层次感 (1)掌握景深的调整方法; (2)了解不同专题的照片景深的选择; (3)学会根据实际景物安排景深。 2 验证 必做 5 手机摄影技巧 (1)了解手机摄影拍摄界面; (2)掌握竖屏拍摄技巧; (3)了解手机修图软件的使用。 2 验证 必做 6 专题摄影训练——人像摄影 (1)掌握人像摄影的灯光及布景; (2)了解人物摆姿; (3)学会室内人像写真; (4)学会外景人像写真。 2 验证 必做 7 专题摄影训练——拍物摄影 (1)学会食物摄影; (2)学会风景摄影; (3)学会动物摄影。 2 验证 必做 8 专题摄影训练——动态摄影 (1)了解拍摄水滴落下的效果; 2 验证 必做
(2)掌握运动中抓拍。 合计 16 五、课程考核 (一)考试方式 提交拍摄作品。 (二)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期末作品展示评选占50%,课堂表现占20%,实验课表现30%,结合实际情况适 当调整。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作品展示 贸 实验 合计 权 50% 20% 30% 100% 课程目标1 40 30 30 课程目标2 20 30 30 要芬品 课程目标3 20 20 30 课程目标4 20 合计 100 100 100 (三)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成绩评价指标与依据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作品展示 影展 师生投票每人5-10票,作品投票数统计排序 考勤:旷课1次扣25分,迟到、早退1次扣15 分,请假1次扣5分,扣完取消考试资格。 课堂讨论:通过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发起讨论话题, 考勤20%+课堂讨论 得到数据,讨论发炎空缺1一次扣10分,扣完为 课堂表现 40%+课堂作品展示情 止。 况40% 课堂作品展示,小组在拍摄过程的所有照片中选 出小组最好照片3幅展示,全班来分析优缺点取 长补短。照片被展示一次+10分,封顶100分
34 (2)掌握运动中抓拍。 合计 16 五、课程考核 (一)考试方式 提交拍摄作品。 (二)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期末作品展示评选占 50%,课堂表现占 20%,实验课表现 30%,结合实际情况适 当调整。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作品展示 课堂 表现 实验 合计 权 重 50% 20% 30% 100% 课程目 标分值 课程目标 1 40 30 30 —— 课程目标 2 20 30 30 —— 课程目标 3 20 20 30 —— 课程目标 4 20 20 10 —— 合 计 100 100 100 —— (三)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成绩评价指标与依据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作品展示 影展 师生投票每人 5-10 票,作品投票数统计排序 课堂表现 考 勤 20%+ 课 堂 讨 论 40%+课堂作品展示情 况 40% 考勤:旷课 1 次扣 25 分,迟到、早退 1 次扣 15 分,请假 1 次扣 5 分,扣完取消考试资格。 课堂讨论:通过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发起讨论话题, 得到数据,讨论发炎空缺 1 一次扣 10 分,扣完为 止。 课堂作品展示,小组在拍摄过程的所有照片中选 出小组最好照片 3 幅展示,全班来分析优缺点取 长补短。照片被展示一次+10 分,封顶 100 分
实验 完成实验,按要求提交作品和实验心得,实验 作品+实验感悟 中积极参与,有纪律性。少一次扣20分 六、建议教材、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1.建议教材 (1)《摄影技术与艺术》,杨绍先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5年 (2)《数码摄影入门与进阶》李涛、黄籍逵,高等教有出版社,2016年 2.教学参考书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中国摄影出版社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年 (2)《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第7版),(英)兰福德,(英)比利斯著,杨健、 全权、孙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3.推荐网站 (1)中国摄影网 (2)峰鸟树 (3)中国摄母影在线 4.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1)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 制定:教育技术学教研室 执笔人:李纲 审核人:李兆锋 批准人:高国红
35 实验 作品+实验感悟 完成实验,按要求提交作品和实验心得,实验 中积极参与,有纪律性。少一次扣 20 分 六、建议教材、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1.建议教材 (1)《摄影技术与艺术》,杨绍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2)《数码摄影入门与进阶》李涛、黄籍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2.教学参考书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中国摄影出版社译,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年 (2)《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第 7 版),(英)兰福德,(英)比利斯著,杨健、 全权、孙滢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年 3.推荐网站 (1)中国摄影网 (2)蜂鸟网 (3)中国摄影在线 4.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1)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2)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 制定:教育技术学教研室 执笔人:李 纲 审核人:李兆锋 批准人:高国红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有传播学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2115X0305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 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简介: 教有传播学是教有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在对传播学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教有传 播以及传播学与教有传播学的关系,系统讨论教有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教有传播过程的模式,阐 述教有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信息、符号、媒介等)、教有传播环境及教有传播效果,探讨教有教学 实践中,传播理论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能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有传播现象, 分析教有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为将来设计教学方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培 训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接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课程目标1:强化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信 念,培有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课程目标2:了解传播和教有传播的含义、要素、模式、组成部分、通道、效果、研究方法等 基本知识,阐释教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模式和效果理论等。 课程目标3:能够对教有信息传播过程有清楚的认识,具备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传 播现象,分析教有过程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排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师德规范 1-1政治法律规范 课程目标1 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36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传播学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2115X0305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 先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简介: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在对传播学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教育传 播以及传播学与教育传播学的关系,系统讨论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阐 述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信息、符号、媒介等)、教育传播环境及教育传播效果,探讨教育教学 实践中,传播理论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能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传播现象, 分析教育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为将来设计教学方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培 训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课程目标 1:强化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信 念,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课程目标 2:了解传播和教育传播的含义、要素、模式、组成部分、通道、效果、研究方法等 基本知识,阐释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模式和效果理论等。 课程目标 3:能够对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有清楚的认识,具备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传 播现象,分析教育过程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 课程目标 1 1.师德规范 1-1 政治法律规范 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树立“依法执教”的理念,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做 出思想政治法律素养方面的垂范。 1-2职业道德规范 理解“四有好老师”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其影响, 能自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立德树人 为己任,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学科素养 3-1学科基础 课程目标2 扎实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教 育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及思想与方法。 3.学科素养 3-2教有理论 课程目标3 能够掌握和运用教有学、教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信息技术教有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支撑课程目标2) (1)了解有关传播的一系列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3)理解教有传播的概念、教有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掌握教有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异同: (5)了解教有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支撑课程目标2、3) (1)了解概念:模式、教育传播模式、传播者、受传者、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2)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3)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4)掌握亚里士多德、拉斯韦尔、香农韦弗、奥斯古德-施拉姆、贝罗和加涅传播模式的基本 内容,并能作简要评价: (5)理解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 (6)了解当前教有改革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 3.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支捧课程目标1、2、3) (1)了解概念:信息、消息、信号、符号: (2)了解信息的本质与特征,符号的定义与分类、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类别: (3)了解狭义信息的度量方法和局限性:
37 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做 出思想政治法律素养方面的垂范。 1-2 职业道德规范 理解“四有好老师”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其影响, 能自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立德树人 为己任,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 课程目标 2 3.学科素养 3-1 学科基础 扎实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教 育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及思想与方法。 3 课程目标 3 3.学科素养 3-2 教育理论 能够掌握和运用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支撑课程目标 2) (1)了解有关传播的一系列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传播的类型和功能; (3)理解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掌握教育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异同; (5)了解教育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支撑课程目标 2、3) (1)了解概念:模式、教育传播模式、传播者、受传者、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2)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3)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4)掌握亚里士多德、拉斯韦尔、香农-韦弗、奥斯古德-施拉姆、贝罗和加涅传播模式的基本 内容,并能作简要评价; (5)理解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 (6)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 3.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支撑课程目标 1、2、3) (1)了解概念:信息、消息、信号、符号; (2)了解信息的本质与特征,符号的定义与分类、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类别; (3)了解狭义信息的度量方法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