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效用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关于效用理论的预备知识 教学目的:本章考察消费者行为,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 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 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家能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 硏究消费者行为的,消费者根据哪些因素和什么原则来决定其购买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以及 消费者达到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具体说明收入、价格、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 需求的关系。并能较客观地分析、评价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均衡条件。 课堂教学设计:简要介绍基数效用论,重点研究序数效用论,尽可能将内容具体化,易 于理解。组织随堂讨论,如何评价。 教学课时:6时 教案内容: 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但并没有说明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是什么。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的背后是消费者与生产者 的行为。本章作为上一章的深入,将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此推导出需求曲 前提假设: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效用最大化是通过商品购买与消费行为来达成的 效用的概念 1、从幸福方程式谈起。P.萨缪尔森提岀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这甲,欲望是 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慝望,我们只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则幸福为零;效 用是个人愿望的满足程度 2、效用定义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 满足程度。我们可以从消费的主体与消费的客体两个方面讨论效用。从消费的主体来讲,效 用是某人从自己所从事的行为中得到的满是;从消费的客体来讲,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 或需要的能力。这甲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从主体还是从客体来分析,效用均是一种心理感觉 不同于商品使用价值。 3、关于效用的几点说明 (1)效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序之间后两种物品的满足之间相互 比较时才有意义。 (2)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同一物品有 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 (3)效用本身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或 需要,而不涉及这一欲望或需要的好坏。例如,吸从伦理上讲是坏欲望,但毒品能满足这 种欲望,因此它具有这种效用。 (4)与效用概念意义相反的一个穊念是负效用,是指某种东西所具有的引起人的不舒适感 或痛苦的能力。例如,垃圾一类的物品,失恋一类的打击等
(5)同一物品对于不同的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因此,除非给出特殊的假定,否则,效用是 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的。例如,辣椒对于南方人来说其效用是很大的,而对于北方 人来说就未必 萨缪尔森提岀的所谓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其中的幸福只是个人的一种感 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读者》杂志上有一个人撰文认为:幸福是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 种感觉。要判别一个人是否幸福,主要上看 ①是否有一个充满希望的追求目标 ②是否有一份在目标的激励下充满负荷的工作 ③是否 fall in love 二、效用的两种表示方法 1.基数效用理论 (1)基数的理解:基数是可以加总求和的数 (2)基数效用论者对于效用的基本观点: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 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 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计量效用大小的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一个人来 说,吃一盘土豆和一份牛排的效用分别为5效用单位和10效用单位,则可以说这两种消费 的效用之和为15效用单位,且后者的效用是前者的效用的2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 体的数字来硏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具体说来 a可以具体衡量 b.可以加总求和 c可以有效用量的比较 (3)基数效用论是早期硏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2.序数效用理论 (1)序数的理解:基数是不可以加总求和的数 (2)厅数效用论者对于效用的基本观点: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 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 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上面的 例子来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第二 或者是说,要回答的是宁愿吃一盘土豆,还是吃一份牛排。进一步地,序数效用论者还认为, 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 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 a不可以具体衡量 b不可以加总求和 c不可以有效用量的比较 d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排列岀第一、第二……的顺序 3.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 西方绎济学家普遍使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在现代微观经济学甲,通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椤 念。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是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在本节作一简单的介绍 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分析 、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 总效用含义( Total utility)TU=f(Q。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 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或者说,是指消费者从事某一消费行为或消费某一定量 的某种物品中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定义( Marginal Utility)。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 度。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MU=△(g (3.2)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Q→0时有: 亿=li (o) dTU(o) △Q (3.3) 西方价值观念: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商品的边际效用 3、抽象的边际量的定义公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 自变量的变化量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用表3—1,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某商品的效用表 (货币的边际效用A=2) 商品数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价格 (1) 5 8008t80( 6 1122332 0 0 2
根据表3-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曲线如图3-1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30 用量,TU曲线和MU曲线分别为总效用曲线 和边际效用曲线。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为消费20 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10 又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的,所以 MU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应的两个消 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 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曲线则随MU 着MU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动特10 点。总结MU与TU的关系: 当MU>0时,TU上升 当MU<0时,TU下降 当MU=0是。TU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2 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0 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2 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b) 图3—1某商品的效用曲线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①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俫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 某种商品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 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一特征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我们 看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小品—“陈佩斯吃面条”。(见P82表和P83图) 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山 于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钶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 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绎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在一种商品具有 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 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几个特点 a:MU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反比 b:MU的大小,与消费量成反比。MU=0时,Tu为最大。 c:MU是特定时间内的U,这一次镘头的MU从10到-10,下一次,第一个馒头的MU 又恢复到旧。 d:MU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观标准,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TU,而取决于MU 消费量少,MU大,P高,反之则低。所谓“稀为贵” 4.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①货币也是商品,也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多了,钱也就不是钱了)。基数效用 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 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 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 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②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据 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
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 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可以略去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 效用便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6、消费者均衡(基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的含义:这是指在商品现行价格和不变的消费者收入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 了最大的效用、不愿再变动购买量。 ②消费者均衡的前提假设 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各种物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 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于对消费者者是相同的。 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消费者均衡就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 购买上,以获得总效用的最大(TU值最大) ③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PXI+Px ……=I收入全部花光 MU, MU …=λ它表示消费者对于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 PP 量:应该是使最后一次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该商品所支付一元钱的边际效 用相等 如果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上时,其总效 用(TU值)就会最大 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均衡条件所谈的是:消费者对于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 是消费者最后一次购买1商品、2商品、…n商品时,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 而不是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并不能俫证消费者获得最大 的效用,因为各种商品的价格是不相等的。 ④逻辑证明 为便于叙述,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与(3.5)式和(3.6)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PX1+P2X2=1 (3.6) Mo MU. (3.7) P P2 MU1MU2的关系分析: PP 当C<MC2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 PP 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 量: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 费者用减少1元钱的商品1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1元钱的商品2的购买时,山此带来的商品 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是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的增加量的,这意味者消费者的总效用是增 加的。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 少而递增,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个断增加而递减。当消费者一旦将其购买组合