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韦斯(Conrad Chavez),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 3.推荐网站 (1)网易云课堂一 一李涛Photoshop高手之路基础篇 (2)网易云课堂一PS教程-Photoshop经典合成特效案 (3)哔哩哔哩一敬伟PS教程全集 (4)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七、说明 1.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设计构成基础、摄影技术。 2.该课程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自建教学资源和线上网络教学 资源。 3.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适当调整章节学时,重要的知识点适当增加学生自行练习时间。 制定人:教育技术学教研室执笔人:张丽莉 审核人:李兆锋 批准人:高国红 6
8 ▪查韦斯(Conrad Chavez),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年 3.推荐网站 (1)网易云课堂——李涛 Photoshop 高手之路基础篇 (2)网易云课堂——PS 教程-Photoshop 经典合成特效案 (3)哔哩哔哩——敬伟 PS 教程全集 (4)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七、说明 1.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设计构成基础、摄影技术。 2.该课程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自建教学资源和线上网络教学 资源。 3.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适当调整章节学时,重要的知识点适当增加学生自行练习时间。 制定人:教育技术学教研室 执笔人:张丽莉 审核人:李兆锋 批准人:高国红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有技术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四 课程编码:2115X0302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有技术学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教有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是国家高等院校数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专业学习的引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有技术的发展历史,教 有技术学的专业方向、理论和技术基础,教有技术学研究方法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理解教有技术学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发展、学科机构:掌握教有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技术基 础和研究方法,并对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本课 程的性质、形态、任务和学习方法等。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课程目标2: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了解教有技术学专业学科性质、课 程体系、研究范畴:掌握教有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3:了解教有技术学专业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新兴研究方向,提高对专业领域问题 的认识、理解能力与反思能力。 (二)课耀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6综合育人 课程目标1 63活动有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有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结合信 总技术学科教学组织主题教有和社团活动,并有意识地脸入爱祖国、爱 科学、环境保护等内容。 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2 31学科基础:扎实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教育技 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及思想与方法。 9
9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课程编码:2115X0302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是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制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专业学习的引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教 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理论和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发展、学科机构;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技术基 础和研究方法,并对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本课 程的性质、形态、任务和学习方法等。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课程目标 2: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性质、课 程体系、研究范畴;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 3: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相关方针政策、新兴研究方向,提高对专业领域问题 的认识、理解能力与反思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 课程目标 1 6.综合育人 6-3 活动育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结合信 息技术学科教学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并有意识地融入爱祖国、爱 科学、环境保护等内容。 2 课程目标 2 3. 学科素养 3-1 学科基础:扎实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教育技 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及思想与方法
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3 探究 能力:掌握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具有将教有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意识及能力, 以及应用教有技术解决信思技术学料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2) (1)了解教有技术的发展沿革 (2)理解教有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3)掌握教有技术学的内涵 ※课程思政内容及数学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与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有机 结合,提炼教有技术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 度、深度和温度。 2.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支撑课程目标1、2) (1)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论基础 (2)理解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传播理论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正确对教有技术学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 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3.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支撑课程目标1、2) (1)理解技术观的流派 (2)掌握技术观与教有技术的关系 (3)了解新兴的技术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技术伦理的教有: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支撑课程目标1、2) (1)了解教有技术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2)掌握进行教育研究设计 (3)理解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教育技术学领域相关研究 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支排课程目标2) 1
10 3 课程目标 3 3.学科素养 3-4 探究能力:掌握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具有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意识及能力, 以及应用教育技术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支撑课程目标 1、2) (1)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2)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3)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内涵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与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有机 结合,提炼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 度、深度和温度。 2.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支撑课程目标 1、2) (1)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理论基础 (2)理解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3)掌握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传播理论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正确对教育技术学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 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3.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支撑课程目标 1、2) (1)理解技术观的流派 (2)掌握技术观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3)了解新兴的技术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技术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支撑课程目标 1、2) (1)了解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2)掌握进行教育研究设计 (3)理解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教育技术学领域相关研究 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支撑课程目标 2)
(1)理解教有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信息技术教有的概念和本质 (3)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 (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6.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支撑课程目标2、3) (1)了解学习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2)了解人工智能+教有的主要研究内容 (3)理解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教学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1 教有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课堂讲授、讨论 2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6 课堂讲授、在线自学 3 教有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课堂讲授、辅导、在线自学 4 教有技术学研究方法 6 课堂讲授、辅导、在线自学 5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 6 课堂讲授、在线自学 6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课堂讲授、讨论、在线自学 合计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期末考 核以闭卷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任课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期末考试60%+过程考核40%(课堂表现20%+作业20%)。考核环节比例,结合实际 情况可适当微调。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结课考试课堂表现 作业 合计 权重 60% 20% 20% 100% 课程目标1 60 课程目标分值 课程目标2 60 40 40 课程目标3 40
11 (1)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3)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 (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6.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支撑课程目标 2、3) (1)了解学习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2)了解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 (3)理解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教学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1 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4 课堂讲授、讨论 2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6 课堂讲授、在线自学 3 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6 课堂讲授、辅导、在线自学 4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6 课堂讲授、辅导、在线自学 5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 6 课堂讲授、在线自学 6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4 课堂讲授、讨论、在线自学 合计 32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期末考 核以闭卷/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任课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期末考试 60%+过程考核 40%(课堂表现 20%+作业 20%)。考核环节比例,结合实际 情况可适当微调。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结课考试 课堂表现 作业 合计 权 重 60% 20% 20% 100% 课程目标分值 课程目标 1 60 —— 课程目标 2 60 40 40 —— 课程目标 3 40 60 ——
合计100 100 100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及格 优(90-100)良(80-89)中(70-79) (60-69) 不及格(0-59) 结课考试 笔试(闭 参考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评分标准 卷/开卷) 听课状态良听课状态良 听课态度良 听课态府良 好,积极主 好,回答问 好,回答问听课不认真,回 课堂提问/ 好,不主动 动回答问 题较为积 题不完整 答问题不正确, 课堂表现 参与讨论 回答问题 题,积极参 极,主动参 不认真参加 不参加课堂讨 参加课堂讨 加课堂讨加课堂讨 课堂讨论。 论。 论。 论。 课程报告 按时独立完 按时独立完按时独立完 作业抄袭、不交 课后作业 成,掌握 成,掌握成,掌握 补交作业, 作业或基本内 作业 掌握60%以 课堂作业 90%以上内 80%以上内 70%以上内 容掌握不足 上内容。 线上作业 容 容 容 60%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1)教有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邵东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09年 2.教学参考书 (1)教育技术学导论,李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李思维.教育技术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李芒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推荐网站 (1)教育技术论坛 (2)教有技术微课堂公众号 (3)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4)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 七、说明 1.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12 合 计 100 100 100 ——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优(90~100) 良(80~89) 中(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0~59) 结课考试 笔试(闭 卷/开卷) 参考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评分标准 课堂表现 课堂提问/ 参与讨论 等 听课状态良 好,积极主 动 回 答 问 题,积极参 加 课 堂 讨 论。 听课状态良 好,回答问 题 较 为 积 极,主动参 加 课 堂 讨 论。 听课态度良 好,不主动 回答问题, 参加课堂讨 论。 听课态度良 好,回答问 题不完整, 不认真参加 课堂讨论。 听课不认真,回 答问题不正确, 不参加课堂讨 论。 作业 课程报告/ 课后作业/ 课堂作业/ 线上作业 按时独立完 成 , 掌 握 90%以上内 容。 按时独立完 成 , 掌 握 80%以上内 容。 按时独立完 成 , 掌 握 70%以上内 容。 补交作业, 掌握 60%以 上内容。 作业抄袭、不交 作业或基本内 容 掌 握 不 足 60%。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1)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邵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2.教学参考书 (1)教育技术学导论,李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2)李思维.教育技术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李芒.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3.推荐网站 (1)教育技术论坛 (2)教育技术微课堂公众号 (3)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 (4)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 七、说明 1.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