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各区县201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小说散文 【白下】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5分) 李教授 马卫 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 准确地说,李教授是副教授,五十多岁,偏瘦,不苟言笑,同学们并不喜欢他。加上他 方言极重,因此他的课大家不是打瞌睡,就是在下面看小说,中文系的嘛,对李教授主讲的 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冒。不过,你可以不感冒,但你不能不考试。 这一学期是考查,李教授刚在讲台上宣布,大家就三呼万岁。特别是那些女生,有的连 笔记也不记,这时恨不能上去吻两下李教授。可李教授接着说,考查么,得出项目。大家就 鼓起眼睛,看他岀什么项目。李教授把全班五十一个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七人 第-组,去调查补鞋。那时的皮鞋是高档商品,用破了要补,哪像现在,从不补鞋,破 了就扔 第二组,去菜市场调查小菜价格 第三组,去商场调查处理品。 这下,大家都有点怵。不过,既然是考查课,只要认真去做了,老师一定会打个及格的 我被分在调査补鞋组,刚好皮鞋有个小洞,正需要补呢。那时补鞋·般是一两角钱的生意, 我们一个月生活费不过十七块五角,两角钱也能起大作用的,一碗面条才一角二分呢。 下一次上课,李教授要我们一个个地汇报,并现场给打考查等级。 这有什么好汇报的? 不过,我们还是一是一、二是二地向李教授汇报。比如我说,我皮鞋那个洞,皮匠是按 补的面积收费的,一两公分以内,一角,三四公分以内,两角,五公分及其以上,五角 李教授说,对,这是时下的标准。你和皮匠讲过价没有?我心里嘀咕,这事儿如何讲价 啊,都是明码实价的,但不敢说出口。李教授讲—一其实,这种事还是可以讲价的,不是把 价讲下来,而是让皮匠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成本。既然是按面积收费,那补的圈子内,你可以 叫他多扎几道线啊 我恍然大悟,确实,那样补出的皮鞋扎实多了,又没有违背皮匠的收费标准 真正是教授,只有他才想得到,绝了。 更绝的还在后头。调查小菜的这组汇报完了,李教授统计,有葱,有白菜,有莴笋,有 生菜,有洋芋,有紫菜等十几个品种呢。最后他说,你们全都上当了。 同学们吃惊 李教授说,你们去市场的那天,他也去买菜的,但是价格比我们调查的便宜一半。原因 极简单——我们调查的时机不对。当时大家想,就是做个作业,所以早早地上了菜市场,随
南京市各区县 2012 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小说散文 【白下】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19 题。(15 分) 李教授 马卫 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 准确地说,李教授是副教授,五十多岁,偏瘦,不苟言笑,同学们并不喜欢他。加上他 方言极重,因此他的课大家不是打瞌睡,就是在下面看小说,中文系的嘛,对李教授主讲的 政治经济学并不感冒。不过,你可以不感冒,但你不能不考试。 这一学期是考查,李教授刚在讲台上宣布,大家就三呼万岁。特别是那些女生,有的连 笔记也不记,这时恨不能上去吻两下李教授。可李教授接着说,考查么,得出项目。大家就 鼓起眼睛,看他出什么项目。李教授把全班五十一个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七人。 第一组,去调查补鞋。那时的皮鞋是高档商品,用破了要补,哪像现在,从不补鞋,破 了就扔。 第二组,去菜市场调查小菜价格。 第三组,去商场调查处理品。 这下,大家都有点怵。不过,既然是考查课,只要认真去做了,老师一定会打个及格的。 我被分在调查补鞋组,刚好皮鞋有个小洞,正需要补呢。那时补鞋一般是一两角钱的生意, 我们一个月生活费不过十七块五角,两角钱也能起大作用的,一碗面条才一角二分呢。 下一次上课,李教授要我们一个个地汇报,并现场给打考查等级。 这有什么好汇报的? 不过,我们还是一是一、二是二地向李教授汇报。比如我说,我皮鞋那个洞,皮匠是按 补的面积收费的,一两公分以内,一角,三四公分以内,两角,五公分及其以上,五角。 李教授说,对,这是时下的标准。你和皮匠讲过价没有?我心里嘀咕,这事儿如何讲价 啊,都是明码实价的,但不敢说出口。李教授讲——其实,这种事还是可以讲价的,不是把 价讲下来,而是让皮匠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成本。既然是按面积收费,那补的圈子内,你可以 叫他多扎几道线啊。 我恍然大悟,确实,那样补出的皮鞋扎实多了,又没有违背皮匠的收费标准。 真正是教授,只有他才想得到,绝了。 更绝的还在后头。调查小菜的这组汇报完了,李教授统计,有葱,有白菜,有莴笋,有 生菜,有洋芋,有紫菜等十几个品种呢。最后他说,你们全都上当了。 同学们吃惊。 李教授说,你们去市场的那天,他也去买菜的,但是价格比我们调查的便宜一半。原因 极简单——我们调查的时机不对。当时大家想,就是做个作业,所以早早地上了菜市场,随
便问,算是完成任务。这时菜农或贩子才挑着菜来,所以贵,因为这时菜看着水灵鲜嫩。到 了十一点以后,菜叶子开始萎缩了,菜也就便宜下来了。 面对李教授,你不服不行。 到商场调查商品打折那个组更是简单,只要记下原价、打折价是多少就行了。比如—件 衬衣,原价五十,那时五十是大数目,打折价十五。 李教授问我们,你们哪个发现了商机? 我们是学生,不是商人,当然发现不了商机。李教授说,如果你以十五元一件买下来 重新洗、熨,然后运到商场,以二十元一件批发,一定有人抢购。因为打折品并不是质量问 题,可能是样式过时,或运输途中脏了等等。 我们想,这李教授,真是“人精”啊,要是他做生意一定大发 可李教授不做生意 李教授抠门儿,在学校是有名的。他真的连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仿佛不讲价他就不 是经济学教授似的。 李教授在我们毕业的前两个月死了,肝癌。 他的遗嘱上写道,将存款一万四千元捐给学校,其利息资助贫困学生。 那是1984年啊,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 送别李教授那天,全校同学们自动停课,一程又一程,把他送到山上下葬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5.文章叙述了李教授布置的调查作业,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3分) 调查项目 李教授的分析 学生的反应 补鞋 补的圈子内,多扎几道线 (1) 小菜价格 (2) 不服不行 (3) 打折价买回,提价批发卖出 赞叹不已 16.概括回答李教授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并举一例说明。(3分) 17.说说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描写李教授的“不苟言笑”且“方言极重”?(2分)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那时候”与“现在”的教授的寡多,既交待了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当下的社 会现实。 B.对李教授的考查项目“大家都有点怵”,这反映了他的考查项目不同寻常,让人有点害 怕
便问,算是完成任务。这时菜农或贩子才挑着菜来,所以贵,因为这时菜看着水灵鲜嫩。到 了十一点以后,菜叶子开始萎缩了,菜也就便宜下来了。 面对李教授,你不服不行。 到商场调查商品打折那个组更是简单,只要记下原价、打折价是多少就行了。比如一件 衬衣,原价五十,那时五十是大数目,打折价十五。 李教授问我们,你们哪个发现了商机? 我们是学生,不是商人,当然发现不了商机。李教授说,如果你以十五元一件买下来, 重新洗、熨,然后运到商场,以二十元一件批发,一定有人抢购。因为打折品并不是质量问 题,可能是样式过时,或运输途中脏了等等。 我们想,这李教授,真是“人精”啊,要是他做生意一定大发。 可李教授不做生意。 李教授抠门儿,在学校是有名的。他真的连一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仿佛不讲价他就不 是经济学教授似的。 李教授在我们毕业的前两个月死了,肝癌。 他的遗嘱上写道,将存款一万四千元捐给学校,其利息资助贫困学生。 那是1984年啊,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 送别李教授那天,全校同学们自动停课,一程又一程,把他送到山上下葬。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选自《2011 中国年度小小说》) 15.文章叙述了李教授布置的调查作业,根据相关信息,填写下表。(3 分) 调查项目 李教授的分析 学生的反应 补鞋 补的圈子内,多扎几道线 (1) ▲ 小菜价格 (2) ▲ 不服不行 (3) ▲ 打折价买回,提价批发卖出 赞叹不已 16.概括回答李教授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并举一例说明。(3 分) ▲ 17.说说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描写李教授的“不苟言笑”且“方言极重”?(2 分) ▲ 1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4 分) 天降大雨。 我们大哭。 ▲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开头写“那时候”与“现在”的教授的寡多,既交待了时代背景,也反映了当下的社 会现实。 B.对李教授的考查项目“大家都有点怵”,这反映了他的考查项目不同寻常,让人有点害 怕
C.“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中的“才”字写出了李教授抠门的根本原因 D.文章对李教授的死亡及捐资的叙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二)(15分)15.(3分)(1)恍然大悟(称赞绝了):(2)十一点以后,菜就便宜 下来了(意近即可);(3)处理品(每点1分)16.(3分)生活节俭(精打细算、精明) 爱校爱生(捐资助学、师德高尚)。例子略(每点1分,举例1分)17.(2分)与后文李教 授的让人“三呼万岁”的考查方式(令人叫绝的市场调查分析、让人赞叹的捐资助学行为) (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有先抑后扬之效果。18.(4分)“天降大雨”是环境描写 渲染了李教授去世的悲凉气氛(烘托我们悲伤的心情)(1分):“我们大哭”是动作描写, 表达了对李教授英年早逝的痛心(1分),更有对李教授捐款助学的感动(1分)。两个简短 的句子独立成段,有强调意味,令人难忘(1分) 19.(3分)C(“才”字表现了李教授当时收入微薄,居然节约出一万四千元的捐款,很不 容易,尤其令人感动) 【高淳】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一18题。(14分) 蓝瓦松 鲁枢元 ①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 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 ②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 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 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 ③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13岁 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天被嵌在四合院 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⑤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 地凝望着蓝天。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天空为 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 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 它迈出一步。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 ⑥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 聪明的人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 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 ⑦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 树枝、席孑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
C.“李教授的工资才八十多元一个月”中的“才”字写出了李教授抠门的根本原因。 D.文章对李教授的死亡及捐资的叙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二)(15 分)15.(3 分)(1)恍然大悟(称赞绝了);(2)十一点以后,菜就便宜 下来了(意近即可);(3)处理品(每点 1 分)16.(3 分)生活节俭(精打细算、精明); 爱校爱生(捐资助学、师德高尚)。例子略(每点 1 分,举例 1 分)17.(2 分)与后文李教 授的让人“三呼万岁”的考查方式(令人叫绝的市场调查分析、让人赞叹的捐资助学行为) (1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 分),有先抑后扬之效果。18.(4 分)“天降大雨”是环境描写, 渲染了李教授去世的悲凉气氛(烘托我们悲伤的心情)(1 分);“我们大哭”是动作描写, 表达了对李教授英年早逝的痛心(1 分),更有对李教授捐款助学的感动(1 分)。两个简短 的句子独立成段,有强调意味,令人难忘(1 分)。 19.(3 分)C(“才”字表现了李教授当时收入微薄,居然节约出一万四千元的捐款,很不 容易,尤其令人感动) 【高淳】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 一 18 题。(14 分) 蓝瓦松 鲁枢元 ①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 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 ②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 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 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 ③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 13 岁。 ④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天被嵌在四合院 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⑤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 地凝望着蓝天。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天空为 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 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 它迈出一步。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 ⑥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 聪明的人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 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 ⑦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 树枝、席子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
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据说, 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他们家的茅厕。我把杂物堆进一个角落,拂去墙上的 蛛网,扫净地面的灰尘,地面上还洒了些清水,杂物间变得清爽起来。“书案”是用一只锯 掉了靠背的破椅子改造的,“书架”是由两个旧抽屉拼凑的,“书架″上已经搜罗了近二十本 书,包括用过的语文课本。我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⑧那一天,我就是坐在这个棚子下面,观望着蓝天、向往着蓝天的。蓝天离我太遥远。 ⑨这时,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贫瘠的瓦垄上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甚至连起码的土壤都极为稀缺,有的只是烈日与暴 雨、寒风与酷霜。然而,这些小生灵却不知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飞到了房子上,它们 比我更亲近蓝天 ⑩那饱含生命汁液的瓦松辉映着蓝天,通体闪烁着蓝光,荧荧惑惑的,像上苍的一种昭 示。就从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些天光下、屋顶上的生灵 (11)长大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瓦松”原来也是在册在典的,新修《神农本草 经》中说它属“景天科植物”,是“清热解毒”的良药。瓦松的药性为“酸、苦、寒”,这倒 是十分贴近我童年岁月的贫寒、清苦、酸辛。富商巨贾、官宦权贵们的公馆、别墅上是不长 瓦松的,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也是不长瓦松的。瓦松,是属于那个过去时代古老城郭中那 些下层贫民的 (12)我记忆中的瓦松,总是蓝颜色的,在电火中闪现着荧荧蓝光。我的那些蓝瓦松 高高地蹲踞在蓝天下的瓦垄上,默默地俯视着我的那个小院、那条小街、那座古城,仿若上 苍对于尘世的某种见证。 (13)随着时光的变迁,瓦松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1985年父亲得了肺癌 中医先生开出的处方中就有一味“瓦松”,药铺里买不到,而偌大一个省城几乎再也寻觅不 到它的踪影。 (14)岁月无情人有情。我始终眷恋着故乡的蓝瓦松,那渐行渐远的蓝瓦松,梦中的 蓝瓦松 (15)从十二祖庙街的那个由早先厕所改造的杂屋间,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授书 房,也许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距离蓝天恐怕依然很远。蓝天,只是一个虚悬着的无限。聊 以自慰的是,我毕竟向往着蓝天,毕竟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过。 (16)我不敢说我已经走出了“井底”,我只期望着,如果能像瓦松那样,走上屋顶, 映一身蓝色的天光,也就无侮无怨了 摘自2012年第4期《青年文摘》 15.完成下列表格,梳理作者将自己和瓦松所作的比较。(3分) 瓦松 我 少年生活、学习环境的极端简陋 药性为“酸、苦、寒 ③▲ 向往蓝天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
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据说, 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他们家的茅厕。我把杂物堆进一个角落,拂去墙上的 蛛网,扫净地面的灰尘,地面上还洒了些清水,杂物间变得清爽起来。“书案”是用一只锯 掉了靠背的破椅子改造的,“书架”是由两个旧抽屉拼凑的,“书架”上已经搜罗了近二十本 书,包括用过的语文课本。我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⑧那一天,我就是坐在这个棚子下面,观望着蓝天、向往着蓝天的。蓝天离我太遥远。 ⑨ 这时,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贫瘠的瓦垄上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甚至连起码的土壤都极为稀缺,有的只是烈日与暴 雨、寒风与酷霜。然而,这些小生灵却不知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飞到了房子上,它们 比我更亲近蓝天。 ⑩那饱含生命汁液的瓦松辉映着蓝天,通体闪烁着蓝光,荧荧惑惑的,像上苍的一种昭 示。就从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些天光下、屋顶上的生灵。 (11)长大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瓦松”原来也是在册在典的,新修《神农本草 经》中说它属“景天科植物”,是“清热解毒”的良药。瓦松的药性为“酸、苦、寒”,这倒 是十分贴近我童年岁月的贫寒、清苦、酸辛。富商巨贾、官宦权贵们的公馆、别墅上是不长 瓦松的,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也是不长瓦松的。瓦松,是属于那个过去时代古老城郭中那 些下层贫民的。 (12)我记忆中的瓦松,总是蓝颜色的,在电火中闪现着荧荧蓝光。我的那些蓝瓦松, 高高地蹲踞在蓝天下的瓦垄上,默默地俯视着我的那个小院、那条小街、那座古城,仿若上 苍对于尘世的某种见证。 (13)随着时光的变迁,瓦松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1985 年父亲得了肺癌, 中医先生开出的处方中就有一味“瓦松”,药铺里买不到,而偌大一个省城几乎再也寻觅不 到它的踪影。 (14) 岁月无情人有情。我始终眷恋着故乡的蓝瓦松,那渐行渐远的蓝瓦松,梦中的 蓝瓦松。 (15) 从十二祖庙街的那个由早先厕所改造的杂屋间,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授书 房,也许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距离蓝天恐怕依然很远。蓝天,只是一个虚悬着的无限。聊 以自慰的是,我毕竟向往着蓝天,毕竟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过。 (16)我不敢说我已经走出了“井底”,我只期望着,如果能像瓦松那样,走上屋顶, 映一身蓝色的天光,也就无悔无怨了。 摘自 2012 年第 4 期《青年文摘》 15.完成下列表格,梳理作者将自己和瓦松所作的比较。(3 分) 瓦松 我 ① 少年生活、学习环境的极端简陋 药性为“酸、苦、寒” ②▲ ③▲ 向往蓝天 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
16.结合语境,欣赏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4分) (1)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 (2)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17.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4分) 含义 (2分) 作用 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作者用现在孩子对“奥巴马”和“瓦松”熟悉程度的悬殊作比较,强调了瓦 松在自己少年记忆中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 B.第⑦小节,作者一一列数“杂物间”的那些“破烂儿”,具体描写了“杂物间”的破 旧程度,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童年物质生活的贫乏。 C.(12)(14)小节,作者分别用“我记忆中的”“我的那些”“故乡的”“渐行渐远的” 梦中的”修饰瓦松,揭示了瓦松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和对瓦松的眷恋。 D.文中多处写自己面对蓝天时的内心波澜,从无法接近高远天空时的卑微与恐惧,到 醒悟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无奈和可怜,最后为自己奋斗成教授而满足与自慰。 【答案】16.(4分)(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四合院上空蓝天澄明而悠远的情状。(或: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荒漠砾石”比喻四合院的简陋,用“清潭”比喻天空,两相对比中, 尤显得蓝天的澄明、悠远。)(2)通过“茁壮”、“茂密”、“坚挺”等词表现出瓦松在贫瘠的 环境下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一个“指”字逼真形象地表现出瓦松对蓝天的亲近与渴望,刻 画瓦松的精神追求,抒发自己对瓦松的喜爱和敬仰之情。17.(4分)含义:自己的奋斗取得 了一些成功,但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希望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更努力地奋斗,取得更大的成 就,就无愧于自己了。(只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努力过,奋斗过,就无愧于自己)。作用 照应前文,再次用瓦松为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进一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含义、作用 各2分)18.(3分)D 【鼓楼】 阅读小说,回答问题。(12分) 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 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
16.结合语境,欣赏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4 分) (1)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 悠远。 ▲ (2)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 17.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4 分) 含义: ▲ (2 分) 作用: ▲ (2 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3 分) A.开篇,作者用现在孩子对“奥巴马”和“瓦松”熟悉程度的悬殊作比较,强调了瓦 松在自己少年记忆中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 B.第⑦小节,作者一一列数“杂物间”的那些“破烂儿”,具体描写了“杂物间”的破 旧程度,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童年物质生活的贫乏。 C.(12)(14)小节,作者分别用“我记忆中的”“我的那些”“故乡的”“渐行渐远的” “梦中的”修饰瓦松,揭示了瓦松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和对瓦松的眷恋。 D.文中多处写自己面对蓝天时的内心波澜,从无法接近高远天空时的卑微与恐惧,到 醒悟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无奈和可怜,最后为自己奋斗成教授而满足与自慰。 【答案】16.(4 分)(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四合院上空蓝天澄明而悠远的情状。(或: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荒漠砾石”比喻四合院的简陋,用“清潭”比喻天空,两相对比中, 尤显得蓝天的澄明、悠远。)(2)通过“茁壮”、“茂密”、“坚挺”等词表现出瓦松在贫瘠的 环境下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一个“指”字逼真形象地表现出瓦松对蓝天的亲近与渴望,刻 画瓦松的精神追求,抒发自己对瓦松的喜爱和敬仰之情。17.(4 分)含义:自己的奋斗取得 了一些成功,但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希望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更努力地奋斗,取得更大的成 就,就无愧于自己了。(只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努力过,奋斗过,就无愧于自己)。作用: 照应前文,再次用瓦松为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进一步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含义、作用 各 2 分)18.(3 分)D 【鼓楼】 阅读小说,回答问题。(12 分) 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 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